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何评量思维导图的优劣

关于这个问题,我原本不想拿出来探讨,但因为有了思维导图大赛的活动,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来咨询我,如何准备才能在锦标赛中脱颖而出。那么,如何评量一张思维导图的优劣呢?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鱼骨图大赛、概念图大赛、逻辑图大赛等思维工具的比赛,但我却在1998年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由东尼·博赞先生发起的首届世界脑力大赛思维导图锦标赛,虽然成绩未能进入前三名,但我乐观地自我勉励:“我是亚洲冠军!”因为全亚洲只有我一个人参加了比赛,勇气可嘉。

近年来,思维导图锦标赛在国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人对其很支持,甚至组织学生报名参加。他们认为参加比赛不仅可以欣赏优秀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热情,有助于这个工具的推广。我自己也曾在2005年与2006年分别应邀前往香港地区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全港中小学Mind Mapping心智图法比赛”总裁判,以及2011年在台湾地区,由中华心智图法研究发展协会和国际青年商会城中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全球华人心智图法金头脑大赛”总裁判。

从推广思维导图的角度来说,举办比赛确实有其正面的意义,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态度,他们主要质疑评量参赛作品一致性(信度,reliability)与准确性(效度,validity)。更有人认为那只是一场画图比赛,因为从得奖作品来看,绘画技巧不好的人基本与奖项无缘。

图1-5-1 作者孙易新参加1998年伦敦首届世界脑力大赛思维导图锦标赛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获奖作品,其内容与逻辑结构都是不错的,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是,画出的这张思维导图究竟是侧重于思维的过程,还是实践的结果呢?该如何评量一张思维导图?在本节中,我将从结果论与过程论两方面为大家进行说明。

结果论与过程论的观点

如何评量一张思维导图?这个问题可以从结果论与过程论两方面来分析。

从结果论的观点来看,首先我们要清楚画这张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能达到目的,那就是一张好的思维导图。这么说是因为各个学派、不同学者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因此追求的学习目标与目的亦是多元、有差异的。

假如你的目的是提升成绩,并且你通过画思维导图达到了目的,那么不管你的思维导图是美是丑、逻辑结构是否符合常规,都可以算是好的思维导图;如果你的目的是怡情养性、发“朋友圈”,那么能让自己觉得舒服、引来大量点赞与评论的也可以算是好的思维导图;如果是为了熟悉绘制思维导图的技巧,那么能正确依照思维导图法的规则来绘制,就是好的思维导图;如果是为了参加思维导图大赛,依据评审的标准来画图,最后顺利得奖,那当然也是一张出色的思维导图。

如果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则不必在乎结果如何,过程论重视的是绘制、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

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这一直是哲学领域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教育的角度说明一下教学评量的目的。评量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它可以帮助自己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它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学习的情况。至于评量的方式,依据教学目的的不同会有不同。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学生学习之后,是否熟悉这个方法、能否善用这个工具,决定了其最后能否增强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并提高学习成绩。换言之,思维导图法的评量应同时考虑并包含结果论与过程论,因此大致可以有下列四种评量的类型,分别是能力性评量(Proficiency Assessment)、诊断性评量(Diagnose Assessment)、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Assessment)、与总结性评量(Summative Evaluation),其内容如图1-5-2。

图1-5-2 思维导图法教学与学习的评量

(一)能力性评量

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绘制思维导图与使用思维导图法的能力,它与总结性评量的目的相同,都是检查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法的成效的。

(二)诊断性评量

让教师知道学生未学习之前的状态,以便检查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进步。只要有进步,那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就是一张好的思维导图,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

(三)形成性评量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堂表现、学习作业等来了解学生的状态,它可以作为修正教学的参考依据。同样的道理,只要每张思维导图都比上一张逻辑更清晰合理,提取的关键词更精准,色彩更贴切,图像与文字内涵更具关联性,以及插图摆放位置更合理,都是好的思维导图。

(四)总结性评量

让学生以学科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笔记演练,并测验其学科学习成效。它可以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学生将思维导图法作为学习策略之后,学习是否有进步,是学生、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我针对总结性评量的项目与做法,进一步为大家做详细说明,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或思维导图锦标赛主办机构与评委裁判的参考依据。

总结性评量的项目与做法

总结性评量是在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法之后进行的评量,其评量内容应包括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思维导图作品的产出及产生的实质效益这三大项目。

(一)评量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

评量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教师或评委必须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每一个步骤,看他们是否掌握了思维导图法的基本原则。

(二)评量思维导图作品

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工具时,其作品不作为评量的重点,教师、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有没有进步。但是对思维导图锦标赛来说,判断作品的优劣就成为排列名次必要且重要的一步。

评量思维导图作品除了根据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检查中心图的绘制、线条的样式、文字的大小与书写的方向位置、线条与文字的颜色运用等是否达到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或主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去判断思维导图中的文字、逻辑结构与插图是否恰当、合适。这一评量必须进行科学化的评量,否则比赛将失去“思维重于绘图”的核心价值。判断思维导图中出现的文字、逻辑结构与插图是否恰当,有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一

根据所要绘制思维导图的文章(或阅读笔记),至少聘请三位以上(含三位)的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决定出一位学生初学该知识内容且要进行学习后的测验,评量的内容项目有以下三项:

(1)该篇文章应采取何种概念模块较合适?内容如何分类较合适?有几种分类方式?每一个大分支之下,应如何展开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的概念模块或分类结构?

(2)文章中哪些关键词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

(3)必要的关键词中,哪些关键词才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或考点(也就是要加上插图的地方)?

阶段二

学科专家与思维导图法专家针对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作品共同进行下列三项评量,每个项目的分数越高(接近1),代表其思维导图制作得越好:

(1)是否能根据文章的类型、题材或学习的目的,做出合理且符合专家建议的概念模块或分类结构。

①概念模块的正确性。

②逻辑分类的正确性。

(2)关键词的正确性。

(3)插图的正确性。

评量思维导图产生的实质效益

最后,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笔记是否对知识的吸收产生了实质的效益。以学生的学习而言,最直接的就是检查学科成绩是否进步了,或者是否顺利通过了某项考试。图1-5-3是我在2008年为了准备参加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入学考试而整理的一小部分思维导图读书笔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思维导图并不华丽,尤其是用电脑软件整理的笔记,甚至连图像、颜色都没有,但是它们能够帮助我梳理学科知识,提升理解与记忆的效果,最重要的实质效益就是让我顺利考上台师大的博士班,那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几张结构图,就是优秀的思维导图。

图1-5-3 准备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入学考试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打算进行实验研究的话,可通过事先规划好的设计,选择程度相同的两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依照平常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测验考试,实验组学生则采用思维导图法学习同一篇课文,课后也采用相同的题目进行测验。然后将两组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看看使用思维导图法的实验组成绩是否优于采用传统学习方式的对照组。也可以访谈实验组学生,请他们谈谈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活动的感受,这种方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当实验组成绩确实优于对照组,或实验组学生产生了正向的感受,那么实验组学生所使用的就是对学习有帮助的思维导图。

倘若是一场思维导图大赛,则可选择一篇小众、复杂、有深度的文章,或由主办方邀请学科专家写出一篇虚拟内容的文章,让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思维导图绘制学习笔记并针对该篇文章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理解、应用、综合、分析评鉴等不同认知层次的测验考试,最终谁的分数高,谁就是思维导图锦标大赛的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