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 孙易新
- 645字
- 2020-12-01 13:45:28
第一章 认识思维导图法
为什么进学校?为什么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1922年,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一书中就已经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为了学做人。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于1996年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并于2001年再次提出学习的第五大支柱—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
2016年9月13日,由国内近百名高等院校教育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发布了《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该文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面指出了中国学生必备的六大核心素养,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由此可见,培养身心健康、能够适应环境、掌握思考与学习的方法、具有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能力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其中,掌握思考与学习的方法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关键能力。梁启超先生也曾就学习方法提出读书的三个步骤,分别是鸟瞰、解剖、会通,同时强调读书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精神,亦即学习方法要具有普遍性与操作性。
思维导图法已被诸多学术论文证实是一种有效、具有普遍性与操作性、符合科学精神的思考与学习方法。许多知名企业、学校都纷纷将其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能力的方法。
在本章中,我将对思维导图法的起源、定义、使用误区与基础知识工具进行重点介绍。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思维导图法,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两本书:《零基础思维导图法》和《思维导图法应用宝典(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