-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
- (美)帕特里克·亨特
- 8141字
- 2021-04-03 19:00:43
第一章 誓言
古罗马历史学家瓦莱里乌斯·马克西姆斯曾讲述过少年汉尼拔的故事。这个迦太基男孩经常和他的弟弟摔跤。他们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Hamilcar Barca)会自豪地对客人夸耀道:“我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小狮崽,我养他们是为了毁灭罗马。”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可以想象,年轻的汉尼拔想讨他父亲的欢心,而父亲夸下的海口也让他感到自豪。[1]
汉尼拔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当时的迦太基正在与罗马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的父亲哈米尔卡是迦太基著名的将军,常年在外东征西讨。汉尼拔的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富有宗教意味的名字:“巴力保佑我”(Baal be gracious to me)或“巴力怜悯我”(Baal be merciful to me)。巴力是迦太基伟大的生育之神,总是在电闪雷鸣的风暴中显现。汉尼拔的父母之所以为他起这个名字,是想把他的未来与他个人的神祇,也就是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汉尼拔征战一生的军事生涯,可以一直追溯到他出生时,其家人向诸神的献祭。
当初,腓尼基人看中了北非的迦太基(位于今天的突尼斯)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在此建造城市。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商贸地点。这里的天然海湾和人造港口为迦太基商船提供了避风港,只需很短的航程便可与富饶的西西里岛开展贸易[2],贸易范围可达西班牙和地中海大部分地区。迦太基的码头被高墙环绕,从外面难以窥见其真容,颇为神秘,但少年汉尼拔却能经常看到迦太基著名的双港口。他会与家人,也许是姐姐或者仆人一起漫步,穿过这个著名港口边上异香扑鼻的香料市场。大约于公元前814年建立了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很有可能是从推罗逃出来的难民,他们当时遭到了从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蜂拥而来的亚述人的入侵,被迫背井离乡。作为腓尼基人曾经生活的城市,推罗以其重商主义和远途贸易闻名于世。先知以赛亚在长诗《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23章的第7至8节对推罗进行了鞭挞:“这是你们欢乐的城,从上古而有的吗?其中的居民往远方寄居。推罗本是赐冠冕的:他的商家是王子,他的买卖人是世上的尊贵人。遭遇如此,是谁定的呢?”迦太基继承了推罗的重商主义传统。
早在少年时代,汉尼拔肯定听过无数遍迦太基辉煌的历史——它曾统治了地中海西部500多年,从未遇到过挑战。除了重商主义,推罗留给迦太基的还有腓尼基字母和腓尼基语,而在迦太基的方言中,腓尼基语被称为布匿语(两种语言在今天都消失了)。
几个世纪以来,迦太基在地中海一直没有竞争对手,直到罗马开始崭露头角,这里的形势出现了巨变。[3]此时,意大利投下的阴影日益浓重。罗马人奉行重农主义,比迦太基人更加贪婪,他们不断地开疆拓土,希望把更多新领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尽管迦太基在西班牙和其他地方都拥有殖民地,但大都与商业有关。迦太基并不打算把西班牙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和其他殖民地的人们都变成迦太基人,但罗马希望在它的殖民土地上,所有人都自认为是罗马人。因此,被殖民者有可能成为罗马公民。对迦太基这个城邦国家来说,只要货物和珍宝如期从殖民地运回来,它就心满意足了,因此它允许殖民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政治组织。在罗马共和国,甚至奴隶也可能变得富有,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甚至有可能变成自由人;但在迦太基,根据现有的证据,当时的奴隶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
汉尼拔的家庭是贵族,是军事领袖和商业大亨的后裔。[4]他家的一栋别墅可能建在迦太基的山顶,午后海风拂过,清爽宜人。但最令迦太基人引以为傲的,还得数他们拥有的港口。这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军泊位。长方形的外港水光潋滟,周围码头上可停泊一支最多拥有220艘商船的船队;圆形的内港往往停满了军舰和满载军人的三列桨战舰(trireme)和五列桨战舰(quinquireme),这些战舰的青铜甲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也许,少年汉尼拔曾经渴望亲自登上一艘战舰,前去参加一场人们经常说起的大海战。
汉尼拔的家庭
汉尼拔的家庭属于巴卡家族,拥有大片的农庄土地,距离北非的萨赫勒南部地区只有几天的路程,并且毗邻阿特拉斯山脉东部的森林地区,雨量丰沛,易于灌溉,因此盛产小麦。[5]更重要的是,汉尼拔的直系祖先都是军事将领和有着传奇经历的战士。按照腓尼基贵族的传统,巴卡家族成员是天生的领袖[6],大约在汉尼拔出生那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哈米尔卡接受任命,统率大部分的迦太基军队。因此汉尼拔从少年时代起便目睹父亲在西西里岛不停地与可恨的罗马人作战。通过家人谈话的零星片段,这个男孩可能会逐渐明白,罗马人正在挑战迦太基的强权,试图控制这个伟大的岛屿。他的父亲在西西里岛北部海岸的闪电战中行动快速,因此从迦太基来的使者总是络绎不绝。
我们对汉尼拔的母亲所知不多,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应该出身于一个和巴卡家族门当户对的迦太基贵族家庭。和当时的贵族家庭一样,她的结婚嫁妆包括银器、土地和奴隶。在作战间歇期间,汉尼拔的父亲率领迦太基舰队返国休整了几个月,汉尼拔的母亲又生了另外两个男孩:哈斯德鲁巴(Hasdrubal)和马戈(Mago)。在汉尼拔之前,他的父母已经生了3个女儿,但她们的名字并未被史料记载。汉尼拔的父母为了让女儿们能嫁到好人家,选择了其他著名军人家庭。大女儿嫁给了波米尔卡(Bomilcar),他后来成为一支迦太基舰队的统帅;二女儿嫁给了“公正的”哈斯德鲁巴(Hasdrubal the Fair),他后来帮助哈米尔卡征服并统治伊比利亚(当时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被称作伊比利亚);第三个女儿后来嫁给了邻邦努米底亚(Numidia,主要位于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地区)的一个地方长官,虽然在迦太基的贵族圈外,却有利于建立政治联盟。由此可见,巴卡家族是迦太基一个人脉甚广、关系深厚的家族。
汉尼拔所受的教育和当时的贵族男孩差不多,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他有一位希腊语老师索斯洛斯(Sosylos),教过他如何阅读,尤其是阅读《荷马史诗》。索斯洛斯也许还教过他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因为汉尼拔很了解亚里士多德的高徒亚历山大大帝,以及他的战绩。汉尼拔还很可能了解奥德修斯,因为他和这位希腊英雄有着同样的狡黠性格,精于谋略。我们不知道汉尼拔从何时开始接受教育,但我们知道的是,索斯洛斯后来跟随汉尼拔参加了在意大利的征战。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
然而,公元前241年,在汉尼拔6岁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时遭到了惨败。尽管他们在战争之初取得了胜利,但后来战局被扭转。公元前264年,战争爆发后,他们曾在一系列海战中击败过劲敌罗马人,消灭了一支又一支的罗马舰队,总计700多艘战舰和10万罗马军人。但罗马人拒绝放弃。公元前244年,迦太基换了一个全新的领导层,其元老议会(The Gerousia)越来越反对将已经持续了20年的布匿战争继续拖下去。(“布匿”是罗马人对迦太基的称呼,可能是希腊词汇“Phoinikes”的缩写,最初可能是指经营“红色染料”[7]的人。这种重要的布染料取自贝类,几个世纪以来腓尼基人一直垄断这种商品的贸易。)尽管罗马人在这些年里屡战屡败,但拒不投降,终于在最后一场海战中取得了胜利。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资源,这使得迦太基人深感恐惧。
元老议会是迦太基的行政机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记载,迦太基有一套宪法,经选举产生法官。元老议会并没有当时的罗马元老院那样有权势,但在本质上和罗马元老院一样,它也是一种寡头政治。在迦太基,上层阶级由富有的商人和地主组成,因此元老议会竭力维护上层阶级商业利益,在军事行动方面则倾向于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政策。因此,如果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像巴卡家族这样的军人家庭经常与元老议会的意见相左。还需要指出的是,迦太基军队大部分是由雇佣军组成的,而这些人可能并非迦太基人。
公元前249年,在德兰帕农(Drapanum,今天的特拉帕尼)进行的最后一场西西里岛战役中,迦太基完胜罗马。迦太基领导人因此错误地认为,罗马人很快就会放弃他们对西西里岛西部的主权要求——那儿曾经是布匿的领土。此时,元老议会正被地主而非军人出身的汉诺(Hanno)为首的温和派控制着,他们召回并遣散了舰队,然后把许多军舰改造成了商船,并派往各处开展广泛的贸易活动。汉诺认为迦太基的未来在非洲而不是海外。与此同时,哈米尔卡仍率领着数千人的部队在西西里岛作战,并在意大利的南部地区发动了快速攻击,但迦太基的元老议会更关心和平,他们低估了罗马人不屈不挠的意志。
哈米尔卡·巴卡一直担心罗马人会卷土重来,但打击并没有很快到来。不过,一旦袭来,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罗马元老院收到特派间谍的报告,称迦太基正在召回军舰。在意大利,由于迦太基人对西西里岛的袭掠,坎帕尼亚南部地区的元老院元老和当地富有的地主损失惨重。因此,这些富有的罗马人制订了一项特殊的计划。由于罗马已经无力,也可能不愿再资助一支新的舰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钱,甚至不惜以他们的土地为抵押借钱。趁着迦太基海军缩编的时机,他们倾其所有出资建造尽可能多的新船。这些富有的罗马人是聪明的商人,要求在获胜之后才偿还借款。而在迦太基,哈米尔卡却因其鹰派的立场而被解职。这位将军派信使向国内发出警告:意大利码头堆积了如山的新木材,罗马人正在加速建造新船。但迦太基人对他的警告置若罔闻。
罗马曾在海上多次败给迦太基,但接下来的这场海战决定了迦太基与罗马之间斗争的结果。罗马人在西西里岛水域打捞出了一艘遭暴风雨损坏的迦太基船体,交给他们的木匠和造船工进行研究。意大利造船者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迦太基船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编号。罗马人没花多长时间就弄明白了,迦太基的船只其实都是根据模板组装起来的,所有木材的尺寸都是预制好的,只需嵌入槽位并密封即可。因此,造船变得更容易,不再需要每艘船都派一位工程师监造,许多船只可以同时组装。注重实效的罗马人迅速掌握了这项技术,用较短时间就打造了一支海军。
公元前241年3月10日,在西西里岛以西的埃加迪群岛爆发的一场海战中,罗马的新舰队在数量上完全超过了匆忙组建的迦太基舰队,一度是海上世界最强大的迦太基海军第一次被击溃。迦太基元老议会一下子失了方寸,垂头丧气,经过谈判很快就投降了。投降的条件非常苛刻:罗马人将攫取一切,迦太基将变得一无所有。迦太基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在于汉诺领导的元老议会对维护海上强国地位的兴趣不高——不像罗马,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不断扩张。汉诺领导下的元老议会只想维持对非洲领土控制的现状。公元前241年签订的《卢塔提乌斯条约》——它以取得海战胜利的罗马海军统帅盖乌斯·卢塔提乌斯·卡图卢斯(Gaius Lutatius Catulus)的名字来命名——是对迦太基海军的永久性打击,也是对哈米尔卡个人的公然侮辱。这场灾难展现了罗马人的意图,哈米尔卡对此永远无法原谅。因为这个条约,迦太基永远失去了对海洋的垄断。哈米尔卡异常震怒,甚至拒绝参加与罗马人的谈判。
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撰写了关于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对抗,详细地记录了投降的条件。首先,迦太基必须把所有迦太基公民从西西里岛迁走,并放弃对这个广大而肥沃的岛屿的所有主权。第二,几个世纪以来,迦太基船舶一直随意驻扎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之间的岛屿上,但现在所有迦太基船舶和军人都必须从这些岛屿上撤走。第三,迦太基还必须切断与强大的城邦国家锡拉库萨(Siracusa)的所有联系。罗马人急于控制这个城邦国家,因为它拥有优良的港口。哈米尔卡非常清楚,这个条约将终结长期以来迦太基在西地中海航行和贸易的权利。最后,迦太基必须支付3200塔兰特白银(talents of silver)[1],其中三分之一属于战争赔款,必须立即支付给罗马。从短期来看,接受这种条件已经够可怕的了,而从长期来看,这可能等于判了迦太基死刑,因为不管这种折磨来得多么缓慢,结果都一样。哈米尔卡明白这一点,并怒不可遏。他相信迦太基能够再次崛起。
哈米尔卡返回迦太基
痛苦的哈米尔卡很不情愿地服从了迦太基方面的撤军命令,自己先行从西西里岛回国,大军随后返回。因为没有得到军饷,大批雇佣军在公元前239年哗变,而迦太基懦弱无能的元老议会还在犹豫到底是否要补发军饷。于是,从利比亚和其他地方招募来的雇佣军包围了迦太基,要求得到应得的薪酬。经过残酷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许多将领战死,其中包括曾率领迦太基军队在西西里岛作战的吉斯科。哈米尔卡打败了叛乱的雇佣军,其中有些人甚至曾在西西里岛与他并肩作战。随着叛军与迦太基人之间展开拉锯战,双方都饱受折磨,许多人被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竖在公众能看到的道路两侧和城墙上。哈米尔卡最后占了上风,他布下象阵践踏叛军领袖。由于哈米尔卡指挥有方,打破包围,最终拯救了迦太基,声望大振。
大约在同一时间,即公元前238年,罗马吞并了撒丁岛,年幼的汉尼拔经历了这场新的危机。这个岛并不是根据公元前241年的《卢塔提乌斯条约》割让给罗马的,而是罗马人趁着迦太基遭受叛军围困自顾不暇,经济遭到战乱削弱时夺取的。罗马人一直对撒丁岛感到不安,因为岛上建有像塔罗城这样有数百年历史的腓尼基殖民地。有一个罗马人甚至把撒丁岛描述成“一艘锚定在意大利岸边的长舰”[8]。但在罗马占领撒丁岛之后,迦太基除了派使者到罗马表示抗议之外,什么都做不了。罗马元老院回应说,迦太基任何的敌对行为都将被视为开战。更糟糕的是,尽管条约签订很久了,罗马人又在条约里加上了一条,要求迦太基追加1200塔兰特白银的赔款。即使立场偏向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也在《通史》中指出,罗马人的傲慢举动令哈米尔卡成为他们不共戴天的仇敌,其结果是灾难性的。不久,迦太基便陷入绝望之中。[9]倍感挫折的哈米尔卡一定在家中暴跳如雷,他的愤怒不仅针对罗马,也针对他的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民。这位将军还猛烈抨击了他的对手汉诺,指责以他为首的迦太基元老议会安抚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罗马。
公元前241年—前238年,汉尼拔的年龄在6岁至9岁之间,他静静地听着家人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对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哈米尔卡铁了心一定要向罗马人复仇。受父亲意见的影响,年幼的汉尼拔一定经常感受到这种愤怒的情绪。
汉尼拔对父亲发誓
公元前237年,汉尼拔10岁时,他的生活永远改变了。哈米尔卡终于说服了迦太基元老议会,允许他前往西班牙,那里有丰富的银矿,迦太基可以更快地筹措资金来支付罗马索要的赔款。比较倾向民主的哈米尔卡受够了以汉诺为首的寡头统治,巴不得离开迦太基。汉诺派的人也觉得正好可以与这个受民众拥戴的对手保持一段距离,在西班牙他可能不会那么轻易挑起事端招惹罗马了。像许多男孩一样,少年汉尼拔肯定热爱并崇拜他的父亲。当然他的父母也会谈论哈米尔卡和家庭所做的选择。如果父亲不想再回到迦太基,那么汉尼拔也不会愿意徒劳地等待,而是将竭力陪伴在父亲身边。
根据波里比阿和后来的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记载,哈米尔卡带着少年汉尼拔去了一个将令他终生难忘的地方。迦太基有一些神圣的场所,例如巴力神殿(Temple of Baal)可能是举行活人祭的祭坛;名为“陀斐特”(tophet)的神圣墓地则被很多人认为可能是掩埋活人祭残骸的地方。迦太基人是否举行过活人祭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现代学者布罗迪(Brody)指出,根据在推罗的连岛沙洲发掘出的铁器时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前550年)的陀斐特遗迹,原始迦南人或腓尼基人的祖先可能有用孩子献祭的风俗。[10]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西部的迦太基民族文化完全延续了这种风俗。在闪米特语里,“tophet”的意思是“火化埋葬的地方”,甚至可能与希腊词汇“taphos”有关——它既可以指丧葬礼俗,也可以指坟墓和埋葬地。[11]学者们关于陀斐特发生的事有非常激烈的争论,正反双方各持己见,言辞尖刻犀利,各不相让。有关活人祭的故事早有传闻,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在很久以前就曾断言迦太基人实行过活人祭,但也有不少人把他的说法解释为反迦太基宗教的宣传。[12]尽管波里比阿对有关活人祭的事只字未提,但他强调接下来的这件事,将对汉尼拔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哈米尔卡和汉尼拔穿过几道由祭司看守的大门,终于进入了巴力神殿。他们跨过神圣的神殿门槛,一片死寂笼罩在周围。如果整个事件是真实的,那么汉尼拔的名字可能是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的线索。据汉尼拔晚年时的说法,父亲把他带到了献祭的地方。根据波里比阿的原话[13],哈米尔卡很有可能让儿子登上祭坛,用手按住绑在祭坛上的动物,一边感受其气息奄奄的身体,一边立下誓言。在少年汉尼拔的心中,这个动作把自己与献祭品明确地结合在一起了。汉尼拔明白,在巴力这样的神祇前,立下的誓言必须兑现。活着的生命在死前见证立誓者向神明的发誓,是这种献祭仪式中最庄重严肃的环节。
就这样,汉尼拔的生命被“牺牲”并献给了他的神明巴力。汉尼拔肯定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都归功于神明的怜悯;之所以让动物死去,而让自己活下去,就是为了达成誓言。
整个事件的高潮,是汉尼拔的父亲要求他发誓至死不渝地仇恨罗马。汉尼拔照做了。虽然这个男孩可能还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这种意识将会在他的一生中越来越强烈。如果波里比阿和其他人记载准确的话,那么直到汉尼拔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记得这一切的细节,并在去世的前几年讲给罗马的另一个东方劲敌——安条克三世(Antiochus Ⅲ)听。某种意义上,少年汉尼拔在那一天就死了。从此之后,他逐渐明白了,自己活着,只为看到罗马覆灭的那一天。
李维后来声称,汉尼拔不敬虔,“无宗教信仰”,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尼拔后来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出对罗马神谕的尊重——尽管那只不过是顺理成章地利用了其对于罗马将无法取胜的预言——并且,他肯定也信奉迦太基的神明。很明显,罗马人将永远不能完全理解汉尼拔起誓时的献身意味着什么,也不理解汉尼拔在儿时所立下的誓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同一年(公元前237年),汉尼拔准备陪同他的父亲启程离开迦太基。他将要告别他的母亲、姐姐和弟弟。此时的哈斯德鲁巴和马戈还太年幼,无法踏上前往西班牙的艰难旅程,但数年之后,他们将会前来与汉尼拔会合。也许他的母亲在迦太基有太多牵挂,要照顾其他孩子和亲属,因此没有陪在他们身边。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她的记载。
汉尼拔迁往西班牙
公元前237年,哈米尔卡带着他年轻的儿子离开了迦太基,陪同他们的是忠诚的士兵、下级军官、一小队侍从和奴隶。他们启程的时间可能是春季,因为冬季已经结束,海上航线重新开放了;也可能是夏季,因为夏季土地比较干燥,适宜于远行。人们通常在黎明时分启程,因为这样可以在一天之内走更多的路程,是一天里开始旅行的最佳时间。此时的迦太基城可能还没有醒来,除了港口的早市——渔民已经在收网,将捕获的鱼拉上来。跟随巴卡家族成员远行的,还有人数不详的迦太基军队,可能有数千人之众,其中包括从迦太基邻近的盟国努米底亚来的精锐骑兵,许多从利比亚和其他地方招募的雇佣军,另外还有驮畜、随军金属匠、厨师、供货商、平民士官(出纳员和后勤供应军官)、随军侍从、散兵游勇,以及小商贩等。
通往西班牙的行军路线有若干条,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海路。狄奥多罗斯认为,哈米尔卡和汉尼拔可能是从迦太基港出发,乘船沿着马格里布海岸向西航行前往西班牙的。但波里比阿则认为,他们和军队是在非洲沿陆路前往直布罗陀海峡。[14]
也许是因为好奇,少年汉尼拔在第一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他一定很喜欢旅途的奇观:吵吵嚷嚷的军队里,密密麻麻的士兵高矮胖瘦不一,他们穿着不同部落和氏族的服装,唯一可辨认的是统一的迦太基盔甲。一位将军带上自己10岁的儿子行军很不常见。汉尼拔会听到粗野的笑话、军营里的歌声,看到每日提交给他父亲的报告,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庄重仪式更使他惊讶不已。最重要的是,这个男孩能感受到军队上下对他父亲——最高统帅的尊重。
终于,在乘船离开非洲之后,他们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岸边矗立着富有传奇色彩的赫拉克勒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在那里,岬角突起,海风吹打着悬崖。按照风俗习惯,在西班牙海岸登陆后,汉尼拔可能跟随他父亲和几位贴身侍卫,沿着小路,前往海风拂过的一块岩礁——也许就是在直布罗陀岩石上——那里有一个守护神麦勒卡特(Melqart)的祭坛,虽然孤寂荒凉,却很庄严神圣。哈米尔卡的旅程需要麦勒卡特的祝福,麦勒卡特曾经是腓尼基的故土推罗城的神祇,如今则是新冒险之神。此外,麦勒卡特还是哈米尔卡的个人保护神——他父亲的名字所尊崇的神。
哈米尔卡不会轻易透露他的真实想法,但无论他内心的想法如何,他都知道再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从直布罗陀的高处远眺,东边是蓝色的地中海,西边是常呈灰色的大西洋。毫无疑问,汉尼拔会回望非洲,但在很长一段岁月里,他将再也不会见到非洲了。此刻,在目光所及的地平线上,是波光粼粼的蓝色大海,以及远方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而汉尼拔看到的,却是富含银矿的莫雷纳山脉。
[1]塔兰特是当时罗马人使用的质量单位,1塔兰特在20至40千克之间,当用作货币单位时,1塔兰特表示和1塔兰特等重的白银。——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