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年初夏,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前往浙江千岛湖体验生活。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水质优良,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的面积,是闻名遐迩的休闲度假胜地。那段日子里,我时常乘坐快艇驰骋于水天之间,有时也跟着当地一家渔业公司的捕捞队在湖面上作业,兴奋得像个孩子。我想,即使是厌倦生活的人,也会为千岛湖的湖光山色所感动,尤其是在今天快速变迁的中国,人们已经很难近距离地接触一方纯粹原生态的净土了。

不过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不仅是千岛湖的天生丽质,还有当地的渔业。与很多人一样,此前我只是在餐桌上遇到鱼,然后夸赞它的美味,从来不曾了解过一条鱼究竟是怎样“游”上餐桌的,更没有机会去全方位地了解渔业。在千岛湖,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现代渔业。

本书的主人公是再普通不过的淡水鱼——鲢鱼和鳙鱼,很多年前,当地人称之为花白鲢、鲢鱼头,由此可见它的地位。但多少有些幸运的是,它生活在千岛湖,更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一群真正热爱鱼、痴迷鱼、经营鱼,并以鱼为终身事业的人。在后者的点化下,鲢鱼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再寻常,确切地说,它们在市场上出尽了风头。

这是一条满身荣耀的鱼,也是一条屡次开创并保持行业纪录的鱼。它是中国第一条有商标的鱼,第一条得到认证的有机鱼,第一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鱼,第一条被批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鱼。它还是一条以环保为使命的鱼,一条采用工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鱼,一条文化鱼。围绕着这条鱼,为把它送上淡水鱼行业的顶峰,千岛湖的渔业人员几乎穷尽了所有的智慧。不仅如此,它还带动了一个产业,拉动了养殖、管护、捕捞、科研、销售、餐饮、加工、旅游、文创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它也为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为令人瞩目的是,它还是一条充分体现生态文明与和谐共生的鱼,围绕它所诞生的一整套商业模式,其借鉴意义其实已远远超出了渔业这一领域。或许正因为如此,它自身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关心环境,关心空气质量,关心水,关心粮食和蔬菜,甚至关心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显然,全方位的、全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启蒙,并正在迅速形成一股合力——任何一个角落的生态危机,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启蒙虽然来得较晚,几乎迟了半个多世纪,但终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现实远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得多。一方面,经济要发展,14亿人口渴望快速提高生活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搭上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的快车是当务之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此而付出透支环境的代价在所难免;但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用30年的时间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时候人们猛然发现,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幸福。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同时,我们急切地渴盼诗意的栖居。

可以断言,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环境恶化的家园。那种不计后果,只顾一时眼前利益,以掠夺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愚蠢的,是得不偿失的。为了我们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无法绕开的命题随之浮出水面:21世纪的我们将如何开展商业活动?

诚然,商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没有人可以逃离商业,也无法阻挡商业的巨轮。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既能够赚钱、能够扩张,同时又有利于环境恢复,与环境保持友好关系的商业之路呢?答案或许就在本书所讲述的千岛湖一家渔业公司——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会司,它那长达20年的商业实践里。

这家公司的生存逻辑非常特殊。作为渔业资源的经营者,如果没有一流的水环境,它所经营的鱼不可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但如果仅仅是水质好,而不善于捕捉商机、不善于巧妙地运用市场规则,它的产品也依然不会成为赢家。其中的奥秘在于,这家公司必须掌握好环境和商业的平衡,首先要生存下来,并对环境有所帮助,同时在市场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或许正是因为成长基因有着与一般公司的本质差异,这家公司最终催生了一整套有别于普通商业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家公司不仅在市场上获得了持续的可观回报,同时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意图并不在于讲述一个简单的财富故事。

正如西方一位环境经济学家所说:“为创造一个持久的社会,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商业和生产体系,在该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和可恢复性。企业需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出一条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除非我们重新设计商业运行机制,否则我们不可能完全成功。”本书想真正探讨的,恰恰是这家渔业公司的运行方式。

当然,设计一套合理而健康、积极又有效的商业运行机制远比想象中要复杂且困难得多。如同环境保护一样,这种机制的形成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不过,至少从这家渔业公司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境保护面前,商业并非总扮演破坏性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维护环境的积极力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持久。

任何真正的改变都首先来自观念的革新。这些年来,拜商业所赐,一方面,我们不知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财富,我们熟悉了市场、精通价值规律,快速发展的科技将我们送达地球上每一个有利用价值的角落;但另一方面,空气质量下降,青山变色,河流呜咽,工业化的后遗症无处不在,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发展的代价”,而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无法避免,哪怕前方注定是一场无言的灾难。因为商业的诱惑,我们常常无暇顾及暗自哭泣的自然,即使是后者突如其来的报复,仿佛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提醒。如今的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商业的逻辑高于一切。

我们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系统——生态环境,它同样是有生命的。生态环境虽然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包容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然而一旦其不堪重负,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也比所有人想象中的要脆弱得多。我们没有必要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梦想可以建立在坚实的堤岸上,也可以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上,现实中的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这里所说的我们,包括每一个从事商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者,更是每一个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一个“商业与环境并行不悖的世界”,我们的前行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不能确保每一片青山绿水数年之后依然存在,我们的梦想又将何以寄托?

简单地说,在这本书里,我更愿意将千岛湖看作我们生存的环境,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泛指,是人类理想生存家园的缩影和象征;而千岛湖的渔业则代表商业的运行方式。恰好是在淳安,我看到了这两种力量的高度契合,也就是之后将反复讲到的可持续商业。

随着对千岛湖渔业了解的深入,我进一步看到了某种希望,那就是如果我们早一天摆脱或缓解商业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用智慧而不是用无尽的欲望发展商业,末来的世界将是美好的。

在本书中,通过一条鱼起伏跌宕的旅程,我们或许会看到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条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条不归路,穷途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另一条则是在商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条路虽然崎岖,但充满希望。

随着这条鱼的轨迹,我们将共同进入千岛湖和一条鱼的世界。在这个鱼和水的世界里,透过这条鱼,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千岛湖。千岛湖赋予了这条鱼灵气和生机,而这条鱼也极大地丰富了千岛湖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二者建立起了难得一见的共生关系。

事实上,本书所讲述的这条鱼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形态,它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游动——它时而是自然的鱼,时而是环保的鱼,时而是品牌的鱼,时而是市场的鱼,时而又是文化的鱼;它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还将看到,这条鱼不仅仅是生活在千岛湖里,确切地说,千岛湖只是它的故事开始的地方,是鱼的故乡,而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终点。

夏日的某个午后,我随捕捞船满载而归,船停靠在一个小岛边的队部里——队部是流动的,捕捞队员以湖为家。傍晚时分,我独自坐在船头看风景。四周一片空寂,一只山鹰出现在半空中,它时而展翅滑翔,时而俯冲湖面掠食,丝毫没有在意人类的存在,此时的天空、湖水、小岛和山鹰,不经意间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图景。而此刻的船上,渔业工人们正为一天的收获喜悦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