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珠海:海上丝路印记浓厚

高栏列岛神秘岩画历经四千年

六千年前,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昔日的丘陵被温暖的海水吞没,只有一些突出的山尖部分成了岛屿。一眼望过去,没有边际,泥沙还没开始堆积,只有凤凰山、黄杨山、淇澳、桂山、三灶、横琴、高栏那样的岛屿。难以想象,那样的地方会有人类生活。

然而,1989年,珠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了惊动整个考古界的岩画。人们在高栏列岛的岩石和洞穴里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图案。人们起初相信那是民间早有传说的——明末清初著名的海盗张保仔留下的藏宝图,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彼此都保守着这个秘而不宣的秘密,都希望能从那些神秘的符号中“解密”找到宝藏。

这个地方就是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高栏岛西南部的宝镜湾,后来考古界称其为“宝镜湾遗址”。

但是考古学者在这里惊奇地发现,4000年前人类已在那些彼此隔绝的孤岛上留下“存在”的遗迹。那不是什么偶然散落在那里的遗迹,而是人类有目的的群体生活留下的遗址。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物品在地质层里,还在洞穴和岩石上留下了很多令人费解的图案。

解开这个秘密的重要成员之一叫肖一亭,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考古专业,主攻方向是先秦考古。他在1992年来到珠海,在珠海博物馆工作了20多年,一直从事考古工作。

他参与了1997—2000年对“宝镜湾遗址”的试掘与三次发掘工作。他和同伴们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碎片、玉玦以及神秘的岩画。其中藏宝洞的东壁岩画,为环珠江口地区目前发现岩画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早期岩画。画长5米,高2.9米,画里有人、有船、还有海浪。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了1096件常规石网坠和861件中型石网坠和62件大型石网坠。另外,还有坠在船头的史前巨石锚,重达18.5千克。

肖一亭介绍说,根据观察,那些发掘出来的陶片和玉器,其纹理、装饰与岩画中的线条风格很像,而岩画中的线条并不是用什么金属硬器凿出来的,那些线条全部是用打磨得坚硬的尖钻花岗岩垂直凿出的。这种比较原始的技艺大致是在4000多年前才有。

这一切表明,在史前时代,生活在这里的百越先民不仅掌握了航海技术,还有能维持生存的有规模的渔业生产,是有别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南方农耕文明的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文明——海洋文明。

这一遗址的发现向世人证明,海洋文明不是西方所独有的,古老的东方在史前时代就产生了。至于那些神秘的符号,自它们现身后,一直有多种解读。围绕怎样解读这些符号的争论会一直延续下去,但已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第一,那是祭祀活动的遗留。第二,那是再现生产的情景。生产包括了自身生产繁衍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其中也包括了祈求和航海)。

2006年,宝镜湾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研究工作也将持续下去。

肖一亭说,其实我们所说的香山文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开发、积累的过程,是几千年来长期与大海交流的过程,它会一直不断向前延续下去。慢慢地,它就形成了溶于血脉里的东西,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总的说来,那是一种海洋文明才具有的人文气质。“我理解的那种气质就是敢于冒险,勤劳笃实、开发进取、兼容并包。”

斗门古街:中西文化交汇的“骑楼街”

斗门古街是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的一条老街,也是珠海市“十大海洋文化地标”之一。有人会问:“那里又不临海,为什么被评为海洋文化地标?”珠海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肖一亭表示,斗门古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100多年前,也曾是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侨汇金融业务的聚集地。

在斗门古街上,有一处挂牌“章荣”的两层小楼,在它的骑楼柱子上,写着“接理各埠银信”的字样。银信是华侨及亲友家庭的立家之本。举凡家庭的衣食住行、子弟教育、婚姻大事、亲友往来,无不仰赖于侨汇。海外谋生的华侨肩负着改善家人生活状况的重任。斗门古街当时就承载了银信传递的一个功能,由此可见其重要作用。

据《斗门县志》及《斗门历史文化丛书》记载,斗门墟镇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从南宋到新中国建国后,从潮居里到黄梁都,斗门墟镇凭借地理优势,一直是整个斗门地区乃至现今江门、中山一带的物流集散中心。而坐落其中的古街,始建于清末,后扩建成型于民国初期,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百万,返来起屋兼买田。”一首斗门本土童谣《金喜鹊》道出了斗门古街的由来。早在那个梳着长长辫子的年代,斗门部分乡亲为谋生计,漂洋过海,异乡打拼,终于等到熬出头的日子,因此回到故乡,投资建设,希望故乡昌盛繁荣。于是,一条云集当时各地商贾、人车络绎不绝的街道在斗门墟东侧诞生。

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岐、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纷前来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满目。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还有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则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

时至今日,这条长500多米、宽7.5米的古街,古建筑格调依旧,历史韵味犹在。整条道路由石板路串联贯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整齐排列,呈现出典型的西洋风格和浓郁的近代情调。

从斗门古街的街头进入,站在路中间望过去,铺房店门高低基本划一,规格近似,骑楼的柱子上展示着一行行的商铺名号或广告,依稀可见古街的特色及昔日的繁华。沿街走去,能看到在西方风格外观的建筑上有许多岭南特色的砖雕。许多商铺都关着门,略显冷淡。在挂着“大众茶楼”、“顺天隆”、“万源”等牌子的商铺里,会发现与其名号完全格格不入的经营内容,有桌球室、家具店,还有毛线店、小吃店。街上的游客并不多,一些依然开门营业的商铺老板聚在一起打麻将。“节假日才会多点人,平常就是开着门打发日子,”一位卖杂货的老伯一边说着一边不忘示意对家出牌。

唐家湾:名人辈出的百年古邑

唐家湾的山房路,走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政治明星之一的唐绍仪。山房路99号就是唐绍仪故居。而在他叱咤风云的那个年代,与他一同在各领域领风气之先的唐家湾人多达20多位,因而唐家湾素有“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南中国海防重镇、广东著名买办之乡、岭南百年古邑、侨民之乡”的美誉。

唐家湾的名气集中体现在山房路上。山房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路的两边都是些清代民居。那些民居比起中山同一时代的建筑显得平民化得多,而且大部分建筑如今大都还有人居住,更显出其生命力。

早在一百多年前,唐家湾的一些孩子就走出国门,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然后回乡报国,其中最知名的便是留美幼童唐绍仪。1874年,14岁的唐绍仪因族叔唐廷枢的保荐和同乡容闳的选拔,成为留美幼童。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唐绍仪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在辛亥革命中倾向孙中山,在南北对峙下成为民国第一任总理。

当然,仅仅是唐绍仪一人并不能说明那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唐家湾还走出了中国最早的买办唐廷枢,早期汉学家、中国律师协会创办人唐宝锷,“中国陆军留学第一人”唐宝潮,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粤剧红伶唐雪卿,创作《帝女花》等名篇的粤曲大家唐涤生……

唐家湾名人辈出。他们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先驱。

唐家湾最负盛名的名园当然还是与唐绍仪有关的共乐园。共乐园是唐绍仪用来接待各界名人所建的私家花园,是珠海三大名园之一。

共乐园建于1910年。当时唐绍仪退隐还乡,在老家置地300亩修建私家园林,耗资近40万银两,用6年时间分期建成。他喜欢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情趣,园内广植的五百多株荔枝树,如今都还蓬勃地生长着。园内还有近代中国唯一的私人天文台——观星阁。一进园子就可见唐绍仪亲手写下的对联:“开门任便来宾客,看竹何须问主人。”

园内还可见到唐绍仪1920年栽种的罗汉松,还有一棵国内稀有的日本树种黑松,这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得知唐绍仪修建共乐园时特意赠送的。唐绍仪酷爱江南园林。共乐园内的西湖九龙是他仿照西湖一景,把苏堤、莲影、曲桥、假山、亭榭浓缩于一池之中。园子里有一块空地,养了不少鸽子,唐家湾名人堂就在那里。1921年他响应孙中山“与众乐乐”的倡议,把私家园林对民众开放,并更名为“共乐园”,这个园子也由此成了香山县的第一个公园。

唐绍仪故居就“隐居”在路边的巷子里,与山房路上其他房子并无二致。它们都有着深灰的颜色,如果不仔细看,人们也就匆匆而过,错失了游览名人故居的大好机会。

岭南古村烙下皇室后裔印记

从南门村村委会到菉猗堂,到村道两侧的院墙上,画着南门村的风俗画,一路看过去就能了解南门嫁娶风俗、种植作物等情况。“大学生村官”周泳敏已经非常熟悉南门村的历史、景致和未来发展方向:“南门村是宋代皇室后裔聚居的古村,周边许多游客都因村里的菉猗堂、接霞庄慕名而来。”

位于珠海斗门区南门村的菉猗堂,建于1454年,是赵匡美第15代后裔赵隆为纪念南门赵氏始祖赵梅南而建,包括赵氏祖祠(即菉猗堂)、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部分。该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8年11月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南门村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建村,村中的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是魏王赵匡美的第15代后人赵隆以其曾祖父的别名“菉猗”立祠纪念的。

从南门村牌坊沿途欣赏各色通俗壁画漫步到菉猗堂,只见菉猗堂气象巍峨,整体结构严谨凝重,古朴典雅。菉猗堂是南门村祖祠群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旁边依次是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菉猗”一词源于《诗经·淇澳》,代表“绿竹茂盛”的意思。菉猗堂布局为三进(包括前厅、中殿和后殿)四合式,以南北轴成一线并两边对称,每一进之间有一天井作间隔,而且来进越高。祠堂使用大量各式雕饰,包括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另外四周的墙上有多幅绘有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诗书之乐的图画,十分清新雅致。

菉猗堂后殿横梁上悬挂着“忠孝义士”的牌匾,见证了700多年前“宋元海战”的历史。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赵罡败退到香山。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闻讯,即与若桃、若榉兄弟3人,招募潮居里民数百忠勇,具舟迎驾以勤王。为保存皇家宗族血脉,丞相陆秀夫即令赵若梓兄弟等归家入山隐居。授若桃为承直郎,若榉为武翼大夫,敕赐若梓为忠孝义士,后来建祠堂时立匾永作纪念。

菉猗堂最具特色的是山墙由硕大、坚硬的蚝壳整齐而有规律地排列而成,蚝壳砌成的墙身足足有65厘米厚。沿海民间流传一句话:“千年砖,万年蚝。”“蚝”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曾经在古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流行。古时的广东人用蚝壳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靠海吃海”,吃蚝与养蚝都比较普遍,蚝壳自然也成了优先考虑的经济的建筑材料。

菉猗堂前面是一大片田地,再过去是大海,大海对岸就是江门的新会区。现在菉猗堂周围都已是近年来新建的民宅了。

周泳敏介绍,南门村保留了一些赵宋皇室文化,未来在旅游业发展上,准备以宣传赵宋皇室文化为核心,以建设幸福村居为契机。“2015年‘五一 ’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节,其中一项活动就是‘皇族婚礼’。”周泳敏说,珠海市市级“非遗”名录“皇族祭礼”是宋朝赵氏皇族的传统祭礼仪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逢节庆,南门村的赵氏皇族后裔都会举行庄严华丽、规模盛大的“皇族祭礼”仪式,而“皇族婚礼”则是“皇族祭礼”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喜庆仪式,具有浓厚的宋代传统文化气息。

在南门村距离菉猗堂不远处,还有一个赵宋皇室望族的村落“赵家庄”,也叫“接霞庄”。这是由赵宋魏王系的后裔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致富所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由于赵家庄人以经商发家,积聚了雄厚的财富,加之有人在朝为官,如当时的广西巡抚黄槐森就是该庄族人的亲家,可谓财雄势大,繁盛景象持续数十年。“赵家庄企到香山县”这一俗话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当时影响力之大。据了解,赵家庄是广东省唯一由古代皇族没落后代设计、建造的村庄,其规划、设计有着明显的皇室印记,比如在村庄前还专门开挖护庄河。在整个广东省目前发现的古村落中仅此一例。

甄贤社学:中国最早的侨校

1870年,容闳返回到中国15年了,这15年来他一直雄心勃勃地寻找强国之路,不断推行他的教育计划。他找过很多达官贵人,最后被他打动的是曾国藩,曾国藩决定和他的学生李鸿章一起上奏朝廷,建议派遣子弟出洋学习,清朝政府为了自身的需要批准了。第二年容闳在家乡香山南屏建成了“甄贤社学”。“甄贤”乃培养选拔贤良之意,他希望通过这所学校选拔人才送往美国学习。

1870年,容闳多年的愿望达成,清政府同意派遣学生去美国学习。然而,当时的百姓对于西方的科学几乎闻所未闻,更不用说还要远涉重洋去学习了。朝廷虽然批准了,但竟然没有人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国外。

容闳把希望寄托到了开风气之新的家乡香山。那时的香山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已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买办,百姓的思想也都比较开通。想当年,容闳的父母将他送到教会学校,最初的目的也是希望他念好英文以后好当买办。

容闳回到南屏,倡议在本乡建立学校,并从自己微薄的薪资中拿出500块大洋以成其事。中国最早的侨校之一——甄贤社学由此建立。

1872年夏,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国留学史的大幕开启。1872—1875年,在选拔的120名赴美幼童中,很多是来自香山县的,这与他创办的甄贤社学不无关系。

尽管如此,甄贤社学在很长时间内仍走着传统私塾的路子。受过西风洗礼的容闳于1902年召集乡亲,建议将甄贤社学改为新式学堂。此提议在稍后的废除科举制潮流中得以实现。1906年甄贤社学正式改名为“甄贤学校”,由侨居美国的容闳出任名誉校长,容星桥为第一任校长。

如今的甄贤学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校区,一部分就是甄贤学校旧址。甄贤学校旧址在如今的珠海市南屏镇东大街11号。当年的校园内现已空荡荡,只有一个看门人,外面则是一个闹哄哄的市场。学生们都已去了新校址上学。

甄贤社学旧址还立着容闳的铜像,那是他年轻时候的模样,身着长衫,短发,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铜像的后面是容闳纪念馆。纪念馆是保存尚好的颇具岭南风格的建筑。馆中图片展现了容闳的一生,涵盖留美先驱、报国坎坷、教育救国、与时俱进、启蒙中国和继往开来这六方面的内容,再现了容闳与留美幼童这段近代留学史。

1912年,即容闳去世的当年,时任广东交通司副司长的容星桥筹款1.29万元,兴建新校舍,1914年秋落成,即如今看到的甄贤学校旧址。甄贤学校带着容闳等先贤重视教育的遗风,获得持续发展,1925年便已经有学生400多人,陆续培养出如香港英华书院副院长容启贤、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足球联赛领队容启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等在政治、军事、体育等各方面有影响的人物。

容闳曾经说:“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而加强了。我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我对中国的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作为当代人,重视教育,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白石街见证殖民者赔款历史

在珠海市淇澳岛淇澳村,有一条名为“白石街”的花岗岩石板街。讲起它的历史,淇澳村的村民如数家珍。在记录珠海历史发展的资料汇编《珠海之最》中,两次出现白石街的名字,一次是被誉为“中国之最”的“中国最早打败英入侵者的战斗”记载中,一次是在“珠海之最”的“珠海市最早用英美赔款修筑的石街”介绍中。

珠海市“十大海洋文化地标”评委之一肖一亭介绍,此次珠海市推选的海洋文化地标,包括了著名的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石雕、名街、名镇,还有特大的桥梁、高速发展的新区。有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名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淇澳岛抗英遗址包括古炮台、天后宫和白石街等,见证了1833年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侵略活动并取得胜利的第一场战斗,开启了晚清时期中国人民不惧列强奋起斗争的先声,比广州三元里抗英早了7年多。

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上,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与澳门和香港相距不远。在淇澳村古炮台遗址,几门大炮依然屹立,面朝大海,仿佛仍在守护家园。古炮台后的天后宫和旁边的白石街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依然见证着淇澳村的发展。古炮台遗址是开放式的,许多游人在现场拍照,附近还有村民晾晒的鱼干整齐地排列着。这个从前靠海谋生的村庄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

白石街的街口立着一个牌坊,“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败兵逃”的对联标在牌坊两侧的石柱上,记录的是1833年淇澳村民打败英国鸦片贩子骚扰后获赔款3000两白银,修缮天后宫并铺筑白石街的事件。

据当地民间传说,清朝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淇澳居民就是在这里架起铁炮,点燃火引,英勇抗击英国鸦片贩子武装入侵的。然而,由于没有发现相关的文字记载,淇澳居民这场武装抗英斗争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史学家证实。

但是,200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蜀永在伦敦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已尘封160多年的22件原始档案——当年淇澳居民抗英斗争事件发生后,中国地方官府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即广州商馆委员会)进行过一系列交涉的文书。将这些档案材料与《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对照,也证实了1833年10月的确发生过淇澳居民武装反抗英国鸦片贩子的斗争。

1833年,大批走私鸦片、贩卖华工的英国船只常停泊在珠海淇澳岛西南的金星门并屡次侵略淇澳。当年10月15日,十多艘英船驶到淇澳岛东北的淇澳湾,炮轰淇澳村。村民奋起抗击,用大炮反击并命中两艘敌船,敌营指挥旗坠海,英方举白旗投降,并在后来赔偿白银3000两。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目前已被史学家认定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势力入侵并取得胜利的第一场战斗。它打响了清代中国人民不惧列强奋起斗争的第一炮,拉开了7年以后闻名中外的广州三元里抗英的序幕。

1833年发生在淇澳的中外武装冲突并非偶然事件,它是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鸦片贩子长期盘踞在淇澳附近海域、从事殖民侵略活动、危害中国居民利益、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必然结果。

1833年,淇澳岛抗英胜利后,获得3000两白银赔款,淇澳村村民用英方赔款修复被炮火毁坏的钟氏宗祠和天后庙,还用来铺设了一条花岗石街,即白石街。白石街用花岗岩石板铺成,宽约1米,总长一千多米。至今,淇澳村仍保留着当年抵抗侵略者的指挥部天后庙和炮台,白石街也完好地保存着,只是白石街两边的房子已经换了模样。

白石街铺设后,淇澳村民为抵御外敌入侵,在村外设置了城墙,分东、南、西、北四道门,村民建房也尽量集中,大部分建在白石街两旁。受土地限制,每户村民的祖屋面积控制在60—70平方米,一千多米长的白石街上建有近百间民房,不过现在仍在使用的已不多,许多房屋空置下来。

“世纪工程”有望开创珠港澳新纪元

港珠澳大桥是正在建设中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投资预计超700亿元。主体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一期将于2016年下半年完成。不久的将来,港珠澳三地“半小时生活圈”将成为现实。

据珠海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杨长征介绍,其实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港珠澳大桥就成了珠海人心中的一个理想。

谈到港珠澳大桥,有一个人的名字无法绕开,他就是珠海市原市委书纪梁广大。当时,面对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瓶颈,尤其是听到外商抱怨商品从香港到珠海运输成本太高时,梁广大脑海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建立一座跨越伶仃洋直通香港的大桥。

为此,梁广大奔走呼吁了十几年。在早期规划中,梁广大将这座大桥命名为“伶仃洋大桥”。1992年争取到了交通部的支持,交通部组织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香港方面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双方于1995年进行了第一次协调会。1997年,国务院批准立项。但是,由于接下来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项目就此搁置。

2002年,香港商界重提此事,再次引起高层关注。2003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完成了建桥的论证报告,确定兴建这座跨海大桥。2005年初,最终确定了桥梁设计的单Y 桥型和港珠澳三地的落脚点,大桥因此被命名为“港珠澳大桥”。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12月15日,珠海人苦盼20多年的港珠澳大桥终于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5月6日,首节沉管隧道海底安装,2013年7月30日,首节180米管节海底安装,标志着深海隧道安装全面开启。2015年3月26日,E15沉管安装成功。据介绍,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两孔一管廊截面形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埋沉最深、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沉管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线预制,完成组装后拖运至施工地点进行安装。

这座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世纪工程”的大桥,将珠海与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香港和定位于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澳门连为一体,形成了世界瞩目的“国际都会区”。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20年,大桥落成后,将会是世界最长的六线行车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

如今走在珠海的“情侣路”上,看见在建中港珠澳大桥就在不远处的大海中,不得不让人感慨人类改造自然的超凡能力。大桥在野狸岛附近的人工岛处分叉,一径奔向澳门,一径奔向珠海拱北。建成后从香港到珠海的公路交通将从三四个小时缩短到三十分钟。不少珠海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香港上班、珠海居住”的概念,并开始联手到香港推介珠海房地产。业内专家表示,大桥建成后,“香港上班、珠海居住”的梦想将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了。

“糖业大王”流芳海外

“陈芳在夏威夷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个城市的中国商人中,他是不需要出门的,但他被广泛认可,既是他家族的中心,也是宴会桌上的主角。他是农民,出生于中国,但他身上散发的文化气质和文雅举止,在夏威夷岛上无人能比……他是一种力量,是道德楷模和一位诚实的商人。他以几乎刻板的诚信擦亮了夏威夷岛上的商人们的品行。”这段文字摘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夏威夷故事》。这个擦亮夏威夷岛上商人品行的陈芳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被如此称赞?

陈芳故居在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梅溪村内。在这里,可以知道陈芳曾经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长篇报道过,曾得到清朝皇帝的嘉奖,也曾在美国建国200周年时入选百位最有影响的外籍人士,几乎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珠海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杨长征表示:“鸦片战争前后,在刚刚迈入近代门槛的香山,有三个崭新的群体,慢慢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是买办、华人和留学生。”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家乡情缘很浓,把背井离乡看做是很悲凉的事,而陈芳就是那个时间远赴夏威夷,并在夏威夷成为商界王子。

陈芳1825年出生于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陈芳24岁时,家道逐渐中落,陈芳乘船抵达夏威夷火奴鲁鲁港,当时岛上的华人仅有100人。陈芳凭着精明头脑,开店后首创了“开架销售,自由购买”模式,把货物摆在一个个木架上,用中英文把货物的名称和价格写在标签上,顾客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不到一年,陈芳就赚了很多钱。他又在瓦湖岛上和同乡合伙开了两家商店,“青年华商陈芳”的大名不胫而走。但是,1857年7月商铺被大火烧毁,一位职员还携带他的3万美元潜逃。而他并不气馁,贷款重振雄风。

蔗糖业是英、美等国白人垄断的行业。陈芳决心与他们比个高下。19世纪60年代,陈芳开办了一家“芳植记”公司,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到了1870年,“芳植记”名列夏威夷八大企业之一。之后陈芳又收购了著名的泼比可农场大半的股权,到1887年,该种植园被视为夏威夷最好的农场,资产达100万美元。“华侨以糖业致富者,仅有陈芳一人耳”。他成为当地华侨首富,有“商业王子”与“糖业大王”的美称。

后来,陈芳在夏威夷的政界和商界都赢得了良好声誉,这引起清政府的关注。1878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容闳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正、副公使。他们的到任,对夏威夷华人鼓舞很大。陈芳等华商联名向陈兰彬上书,要求在夏威夷也设立官方机构,以保障华人利益。1879年清政府在夏威夷设立“商董”,并任命声望卓著的陈芳为清政府驻夏威夷首任商董。1881年华商董事会改为领事馆,陈芳被任命为首任领事。

陈芳在任领事期间,针对当地政府对华人的种种苛例,致力于制定各种保护侨民的规章制度,诸如华侨可不受限制地进出夏威夷,可以购买土地和财产,寻找合法的职业,把子女送进公立学校,劳工契约的签订出于自愿等等,为改善华人的待遇而努力工作。陈芳所追求的富有,显然不仅指财富,还包括为祖国为华人尽可能地做点事。

1890年10月,陈芳向清朝廷辞去领事职务,回到了祖国。1886年和1891年,清光绪皇帝两次赐陈芳及其父母等建造“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石牌坊,以示嘉奖。第一次是因为香港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获悉后,捐赠白银3000两寄回国内救济灾民。后一次则是因为陈芳回国后扶危济困,修建了陈氏宗祠,并捐资修筑学堂、道路,兴办慈善事业,为村里购买了柴油发电机供照明,在村内引进了自来水。

在陈芳故居内,被称为“梅溪牌坊”的石牌坊群巍峨耸立。据介绍,这石碑坊群原为4座,现仅存3座,均是用花岗岩建造而成,顶部飞檐翘壁,底部有小小回廊,造型中西合璧,采用榫卯方式构造,雕有瑞兽、花果、人物、书法和八仙图案。

陈芳传奇的一生,既是一部华侨的奋斗成功史,也是精明执著、开放包容、爱国爱乡、乐善好施文化精神的彰显。

“特区中的特区”悄然崛起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在横琴口岸附近,而隔水相望的地方就是澳门。2013年9月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正式开学,“一岛两制”从构想变成了现实。创新远远不止于此,近5年来,横琴“分线管理”的特殊通关模式得以实施;出台了全国第一个趋同港澳的“商事登记管理办法”;率先试水司法改革构建法治横琴;口岸实施24小时便利通关……横琴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新地标。

据介绍,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横琴岛(是珠海目前146个海岛中最大的一个)。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侧,毗邻港澳。南濒南海,距国际航线——大西水道4海里;北距珠海保税区不到1公里;西接磨刀门水道,与珠海西区一衣带水;东与澳门一桥相通,最近处相距不足200米;距香港41海里。它处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横琴新区原分大、小横琴岛,两岛之间为十字门水域,20世纪70年代修筑东、西大堤,将大、小横琴岛连成一体。横琴周边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国际机场和珠海、佛山两个国内机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自此,珠海横琴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是中国第一个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开发的申请,同意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横琴新区风华正茂,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的65个重点项目正在强力推进。

自2009年建区以来,横琴新区借鉴世界先进地区和港澳先进经验,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创造了众多全国之最。

2012年5月28日,横琴新区开始实行商事登记改革,颁布内地第一个商事登记管理办法,实行注册资金认缴制、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等趋同港澳的企业登记制度。2012年9月8日,内地第一个整合惩防腐败相关职能的机构——珠海市横琴新区廉政办公室挂牌成立。2013年11月22日,横琴新区发展决策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横琴新区在国内首创的决委会、管委会、咨委会“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正式构建并运行。

2013年11月19日,全国最长、实施难度最大的“综合管沟主体结构”在横琴新区顺利贯通封顶。横琴综合管沟工程创新国内单次建设长度之最,一次性规划建设长达33.4公里的“共同管沟”,约节省40公顷城市建设用地。

2013年11月,长隆横琴湾酒店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拥有1888间客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酒店。其建成改写了中国主题酒店的规模纪录,成为国内行业新标杆。

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成并开始使用。该项目是在“一国两制”下创新横琴与澳门合作模式的重点示范项目,2013年7月30日建成移交,实施澳门法律制度,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面积是原来校区的20倍,包括中央教学大楼、体育馆、图书馆、10个住宿式书院及师生配套宿舍,1.5公里跨海隧道1条。近期可容纳约1万名学生,远期将容纳本科生及研究生1.5万人。

一个与国际接轨,全方位对接港澳的法治化、国际化环境的“特中特”横琴,伴随着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的荣耀称号,正在南海之滨悄然崛起。

“渔女”静立喜看特区日月新

提及珠海,自然少不了“情侣路”,而在珠海这条最著名的路上,有一座雕塑堪称珠海的城市名片——珠海渔女雕像。据《珠海之最》一书介绍,珠海渔女雕像是珠海市最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珠海文史研究专家杨长征表示,珠海渔女雕像已成为珠海市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海边雕像,还是珠海市的象征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介绍,珠海渔女雕像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鹤根据当时珠海市委书记吴健民撰写的珠海渔女传说创作出来的。1982年在珠海市香洲区香炉湾,一座8米高的花岗岩雕塑亮相,此后便成为珠海的标志。2001年,珠海首次评定十大景点的时候,“渔女香湾”入选。如果说“宝镜湾岩画”是珠海早期海洋文化的代表,那么,“珠海渔女”雕像就是珠海当代向海而兴的一张城市名片。

1980年5月,中央正式确定珠海为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特区’特在哪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与改革开放风雨同行,特区本身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杨长征说,珠海与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的澳门水陆相连,又是沿海地区,在进行对外开放交流上有着先天优势。

1982年开始,珠海渔女雕像矗立在香炉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这座雕像高8.7米,重达10吨,用花岗岩石分70件组合而成,她颈戴项珠,身掮渔网,裤脚轻挽,双手高高擎举着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成为珠海市的象征暨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建筑物。

1984年1月29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珠海经济特区,对珠海的可喜变化十分欣慰,挥笔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珠海在特区发展道路上创造了罕见的“南山速度”。

在珠海渔女雕像后不远处就是野狸岛,岛上正在建设全国首座海岛歌剧院。“在珠海渔女雕像附近,有着珠海特色并带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景点非常多,也是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以来见证珠海向海而兴的标志。”杨长征说,“今天站在野狸岛海拔70多米的山顶上,眺望南方,望不到边的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已经呈现在世人眼前,未来的珠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将进一步和港澳、粤西乃至整个大西南加强合作,更有作为,更强崛起。”

提到文物,很多人想到的多是些老建筑、古董等。但是珠海渔女雕像在2011年被列入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对于前两次的范围和内容有所扩大,更把时间范围放宽至近现代乃至当代,强调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教医疗卫生建筑等行业性质的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也作为普查重点,珠海渔女雕像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标志物被列入其中。

2014年年底,由中山市政协、珠海市政协和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的寻找“香山海洋文化地标”结果揭晓,珠海渔女雕像位列其中。(文/杨彦华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