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乡特色

南迁的中原汉人到岭南落脚后的定居点,基本是山区。拿广东来说,主要集中在粤东的梅州山区、粤北的韶关山区,河源和惠州的山区也居住着许多客家人。

存在决定意识,地域影响文化。“山里人”有“山”的品格,“山”的风味,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其文学也有了鲜明的山乡特色。首先,在各种文学样式中,韵文比重大,客家山歌特别发达。客家山歌以其“山”味而著名,此乃众所周知的事实,实在毋庸多言。为省篇幅,这里只引录一首为证:


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

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间文学的其他样式中,山乡特色也处处都表现出来。客家地区的民间故事大多与山乡有关,或取材于山乡的传说典故,或表现山乡的民情风俗,如《酒瓮石的传说》《黄金埔的来历》;或以山乡为背景,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如《“三坎石”与惭愧祖师》《田螺姑娘》《榄子树下的故事》等。在客家童谣中,歌咏的情事也多是山乡生活的写照。例如《菱角子》:“菱角子,角弯弯,大姐老妹嫁在菱角山。姐嫁山南妹嫁北,爱想见面系艰难。”(兴宁童谣)载于《梅州风采》,《嘉应文学》民间文学专号1989年12月。又如《鹧鸪脚子矮》:“鹧鸪脚子矮,上山骑老蟹。骑呀上,闯见你姑丈;骑呀下,闯见你亲家。亲家去哪来?上山掌牛来。”(平远童谣)载于《梅州风采》,《嘉应文学》民间文学专号1989年12月。客家人喜欢的《猜问歌》更是以客家山乡的事物,作力猜问的材料,如问:“乜个上山尾拖拖?乜个上山着绫罗?乜个上山溜溜走?乜个上山会唱歌?”答的是:“狐狸上山尾拖拖,雉鸡上山着绫罗,南蛇上山溜溜走,画眉上山会唱歌。”载于《梅州风采》,《嘉应文学》民间文学专号1989年12月。

客家地区的民谚多,流传广。有事物情理,有日常生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许多谚语都与山乡有关。如:


不上高山,不知平地;不吃黄连,不知苦味。

三日肩头四日脚,四日一过闲索索。

牛角唔尖唔过岭,铁锤唔硬唔打钉。

老山猪不怕嘟角嘟。

近河莫枉水,近山莫枉柴。

日朗朝,水漂漂;日朗昼,水溜溜;日朗晡,岭上好摊铺。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有雨。

山上光,年景荒。

靠山吃山,吃山耕山。


客家地区山多路遥,多有中途歇脚的凉亭。人们在那里说笑,歌咏,题壁,于是便有了别有趣味的所谓“凉亭文学”。这种“凉亭文学”,最高雅的往往是其对联,其中的上乘之作,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如大埔湖寮的梅子崆山,山临险江,其凉亭的对联是:


江上此亭,夹岸荻枫鸿雁影;

人间何世,满途荆棘鹧鸪声。


道出了人生旅途的坎坷,使人想起了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真是“行不得也,哥哥!”

在“凉亭文学”的对联中,最负盛名的是才子宋湘的长联。清嘉庆十年(1805年)路经梅岭时,他在凉亭歇脚时写道: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客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里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宋湘的这副对联,有不同版本,文字大同小异。


客家文人的创作中,对客家山乡也多有反映。如黄岩的小说《岭南逸史》中,就描绘了当时程乡县、河源县、龙川县等地的风貌。至于诗人们歌咏山乡的篇章,更是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佳句已载入史册,如《嘉应州志》《惠州府志》和各县的县志。《梅水汇灵集》《梅水诗传》也收录不少。那些名山胜水,更是客家诗人吟咏不已的题材,如阴那山一地,就有蔡蒙吉、李二何、李楩、饶湘、宋湘、李黼平、李光昭、黄遵宪、丘逢甲等名家诗作,计近百首之多。

“山乡”已成为客家文学的主要题材。不仅如此,“山乡”也使客家文学中“韵文”的体裁特别发达,山歌、谣谚、对联、诗歌等文学体裁成为最常见的文学形式。具体的表现手法,常以“山乡”风物作喻,以“山乡”的清新明快作为审美追求,从而使其“山味”益浓。可以说,中原汉人南迁的居住地——“山乡”,它造就了客家人的文化品格,也同时造就了它的文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