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的足迹:从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陈志谦 陈乐濛
- 6426字
- 2021-04-01 03:45:22
5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会六艺者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与中国祖先神佛祭祀同级别的“大祀”。
孔子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1)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校(夏)、序(商)、庠(西周)、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周王朝已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或“学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了,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此时孔子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能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2)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提醒他退让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过去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孔子讲学图
他的处世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很早就被称为圣人,精通六艺。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掌握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乘牛车,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1)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孔子与弟子过匡城时被困五日,弟子们十分着急,孔子却抚琴放歌,说了一段气吞山河的话:“周文王死后,周礼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要灭周礼,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周礼;上天如不灭周礼,那匡人能奈何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路问他怎有如此雅兴,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途经蒲邑(今河南长垣附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反叛占据蒲邑,蒲邑人扣留了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这人高大贤能,又神勇有力,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不解地问:“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在要挟下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茍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路,前不挨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59岁,他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到郑国与弟子走散,在城东门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前额像尧,脖子像皋陶(2)(gāo yáo),肩部像子产,不过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困顿的样子像一条丧家之犬。”孔子听说后坦然笑着说:“外形相貌,细枝末节。不过丧家之犬,真像啊!真像!”(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于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这就是成语“丧家之犬”的出处。
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史记·孔子世家》)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qí)官氏去世。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有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
晋国佛肸(xī)任中牟邑宰。赵简子领兵攻打范氏、中行氏,进攻中牟。佛肸反叛赵简子,派人召请孔子。子路说:“我听您说过这样的话:‘那个人本身在做不好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加入的。’如今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却打算前往,怎么解释呢?”孔子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不是说坚硬的东西,再磨砺也不会变薄;不是说洁白的物品,再污染也不会变黑。我哪能是匏瓜呢,怎么可以挂在那里而不能食用?”(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史记·孔子世家》)
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有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孔子周游列国,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楚国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按今天的地名大致路线为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作为圣人的孔夫子,有时候也会发火。宰予大白天睡觉,古人认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因此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他将此事告诉孔子,本以为会得到赞赏,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这条法令就可能失效)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后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这是成语“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由来。
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孔子儿子出生时,鲁国国君送来鲤鱼祝贺,孔子因此取子名鲤。对孔鲤的教育,孔子一直很上心。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看到后马上就问:“学《诗经》了吗?”“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日,他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又问:“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这就是成语“孔鲤过庭”的由来。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已经虚岁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这一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常常赞誉有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意思是,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颜回依旧快乐,美哉,颜回!窘困如斯,仍守贫乐道。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孔子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
公元前479年4月4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拄杖倚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才来见自己,尔后叹息而放歌: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
7日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孔子患病不癒而卒,终年73岁(虚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元前554年为卿,公元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利益,又限制贵族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为田洫(xù),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2)皋陶(公元前2219—公元前2113年),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坚,少昊之墟(今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上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