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历史背景

2.1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兴起的原因

2.1.1 信息技术的支撑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公众交流、沟通、娱乐、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技术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行为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

2.1.1.1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又被称为因特网,联合国网络委员会将互联网界定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争,互联网就诞生于这个时期的美国。出于国际竞争需要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1962年美国国防部聘请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利克里教授负责信息处理工作,美国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计算机网络展开研究。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上线。[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1.阿帕网最初只是将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四台计算机相连,相互连通的计算机构成了一个信息传输网络,这个网络保证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1971年,阿帕网功能进一步扩展并开始向大学和研究机构普及,电子邮件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通力合作,建立了TCP/IP协议,阿帕网由此拥有了更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被运用到不同的通讯系统中,全球互联网由此诞生。1983年,阿帕网一分为二,分别为ARPANET和MILNET,这两部分分别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1986年和1990年,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分别建成了NSFNET高速信息网络和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进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逐步应用到民用领域,随着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原本为军事和政治服务的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领域,商业公司对互联网的应用和开发又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的普及率。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势头,各国政府开始提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配套的信息化战略政策。1993年9月,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建“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随后,包括日本、英国、新加坡在内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适应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在商业化推动和国家政府支持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2.1.1.2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1986年,中国学术网(CANET)启动了国际联网项目。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通过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向德国发出一封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此后中国人开始接触互联网。1990年11月,“.CN”域名注册完成。1993年3月2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卫星接入美国子网,并在年底启动“三金工程”(金关、金桥、金卡)。1994年4月,中国互联网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1994年5月15日,中国第一个Web网站出现,实现了真正的TCP/IP连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20年,网络大事记篇[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从此,中国的互联网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7年1月1日,“人民网”正式开通;1997年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当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实现了互连互通;11月2日,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发表。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10)》,这是中国政府对中国互联网络的第一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境内计算机数量为29.9万台,网民人数为62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20年,网络大事记篇[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999年6月19日,强国论坛诞生;2003年3月,“孙志刚事件”改变了中国的收容制度。在《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指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6月20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强国论坛”为平台,和网友展开互动。2009年SNS网站兴起,中国进入社会化元年。2010年为“中国微博元年”,此后微博在中国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位列第一的上网终端。2014年是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20年,网络大事记篇[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回顾中国互联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基础初创期、产业形成期、快速发展期和融合创新期:1993-2000年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初创期,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正式开启。这期间,中国建成了四大骨干网和国家顶级域名运行管理体系,并开始提供“.CN”域名注册和解析服务。另外,包括网易、搜狐、新浪三大门户网站在内的互联网企业相继成立,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陆续上线。中国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波热潮。《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摘要)》[EB/OL]. http://www.cac.gov.cn/2016-01/21/c_1117850404.htm.2000—2005年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形成期。这期间,以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社交网络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主要领域的商业模式初步形成,中国网民数量翻了两番,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摘要)》[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1/c_1117850404.htm.2005—2013年为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这期间,中国网民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宽带网络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交网络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并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社交,不生活”成为中国网民生活的新常态。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互联网发展带入了新阶段,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拉动了信息消费,中国将互联网发展及治理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摘要)》[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1/c_1117850404.htm.2014至今为中国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期。党中央吹响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建设网络强国、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网、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努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摘要)》[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1/c_1117850404.htm.

2017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在网民总体中的比率由95.1%提升至96.3%。另外,网民中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为26.7%,数量高达2.01亿。中国网站总数为506万个,以“.CN”为域名的网站数量为270万。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09亿,使用率为81.1%,用户规模较2016年底增加707万,增长率为1.2%。另外,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半年增长率为1.7%,网民使用比例为83.1%。在社交应用上,微信、QQ和微博的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65.8%和38.7%。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8-3,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总之,互联网行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信息产业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推动力。

2.1.1.3 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认为,Web2.0技术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过去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过程被改变,广大用户的力量在Web2.0时代得到彰显。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博客、播客、微博、SNS、微信等相继诞生,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日益方便。互联网空间中,网民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社交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网络特征使得网民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方式被改变,多元主体互动的新闻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苏宏元,舒培钰.网络传播重构新闻生产方式:协作、策展与迭代[J].编辑之友,2017(6):58-62.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他们可以在网络中主动搜索信息、传播信息,他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普通网民对于发布信息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通过网络迅速地将自己看到的事情和想法传播到全球各地,网络中还出现了网民自己生产新闻的“公民新闻”网站。

总的来说,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参与性等特征给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互相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这是民主参与的历史性进步。[美]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59.传统媒体传播下“你讲我听”的格局被打破,众声喧哗的时代正式到来。公民新闻、自媒体、“草根”媒体等概念不断出现,随着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日益普及,记者、编辑和受众的身份界限也逐渐模糊,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正来临。过去,传统媒体主导的信息传输体系缺乏信息反馈环节;如今社交媒体盛行,网络中汇集了来自各方的声音,信息反馈变得相当简单。信息传递不再受时空的局限,信息及时交互成为现实。周凯,刘伟,凌惠.社交媒体、“沉默螺旋”效应与青年人的政治参与——基于25位香港大学生的访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5):143-148.

2.1.2 现实社会背景的促进

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兴起与发展和现实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公民网络热点事件的参与行为与党执政理念的更新有关,中国共产党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自身追求,中国共产党鼓励公民有序进行政治参与,这与网络参与的价值取向相符,成为公民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兴起的原因。其次,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激发了公民高涨的参与热情。最后,我国当前政治制度中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不多,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机制不健全为公民网络参与创造了生长空间。

2.1.2.1 党执政理念的更新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不断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各个领域热点事件参与热情。公民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政府顺应变革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政府顺应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十个五年计划指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EB/OL].人民网,2000-10-11,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6/4837946.html.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六大强调“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EB/OL].新华网,2002年11月17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等。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5.这些话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方面的决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公民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2.1.2.2 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给公民的思想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精神开始被人们熟知,人们开始意识到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开始觉醒。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J].东南学术,2008(4):111-120.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又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每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集团的成员会积极参加政治生活,通过影响政治决策来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当人们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不同的利益时,公民就被划分为了不同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权利意识就是在社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王怡.2003公民权利年[J].新闻周刊,2003(47):20-21.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主意识的增强、法治观念的增强也为网络参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1.2.3 现实参与渠道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总体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我国的政治参与一般可分为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范围内,以法定的方式参与政治的活动,比如投票、选举、信访、行政诉讼,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听证会制度等。非制度化参与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规定以外的政治参与方式或行为,不受法律约束、没有法律保护,可能合法也可能不合法,甚至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参与方式,如越级上访、请愿、抵制、示威、游行等类型的行为。当前我国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政治参与方式数量颇多但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较少,公民如果采用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往往费时费力。总体上来说,我国现阶段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范围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很多公民采用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可以说,法律认可的政治参与方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所以一些法律制度规定范围外的政治参与活动频繁出现。网络作为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恰好克服了现实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成为公民现实政治参与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