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个好的结尾

起承转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合,就是结尾,你可以理解成合上书结束了,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故事完结了。仔细想这个“合”是不是有很多意思啊?是不是有暗合的意思,是不是有合适的意思,是不是有合格的意思,是不是有合辙的意思?你只有合了才叫结尾,否则你就没有结尾。

鲁迅的小说《祝福》的结尾是这么写的:“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在说节日的气氛,但是祥林嫂死了,在这个漫天烟尘,到处都是爆竹的声音、爆竹带来的烟火、家家户户飘出过节的香味的时候,她死了。结尾是一个强烈的反差。又说到了除夕,又回到了开头说的大年三十,一派祥和幸福的气氛,一句话也不说祥林嫂,但你的心里却越发吃紧、难受。

一个结尾就有这么大的作用。按照这样的要求,我觉得有时候结尾没有处理好,“起、承、转”就白费了。

明代有人说,一篇优美的诗歌,“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比如杜甫的《蜀相》的结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余味绕梁。老舍写的《小麻雀》的结尾也有这种效果:“我没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可能死;养着它吧,家里没有笼子。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样才好。后来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还是那样地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小麻雀原本有伤,又被猫咬,主人公又无计可施,究竟是死了,还是活下来了?它又“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作者全留给读者想象,让人回味,很有意境。

与此类似的还有李春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封家书》。这首歌的结尾就是反复吟唱四个字——“此致敬礼”,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年颇受欢迎。

史铁生的《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的结尾是这样的:还有一件事。詹牧师的儿子给詹牧师写了一篇非常奇怪的悼词,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问爸爸:‘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爸爸回答:‘绿的。’我又问:‘那绿色是什么样呢?’爸爸回答:‘就是树叶那样的。’我说:‘如果这就是绿色,那绿色又是什么样的呢?’爸爸想了半天,笑了,拍拍我的肩膀。那时候多快乐呀……”

这样的结尾颇像作家张大春说的:“文章结在该结的地方固是好处,荡开一笔,更有风姿。”能印证这句话的,还有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结尾的一句台词:“女人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人爱她。”你看,这一笔荡开,多有风姿。

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尾是这样的:“母亲朝着迷茫的远方再一次重复了两个字——锅炉!他们消失在幸福的生活之中了。”

老舍先生的小说《我这一辈子》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茶馆》的结尾。老舍原著中最后的结局是:小刘麻子与沈处长准备将王利发的茶馆“没收”,然后改造成一家俱乐部,实则是用来收集情报的。就在小刘麻子跑去向王利发说这个“好消息”时,发现王利发已经上吊死了。

在谢添1982年拍摄的电影版中的最终结局是:落魄并且对日后生活毫无期盼的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人,在给自己撒完纸钱后,镜头画面定格于纷扬飘落的纸钱,然后全剧终。

戈达尔说:“一个故事要有好的开头、故事、结尾,但不一定按这个顺序。”美国导演昆汀和我的好朋友姜文导演很好地实践了这个说法,《杀死比尔》《低俗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都是如此,特别引人入胜。所以,我再总结一下我写作文的经验:有个好的开头,有个好的结尾;写下去,但不一定按这个顺序。

我想对孩子说,想对家长说,写作文有办法,写一篇好作文并不难。

耿春龙老师说,写作文就是写事情,没事情就得“搞事情”。

为什么要“搞事情”呢?因为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比怎么写更迫切、更重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真实事件的复杂性蕴含着对孩子提高认知、语言成长的契机。“搞事情”让孩子有真切的体验、真实的触动和深入的思考。和耿老师一起“搞事情”,让孩子不再感觉没有东西写,再也不害怕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并写出自己的特点。

作文顺利写岀来了,怎么改得更好?

互相改、家长改、老师改,又该怎么改?……让写作文变得快乐!

年轻时尚的唐屹老师,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的创意运用到作文中,加深孩子对作文概念的理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汉堡包、饼干、西瓜、奶牛,都可以变成学习写作文的工具。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堂气氛,让孩子们不畏惧表达。经过随学随用的逻辑思维训练,在多对一的辩论实战中,我输给了孩子们。

其实,每门课都一样。它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每个家庭的和睦、每个社区的素质。

所以,就算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也可以重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