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华简的入藏

清华简是于2008年7月15日抢救入藏的。这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当天上午,竹简搭乘飞机从香港运到了北京,又由专车运送到了清华,到达清华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学校里的相关教师难掩激动的心情,迎接和见证了这批国宝的回归。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竹简从车上卸下,放入一个专门的保护室里保护起来。竹简保护室里恒温恒湿,能够提供较好的保护条件。另外,由于这批竹简属于饱水竹简,不能离开水,否则马上就会毁坏,因此它们被盛放在一个个特制的器皿内,并被浸泡在蒸馏水中加以妥善保护。

那么,这批竹简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么被清华大学入藏的呢?

清华简原来系被盗掘出土,并已经被走私到境外,因此具体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胡平生研究员曾撰有《论简帛辨伪与流失简牍抢救》一文(1),据他介绍说,2007年4月他在台湾大学教书返回北京时,听说香港文物市场有一批战国竹简等珍贵材料,他认为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竹简就是他路过香港时所听说的那批竹简。而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古文字学家张光裕教授的回忆,他曾早在2006年冬天就见到过8枚楚简,可能与清华简有关。(2)如果这一情况属实的话,说明清华简已经在境外文物市场流散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由于在香港的文物市场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过众多的假简,不少买家上当受骗,在假简曾充斥于市场的状况下,国内外的许多机构都对竹简的购买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不敢轻易出手。据说国内也曾经有单位想购买这批竹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也未能实现。(3)因此,这批竹简长期处于流散之中,处境十分危险。

清华大学了解到这批竹简的情况是比较晚的,这还得从一个有意义的饭局说起。

2008年,清华大学聘请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来校主持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的工作。依照清华大学惯例,凡引进资深学者,学校主要领导要出面宴请,以示尊重。2008年6月4日,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同志宴请傅璇琮夫妇,并邀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夫妇、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夫妇以及清华大学主管文科的谢维和副校长一起作陪。席间宾主把酒畅谈,共话清华文科发展之大计。期间李学勤先生说道,曾有人在香港见到一批流散的竹简,尽管内容和年代尚不详,但可能有重要价值。陈希同志问道:“您能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批竹简的意义?”李学勤先生说:“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马迁也没有看过的典籍。”陈希等人很震惊,觉得此事重大,不可忽视,要尽快做些调查,并有所行动,随即请李学勤先生与香港方面进行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

一周后,陈希书记致电李学勤先生,询问了解结果。李先生说,他给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光裕教授去电,但张先生去日本了,暂时还未联系上。又过了几天,陈希同志再次联系李先生,李先生说已经找到了张光裕教授,约请他对这批竹简做观察鉴定,并摹写了数十枚竹简的样本,初步看来可能很有价值,而且有日本和其他境外的学者和机构也在联系购买。陈希同志对李先生说:“前面这些行动只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现在到了学校领导集体决策的时候了。”他随即请李先生准备一个简短的材料,并于近日到党委会汇报一次。2008年6月24日,李学勤先生向校党委会汇报了竹简情况,提议学校尽快决策购买。会议一致决定,要尽快行动,进一步了解价值,做好购买准备。会后,学校立即派出专家学者和行政人员赴香港,李学勤先生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均明研究员也一同前往。临动身前,陈希书记又再次同他们仔细研究调研方案和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原则和若干要点。

到香港后,李学勤教授、李均明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一起去看了竹简实物,对竹简为真形成了共同意见。(4)得知这批竹简具有收藏价值后,清华大学电子系1985级校友、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国先生慷慨出资,买下了这批竹简,并无偿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5)于是,这批竹简在历经重重劫难后,终于在2008年7月15日入藏了清华大学。从清华大学得知这批竹简的存在到它们正式入藏清华大学,前后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学术惯例,人们把这批竹简称为“清华简”。

与清华简一起入藏的,还有若干漆笥的残片,上面有精美的花纹,其纹饰带有楚国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