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的足迹:从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陈志谦 陈乐濛
- 2825字
- 2021-04-01 03:45:36
48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唐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此时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共同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新帝支持下,发动永贞革新。刘禹锡因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革新仅仅进行了146天,便以失败告终。宪宗逼宫,顺宗退位。刘禹锡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词》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人生中最大的知己是柳宗元,他们一起中进士,一起参与革新,一起被贬,一起写诗。人生衰落至谷底的柳宗元妻子早逝,后母亲又病逝,在柳宗元失妻失母最无助孤独寂寞时,刘禹锡专门为他而做了一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朗州贬居十年,好不容易等到被召回京城候新职。闲来无事,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一起相约去看桃花。诗人看花哪会不写诗呢,刘禹锡在桃花面前自然诗兴大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写下这首惹祸的《玄都观桃花》,于是又被贬到了播州,当权者还不解气,他们觉得柳宗元和他是一伙儿的,也就一起把他贬官,把柳宗元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难过,不过他并不是因为自己被牵连而难过,而是因为刘禹锡。播州在贵州(遵义),非常偏远,属于穷山恶水,刘禹锡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这一下可怎么扛得住呀。于是柳宗元拿起笔写了一份申请书,请求让自己去刘禹锡的播州,让刘禹锡去柳州,而且说这是自己的意愿,绝不反悔。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以柳易播的故事。
这件事情传开之后,大家都非常震惊,觉得这才叫做友谊,就有很多文豪为这件事而专门写文章。后来连皇帝都知道了,于是特别允许刘禹锡不用去播州了,可以改去条件稍好一点的连州。这一去,就是13年。
柳宗元早逝,刘禹锡晚年又结交了好友白居易,他们经常以诗会友。二人并称“刘白”,著有《刘白文集》。
826年(唐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调往东都洛阳的尚书省,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二人扬州初逢时白居易问:“梦得,你被贬了多少年?”刘禹锡屈指一算,前前后后23个年头,心中不免有些悲伤。白居易随后为刘禹锡作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阅后感慨不已,写了一首诗回报白居易。这首诗正是后来响彻云霄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韩愈已经去世两年,柳宗元已经去世七年。当年的“铁三角”再也不会回来了,因此诗中的“怀旧”字眼显得格外伤感。生离还有书信,死别只能无奈。韩愈去世的时候,刘禹锡写了一篇《祭韩吏部文》,其中回忆了当年跟韩愈以及柳宗元的友情及往事。
786年(唐贞元二年)到795年(唐贞元十一年)这九年间,韩愈一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虽然登上了进士第但又卡在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上。相比之下,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幸运得多了,没有太多曲折,793年(唐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之后又很轻松地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对于很有名气的老考生韩愈,想必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有所听说的,所以相识也就成了必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三人是同学。
到了803年(唐贞元十九年),很巧的是,韩愈、柳宗元以及刘禹锡均陆陆续续调到了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所以他们三人又是同事,这就给了他们互相了解的机会。俗语说一般最后飞到一起的,是那些毛色相似的鸟儿。这样,他们三人的友谊既因为当年同学而源远又因为后来同事而流长,唐朝“铁三角”也就因此形成。而后他们这三块“磁石”结合后而产生的新“磁场”,不仅让他们自己倍受启发,也对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职监察御史不久的韩愈上奏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疏后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后来德宗驾崩,但令韩愈奇怪的是,自己还是迟迟没有被召回长安,这就让韩愈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得罪谁了。思来想去,韩愈确定了目标,当时韩愈写了一首《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说的:“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和刘。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韩愈怀疑私下里他跟刘柳说的一些关于当今朝政不好的议论,可能柳宗元和刘禹锡无意中传到了别人的耳朵里。不久“永贞革新”失败,韩愈被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这让韩愈很欣慰。不管当时是不是刘柳造成的韩愈被贬,回到长安的韩愈都既往不咎,依旧跟刘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当时看来可能只是韩愈的大度,但在今天看来,却是意义非凡。
刘禹锡从他第一次被贬谪,到公元826年返回洛阳,整整23年,辗转各地,其中的心酸苦楚可想而知。公元824年(唐长庆四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州里的官员惯会见风使舵,见他失去圣宠,故意刁难。他本可以在城内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当地的官员却将他的住所安排在城南的江边上。虽然偏僻,刘禹锡毫不计较,在大门上写下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见刘禹锡心里丝毫没有不爽,当地官员又让人将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北门,不仅没有山水风光了,而且原来的三间房子也改成了一间半。刘禹锡见新居位于垂柳边,又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官员见刘禹锡还有如此雅兴,很不开心,于是又命人将他迁到了城中部的一间只放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真正的斗室。
短短半年,就被逼得两次搬家,刘禹锡悲愤难忍,却又寄人篱下,无法发作。于是提笔疾书,写出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如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