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永元:名师作文课(实战篇)
- 崔永元等
- 1032字
- 2021-04-01 02:17:16
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语言能力
为什么要多参与社会交往呢?我在鼓励学生“搞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社会交往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有质的提高:
第一,能够培养“发现”的意识,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
这里我想提出三个词——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这三个词体现在孩子的作文里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它们传达了一个意思,就是“没什么新鲜的”。今天又吃了三顿饭,今天又上了六节课,今天见到的还是平时那些人,今年的运动会跟去年的差不多,没啥新鲜的……
这就坏了!
如果缺乏发现的眼光,要想写出吸引人的文章,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你自己都没有一种“哟嗬,我又有新的感觉了”“今天我有了新的认识”的新鲜感,写的作文就变成了“无米之炊”。
第二,能够提高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了,连地球都变成村了。我们不仅要跟同学交流,还要跟同校、全国各地的,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
总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把自己关在舒适圈内,难度自然很小,因为大家的思维模式类似,经历的事情差不多,自然而然就能聊起来。但是跟不同文化背景、年龄、兴趣爱好的人能够更好地沟通,才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它跟我们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我们习作的一个基本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能够在更广阔、真实的环境中深入地感受生活,拓展选材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
有两个层面很重要:选材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
先说说选材的广度。大部分孩子在习作选材时主题范围比较窄,比如写同学间的友情,一讲友情就是“我生病了,他给我倒了杯温开水,让我吃药”“我生病之后,帮我补课,借给我笔记”等。这就是选材的广度不够。
另一个层面,是视角比较窄,认知的深度不够。即使同样是写生病之后同学照顾你,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学生逐渐到高年级,真正制约你习作能力的不是语言表达技巧,而是认识事物的本领。
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你对事情的看法会与别人不同。别人习以为常的事,你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启发性。
第四,能够知行合一,多种能力协同发展。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说“我懂得了”“我照着去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就是“这件事也许我还不太明白,但是我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叫真实的学习。
在社会中“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着眼更高远,你的目标不仅仅是写出一篇好文章,还要让自己在诸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协同发展,写一篇文章反倒成了一个副产品,或者说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就叫“无招胜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