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的足迹:从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陈志谦 陈乐濛
- 845字
- 2021-04-01 03:45:31
32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曾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000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他对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像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
但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因此,对于刘非的发问,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指出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公元前125年(西汉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之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都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