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语言敏感期——不能错过的“婴语”启蒙

捕捉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也有超乎自然的部分。孩子周围的成人并没有刻意地教他语言,然而人类的语言对婴幼儿而言,就如同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他们生命内在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让语言在他们尚不能表达和自由活动时,就开始被吸收、储藏。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孩子只要多和成人待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了。这正是因为他具有神奇的语言敏感力。儿童从一个无声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有丰富语言的世界,出现于儿童身边的有:水流的声音、狗叫声、脚步声、器皿碰撞声……儿童的耳朵是什么声音都能接收的,但是儿童为什么只学会了人的语言,而没有同时将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学习呢?

专家认为,儿童的听觉器官只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声音(语言)做出反应。从能听到声音起,儿童大脑中专门为语言而设置的机制,就会将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分离出来。在接受到语言环境后,儿童的语言机制就获得了激发,这种特殊的机制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互相区别。由于儿童具有这种特殊的能力,语言的使用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瞧尚不会说话的孩子,也不要取笑他们咿咿呀呀学大人说话的神情。要知道,当一个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口形,并发出咿呀学语声时,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所谓的语言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

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神奇本能,若能掌握婴幼儿语言敏感期的规律和特点,通过爱心和耐心的引导,孩子必能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孩子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也会收获无穷无尽的乐趣。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历程

孩子对语言的认识及语言能力的掌握是有规律的,比如:

当他吃饱喝足时,会“哼哼”着发出满意的声音,这时的宝宝只有2~3个月。

当他对叠音词非常感兴趣的时候,你可以反复给他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时的宝宝大概5~6个月。

当他想吃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说:“妈妈,我吃。”这时的宝宝1岁左右。

当他对什么都特别好奇的时候,会经常指着什么都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时的宝宝已经一岁半了。

……

其实,3岁以前,幼儿语言发展可分为前语言期(0~1岁)和语言期(1~3岁)这两个时期。在语言前期,孩子处于感知和认识语言的阶段,这是他们为学习语言做准备的阶段,也是他们掌握语言的基础阶段。在语言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模仿练习发音、学习语言。

那么,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具体来看看:

1.前语言期(0~1岁)

(1)出生至2个月

这时的婴儿会使用不同的哭声,来告诉我们其需求,也会以不同的呼吸频率,来表达其感觉。所以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记录他的声音,并做正确的回应,在回应时以适当的语言和他沟通。

比如,孩子饿时,妈妈可以先说:“哦,宝宝饿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准备一下,就来喂你。”每一次都说同样的话,相信孩子在听到时,就会开始安静下来,学习等待。当然,妈妈回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天生气质,有的孩子反应较强,会哭得很大声、很急促,相对的,妈妈的速度也得稍微加快一些,或说更多的语言,让婴儿从中感受到安全感,并学习改变气质。

(2)2~3个月

在这个时期,婴儿获得改变声调的能力。婴儿很喜欢和照顾者聊天,尽管他只能发出喃语声,但大人模仿他的声音能给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发他练习发音。在这段时间,成人应在模仿他的声音后,回应不同声调的语言,如此可以经由耳膜的共鸣,记忆在大脑的语言中枢里,有助于孩子日后发音中枢的发展。

(3)3~4个月

3~4个月婴儿对母音很敏感,会跟着模仿,是发出清楚母音的时期,而且,婴儿的视力已发展到可以看清楚照顾者的轮廓。因此,父母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宝宝四目相对地聊天,或念些押韵的儿歌给他听。

(4)5~6个月

这时,幼儿可以发出“d~m~n”等音,所以有些敏感的父母听到孩子重复这些音时,认为是在叫“妈妈”,其实孩子也会因着父母如此的解释而肯定自己发音的能力,并且制造更多不同的声音。

这个时期成人可以从自己的母语中,找出叠音词,正确地念给孩子听。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每一种东西的名称或动作都以叠字呈现,如“穿鞋鞋、吃饭饭、戴帽帽、小狗狗”等,成人应使用正确的语言,如此,孩子才不必在长大后又得转换一次,也不会因习惯改不了而显得幼稚。

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孩子学习语言没有难易之分,又加上正处于敏感时期,所以“正确”是最重要的。

(5)7~8个月

此时,婴儿已可以依大人的指令做出拍手、挥手、握手、拜托等手势,也了解“不”的意思,有些口语智慧较强的孩子已能用单字沟通。

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当成人为婴儿做每一件事时,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说出来,比如帮孩子穿衣服时可以说:“妈妈帮佩佩穿衣服了,先穿左手,再穿右手,接着帮佩佩扣纽扣,一个扣子、两个扣子、三个扣子,好,穿好了!”

每次穿有三个扣子的衣服时,妈妈都这么做,孩子就会把语言和动作串连在一起,并获得正确的左右手认知。或许你会觉得,这样一来妈妈不就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母亲吗?其实这只是短暂的时期,既可增进亲子情感,又可促进孩子口语发展,相信是值得努力去做的。

2.语言期(1~3岁)

(1)1岁

孩子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表达许多不同的情况,或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比如孩子说:“妈妈,走。”其中有“妈妈,离开这里”“妈妈回家”或“妈妈,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况而定。再比如孩子说:“妈妈……吃。”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要吃××。”这时妈妈可以回应:“佩佩要吃苹果。”如此以后,孩子就会很清楚地说:“佩佩要吃苹果。”

因此,妈妈适当的解码,以完整地语句说出,并蹲下来让孩子看到说话的嘴形,是帮助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很重要的态度。

(2)1岁半至2岁

这是幼儿学习名词的关键期,幼儿将感受到万物皆有名,而且常常会指着周遭的事物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幼儿的世界里,没有所谓难与易之分,虽然有些名词在发音或字数上会让成人觉得较难,但只要一再为幼儿重复,他将记在脑海中。当幼儿的发音器官发展完毕后,孩子会像连珠炮一般说个不停呢!

所以这种时候,家长一定要多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比如说,给孩子洗脸的时候,你可以指着他的鼻子说:“宝宝,这是鼻子。”指着他的嘴唇说:“宝宝,这是嘴。”除此,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说出这些部位的名称,比方说,家长可以问孩子:“宝宝,你想洗什么地方呀?”

(3)2~3岁

孩子2岁以后就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不但会自言自语,也特别会模仿成人说话,就如同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般。

2岁半以后,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友伴关系也随之形成,因此有了“我”的概念,说法已经很完整。除此,此时的孩子还能叙述不在眼前发生的事情,比如,想象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回忆白天所经历的事情等。因此,这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找些有趣的图画书,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世界。

一遍一遍重复他人的话:在模仿中学习语言

聪聪一岁半的时候,妈妈发现他特别喜欢模仿并重复大人的话。有一次,妈妈在给聪聪的外婆打电话的时候,说了一句:“您就别操心了。”这一句话被聪聪听到并记了下来,以至于妈妈对他说什么,他总会合乎时宜地接上一句“你就别操心了”。虽然发音不是特别清楚,但全家人还是忍俊不禁。

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可爱,又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和欢笑。可是有些家长还是会心存疑惑: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个录音机一样,你说什么,他就重复什么呢?有时候,你问话,他也不会回答,只会重复呢?

事实上,善于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早的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也许最早的时候,孩子只是重复父母说过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模仿的语言会越来越多。而且,他的模仿经常不分场合,只要他感兴趣的话,他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说出来。

每个孩子都有这么一个“鹦鹉学舌”的过程。一般来说,3~6个月的宝宝会模仿发出连续的音节,会以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6~9个月的宝宝能够模仿讲话;9~12个月的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学习大人的音调、语气,1岁的宝宝多数已经知道50个左右的词语,尤其擅长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名词,如爸爸、妈妈等。宝宝在18~21个月,突然进入了语言爆炸期,在此阶段,他们平均一天中可以学会9个词,而且开始明白词在句中的顺序是如何影响句子意思的。从此以后,他们所能领会的意思就不再局限于你在说他们什么,而是你在说什么了。可以这么说,宝宝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贯穿于从开始模仿,到掌握,并直至熟练的整个过程。

成人也许还会发现,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了。这时的儿童急于与别人交流,由于语言能力贫乏,会因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而大发脾气。两岁之后,儿童逐渐地将他们所获得的对物品的感受和认识与语言配对,形成了有关事物的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对成人口中所说出的每一句话发生兴趣的时候,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去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而这时,他们舌的发展也到了能模仿整句的程度,于是,他开始了重复你说的每句话这一演变。比如,听见妈妈和别人聊天,他会在一旁重复他认为好玩的句子;听到妈妈跟人打招呼,他会很自然地模仿一下……

鉴于孩子如此强大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比如,措辞简明准确,不说脏话等等。父母自己若是有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也就不怕孩子模仿。

除此以外,父母还应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环境,否则孩子将无从模仿。

有一对双胞胎,两岁了仍然不会说话。但是如果他们着急或者非常忘我的时候,就会咿咿呀呀说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经过了解,发现孩子从出生到两岁,换过四种语言环境,好几个保姆说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方言。这样,孩子在吸收语言时无法找到一种固定的形式,只吸收了一些语音,所以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只有语音而没有词,这就是他们说的“怪语”。

这是由于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内环境中的语音过于繁杂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3岁之前,孩子毫不费力就能学会语言,但如果孩子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即使孩子付出数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总之,明智的家长不会再把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看做是孩子淘气的一种表现,而是将其看做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的表现。

爱骂人:孩子发现这是一种力量

一位妈妈这样叙述道:

刚刚过完两岁生日的糖糖最近进入了语言的爆发期,词汇量猛增不说,主谓宾齐全的长句也能说上几句了。糖糖的爸爸平常有一些不好的用语习惯,于是糖糖也跟着学会了,什么“滚开”、“扯淡”、“笨蛋”说得特别流利。

刚开始的时候,糖糖的爸爸还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后来我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些话从小女孩的嘴里说出来怎么都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于是就告诫糖糖不准再说脏话。可是我越是禁止,糖糖就说得越起劲。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其实,生活中,像糖糖这样爱说脏话的宝宝并不少见。宝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发现了语言的另一种惊人力量,尤其是“骂人”,“骂人”可以引起大人的强烈反应,可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其他的小朋友伤心或掉眼泪……这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新奇的,而且也使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体会到了语言所带来的快感,所以他就会更加喜欢使用这些语言,观察他人对这些语言的反应。

其实,当孩子说一些狠话和诅咒的话语时,并不代表他学坏了。这个时候,因为大多数孩子并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只不过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此来证明语言的威力罢了。因此,爸爸妈妈不用感到过度敏感和紧张,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对此作出反应,引导孩子,让他平安度过这个验证语言力量的敏感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冷处理

孩子总是喜欢骂人,多是因为发现了骂人所产生的威力。爸爸妈妈应对孩子这种行为的最好方式就是不作出任何反应,对其进行“冷处理”。在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会表示愤怒,并训斥和阻止孩子的行为。但这恰恰适得其反,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激反应而变本加厉地说脏话。

所以爸爸妈妈不用把孩子骂人视为恶劣行为,也不要强行去制止。你只要对这种游戏不作出任何反应,那孩子就会感到自讨没趣,从而主动放弃这种“游戏”。

2.隔离不良的环境

对于孩子说脏话的行为,爸爸妈妈也应该进行自我检讨。孩子能够学会说脏话,一定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到什么就反映出来什么,爸爸妈妈、同伴或者电视节目里所说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无论是爸爸妈妈在不经意间说的一句玩笑话还是争吵时的语言攻击,都有可能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

因此,爸爸妈妈要从孩子所处的环境出发,去寻找脏话的源头。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杜绝脏话,为孩子创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环境。此外,爸爸妈妈还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影视作品,让孩子结交语言文明的小伙伴,尽可能杜绝孩子学脏话的渠道。

3.教会孩子使用适当的语言

爸爸妈妈在平时应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这样,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就会掌握更多的文明用语。

除此以外,也要尝试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比如,让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会说“臭妈妈”,妈妈就可以回他一句:“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孩子这时候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4.及时给予孩子表扬

当孩子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美好词汇或语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父母的赞扬,会让他有成就感,会让他更乐意使用好的语言,以获得更多的赞赏。由此,他也会增加学习良好语言的兴趣,父母就可以利用他的兴趣来对他进行引导,加强他的语言学习。

“这是什么?”:学习名词的关键期

蓬蓬两岁了,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最近,在家里,她总是喜欢拉着妈妈的手走来走去,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妈妈带她出去玩的时候,她会将自己认识的事物一一指出来:“这是汽车”“这是小树”……而遇到不认识的事物,就又会问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妈妈呢,也非常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地对蓬蓬的问题作出回答,有时候还会解释其中的来龙去脉。

2岁左右是宝宝学习名词的关键期,宝宝会发现他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他们很多都会像蓬蓬那样指着周围的事物不停地问大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在两三岁的时候到了一个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起来。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而言,他们的认知感觉与匹配能力很强。

在生活中,当爸爸妈妈发现宝宝的感觉认知和语言能够匹配的时候,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当宝宝一遍一遍地让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匹配时,爸爸妈妈应该欣赏宝宝,鼓励宝宝,给宝宝以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强化宝宝的这种正确认知。

宝宝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当他对具体事物进行不断地触摸、感觉后,他就会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形成一个概念。爸爸妈妈应该把握好这样一个过程和机会。宝宝的认知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的。所以,当宝宝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作为爸爸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多去练习。反复地进行练习会完善宝宝的心理感觉过程,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引导宝宝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当宝宝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容器的时候,会反复地摸一摸、看一看,这时爸爸妈妈就应该及时告诉宝宝:“这是个花瓶。”让宝宝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当爸爸妈妈把花瓶再拿起来让宝宝触摸的时候,宝宝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了。然后再拿一本印有瓶子图案的书让宝宝再看。其实,纸上的瓶子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这个时候,如果用文字告诉宝宝,这是个瓶子,它就会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另外,1岁多的宝宝已经可以说出2~3个字的句子,他不但可以听懂爸爸妈妈的话,还能够知道自己的名字。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如果要对他发出什么指令,不妨多用宝宝自己的名字去称呼他,而不要用“宝贝”、“乖乖”一类亲昵的称呼去代表他。宝宝都很喜欢照镜子,当爸爸妈妈抱着他照镜子的时候,可以指着他在镜子里面的影像告诉他,他叫什么名字。

渐渐地让他说出自己的名字,说出妈妈爸爸的名字。“妈妈叫什么名字?”“爸爸叫什么名字?”在这种一问一答反复练习的对话中,鼓励宝宝区别这些名字。进一步,教宝宝学说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名字,如爷爷奶奶的名字,哥哥姐姐的名字。你可以通过让他指认亲人叫出他们的名字来帮助宝宝进行练习。如果宝宝做对了,要及时地亲一亲、抱一抱他,给予他认可和赞扬。

3岁前期,宝宝的语言词汇增加很快,看图讲话是促进宝宝词汇丰富的快捷方法。爸爸妈妈可用故事书上的彩图分别叙述每一件事物。如:先让宝宝形容书中的角色,“是谁?”“是个老奶奶。”“她在干什么?”“在吃橙子。”“什么样的橙子?”“一个金黄的大橙子。”“什么味道的?”“又酸又甜的。”“香不香?”“橙子很香。”把这些分开的小段连起来成为“老奶奶在吃一个金黄色的又酸又甜又香的大橙子”。在训练过程中,让宝宝跟着说几遍然后自己说出,诱导宝宝一面观察一面说出形容的词汇,使语言丰富。

在宝宝学会用一个字表达自己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宝宝用两个字以上的词组表达要求。例如,宝宝说出“抱”字,有可能是让爸爸妈妈抱他,也有可能是他在抱布娃娃。爸爸妈妈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引导他把这样一句单词句说成2~3个字的句子。例如,“妈妈抱”“抱娃娃”。当宝宝说“玩”字时,爸爸妈妈就可以依据他的形体语言明白他的意思,问他“是不是要出去玩?”然后教他说“出去”,然后爸爸妈妈要真的带宝宝到楼下玩一会儿,让他体会到正确表述的重要性。

爸爸妈妈在平时还可以多为宝宝讲一些简短的童话、故事、儿歌,在看似不经意的训练中,让宝宝词汇量更加丰富起来,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