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研究
- 吴星
- 16字
- 2021-04-01 05:08:09
第2章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互联网的普及、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国家及政府对数字出版发展的政策助推,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开始起步,主要见于“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的相关研究, [注]2005 年之后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逐步升温,步入相对平稳而健康的发展阶段,论文数量稳中有升,质量也明显提高。通过对 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深入而系统地梳理,探寻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学术论文是相应研究领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定时期理论发展的演进过程。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入口,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学术期刊”并含“数字化”,或者输入“学术期刊”并含“网络化”,或者“电子学术期刊”,或者“网络学术期刊”,或者“学术期刊网站”,或者输入“数字学术期刊”,查取1995—2015年以来所有文章目录,得到“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的全部论文样本,检索项目如图2.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经过机器筛选的文章中包含一些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或“研究论文”,通过对标题、摘要进行筛选,将启示、声明、通知、公告、信息、书评、新闻等非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剔除。同时,对于所选论文,如果重复出现或一稿多投,则只按1篇计算。经统计,共得到863篇论文,其中无效论文143篇,有效论文720篇,合格率为83.43%。
图2.1 检索项目的显示页面
(一)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解析(1995—2015)
1.研究论文的年度数量
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文献从1995年的1篇到2013年的80篇,在总体上是逐年增长的,是一个呈现波浪式稳步上升的发展过程。近20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如图2.2所示。分阶段来看,1995—2002年研究论文数量逐步小幅上升,到2003年出现下滑,2004年达到低谷(11篇),而2005年研究论文的数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跳跃式增长,达到21篇;随后的2006—2015年呈现出基本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44篇)是一个增长拐点,2015年(110篇)达到最高点,2013年(80篇)数量略微下降。
图2.2 1995—2015 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国家文化出版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1999—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科技期刊等数据库对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相继完成了电子版收录工作。200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2004年,中国经济在“非典”流感病毒的影响下走向低谷,互联网产业也步入了低迷期,因而学术期刊数字化论文的数量在2004年下滑到最低点。2005年中国IPv6核心网建成,覆盖20个城市、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了每秒10G字节的传输速度,互联网产业也迅速崛起。2006年国家出台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数字化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 [注]此期间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转折时期,继2004年的低谷,2005年突然有一个大幅的提升,之后研究论文的数量基本稳步增长,这也客观反映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2009年国家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报刊数字化发展列为未来传统报刊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到战略高度,《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传媒发展趋势的本质认识,为我国传媒发展带来新生机;之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4)、《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分别被列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各地纷纷出台关于加快数字出版发展的专门文件。
由分析可知,“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数量在总体上是逐年增长的,是一个呈现波浪式稳步上升的发展过程。1995—2015年的20年里,我国出版业由起初的消极被动回应到目前的积极主动参与变革,顺应数字出版潮流,探索数字化发展路径,实现传统出版业数字转型升级。可以推断,今后“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研究论文将会继续增长,增长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学术期刊发展中亟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
根据中国知网上的学科分类,去除无效论文,统计出总有效学科分类论文样本数为743篇,超过上文统计的实际有效论文(720篇),这说明有些论文的内容是分属两个学科的。按照学科分类的有效论文样本数量进行分析,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学科领域分布状况如下:出版473篇、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98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92篇、民商法20篇、互联网技术13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0篇、市场研究与信息8篇、新闻与传媒类7篇、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6篇、无线电子学6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4篇、科学研究管理3篇、档案及博物馆3篇。由此可知,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内容涉及13个学科领域,而重点集中于出版,占样本总数的63.6%;其次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由此可知,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出版,占样本总数的63.6%;其次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占样本总数的13.2%;位于第三位的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占样本总数的12.4%,这三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占整体学科领域论文的89.2%。而新闻与传媒类的研究所占比重很小,仅为0.95%。研究情况显示,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涉及出版、图书情报、信息技术、法学及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且学科研究领域也比较集中,但从新闻传播学视角来研究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论文凤毛麟角。
3.研究论文的基金类别
据统计,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基金资助总计 34项(见表2.1),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量的4.7%,基金资助率很低。各类基金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主,占基金总数的55.8%。这表明此期间,国家基金委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和国家所倡导的重视程度是具有较大差距的。
表2.1 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
4.研究论文的刊载类型
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化主题的论文非常多,1995—2015年刊载此主题的研究论文的刊物分布在高校学报(157种)、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刊物(32种)、出版类期刊(19种)和新闻传播类刊物(8种)中,共计四大类、216种、720篇(见表2.2)。从研究论文的总量分布来看,首先,高校学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7篇,占样本总量的42.64%,数量居首位;其次,出版类刊载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221篇,占样本总量的30.69%,位居第二;再次,图书馆情报类刊物发表论文数量164篇,占样本总量的22.77%;新闻传播类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最少(28篇),仅占样本总量的3.89%。从研究论文刊载的集中度来看,出版类期刊的刊发力度最大,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刊载的集中度最高,为54篇,然后依次是《编辑学报》34篇、《科技与出版》27篇、《编辑之友》24篇、《中国出版》12篇、《出版发行研究》10篇、《出版科学》8篇等。由此可知,新闻传播类期刊的刊发种类、论文数量、集中度均最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术界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术期刊数字化主题的论文比较少,研究视野有待扩宽,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表2.2 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刊物类型分布
5.研究论文的核心内容
对20年来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使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得出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主要关键词分布频次(见表2.3)。相关文献研究主要体现于期刊数字化定义、数字化路径、人才培育和版权管理四个方面。
表2.3 1995—2015年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论文的主要关键词分布频次
首先,对学术期刊数字化概念的厘定,代表性的定义如下:从存储读取的介质划分,曾井红(2005)认为,数字化期刊就是以二进制数字的方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存储在光、磁等介质上,并借助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阅读的连续性出版物。 [注]第二,从数字内容传播角度出发,杜玲(2010)指出,学术期刊数字化是指依托传统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传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注]第三,从出版的流程界定,王倩等(2012)、宋迎迎(2013)均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化指的是期刊的采编、出版、发行整个流程均数字化。 [注] [注]第四,从综合角度界定,张青(2012)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是将数字化的技术融入传统期刊出版中,包括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注]
其次,学术期刊数字化途径的研究多见于学者对数字化出版现状的探讨中。周小华(2009)、郑丹(2011)认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数字出版:一是加入大型期刊网站,二是自建网站或利用大型网站提供的模块建立自主版权的网页。 [注] [注]除此之外,程婧(2011)、仇慧(2012)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化途径还包含依靠主办单位网站实现上网、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加入行业期刊联盟数字平台。 [注] [注]宋迎迎(2013)指出移动阅读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方式也包括期刊APP、优先数字出版、二维码。
再次,研究者认为期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结构单一,缺乏支撑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注]二是高校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出版人才不适应跨媒体运作的市场需求。 [注]杨红香认为,主办单位既要重视对编辑部现有人员的培养,又要积极引进熟悉网络技术而又具有较高期刊运行能力的人才。 [注]侯耀东指出数字出版人才建设,一是要在实践中培养数字编辑人才,二是培养数字产品研发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注]
最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研究主题从“呼吁保护”“保护的必要性”发展到“如何实现保护”。在总结数字化传播中作者维权的现实难题基础上,朱进彬提出了利用公权管理来规范数字出版市场; [注]向长艳认为应该明确网络传播权的具体界定,确立合理的授权模式和范围,完善版权登记和监管体系。 [注]对于如何加强版权保护,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强化用户的版权观念;二是增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版权意识;三是完善数字出版的版权法律法规;四是创建版权联盟,包括谈判、打包出售等。
6.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
在720篇“学术期刊数字化”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样本(1995—2015年)中,有650篇论文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篇名多标以“思考”“探讨”“策略”“对策”等,主要是宏观性的分析或是研究者的主观看法;有70篇论文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仅占样本总数的9.7%。由此可知,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化”主题的研究论文,定性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工具,多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逻辑分析、判断推理来分析问题,具有思辨性强、体系完整的优点,但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较小,以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等调查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注重从事物的数量特征、关系以及数量变化等方面研究各个层次间的关系。因此,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使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趋向
1.用新媒体思维打造全新平台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位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互联网思维。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数字出版建设,做好规划设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和支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数字转型,创造良好的数字出版生态环境;传统出版单位将数字出版纳入发展的主体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重点和举措,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汇入期刊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其次,摒弃旧有的媒体发展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思维。打破期刊的定位、审稿、编辑、发行、定价等延续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树立以“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重构式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可以借鉴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专门成立人大数媒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和新媒体模式建设刊网融合的数字出版平台。
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期刊发展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学术期刊编辑部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涵盖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稿件处理全流程、编辑部数据库集群、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办公辅助等模块,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重构、内部信息资源的结构化和经营管理的程序化。二是搭建资源整合的多元化平台。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将优质的内容资源进行多次利用和全媒体形式的立体化发布,既可以联合同专业、行业、区域的期刊组建数字化学术期刊群,为受众打造高水准的专业化、特色化资源平台,也可以加入知网、万方等运营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来整合期刊的优势资源,实现期刊的在线出版、彰显期刊的影响力。如“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整体传播,在首页即可进入,进行全文阅读和检索,并向专家定点推送,这种方式打破时空局限,集中高校科研优势,借助网络全力推送,增强了内容的传播效果。此外,河北省拥有高校学术期刊83家,其中36家在特色办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努力探索创建一个由少数有强大学术引领力的“名刊”,一部分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重点期刊”、办刊个性鲜明的“特色期刊”,大多数的“专业、专题期刊”组成的高校学术期刊体系。 [注]学术期刊必须准确定位,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栏目整合优化,并将内容风格精致化,努力设计和塑造“期刊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使期刊“独具一格、无法替代”。
2.从内容出发,关注需求变化
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核心要素都是内容生产。纸质期刊原有的品牌及高质量、有特色的内容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立身之本,也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纸质期刊和“数字化”的期刊,尽管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将内容展现出来,从而满足不同条件下不同受众的需求。技术只是手段,内容仍是核心。媒介融合下的期刊数字化发展需要重视原创,以为受众提供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产品为己任;在信息生产方式方面,应突出传统期刊的内容优势,在内容生产机制和编辑理念上的创新,强调以受众的阅读体验为先导,强调交互性和人性化,尤其重视互动平台的搭建,对采编业务模式的核心机制进行大的变革。 [注]
因此,坐拥内容不看变化也是不行的,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始终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受众的需求变化,需求导向会让期刊获得受众,从内容本身和受众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产品结构、体验形态与营销方式,并通过长期积累不端延展期刊价值。“内容+科技+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互联网时代期刊新的发展趋势; [注]二是关注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形式多元化将成为主流,借助电商、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形式,多渠道地传播将会产生突出的效果。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就是把各类媒体合为一体,在媒介技术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学术期刊需要从内打破旧的垂直型线性流程组织架构,建构支撑并推动变革的多元化网络式的融媒体矩阵平台。
3.以开放视野创新融合产品
在学术期刊数字转型中,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应该将视野放在大市场之中,并且发展初期的视野往往决定了后期能力的开发。因为新媒体是完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如果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违背了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就很难实现优势互补的融合效果。从期刊的实际出发,将市场元素融入策划、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走不同的用户路线,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
融合产品的本质是按照融合思维,创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首先,将传统的期刊内容信息解构重组,融入文字、图片、视频、图表、动漫等形式,依据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移动终端等自身传播特点,针对不同受众可选择性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其次,在数字化产品发展过程中,在一个流动的行业上,明确的若干主题,期刊、行业新闻、采编互联网信息一体化,集约化发展;专攻一个主题方向、围绕主题的学术、应用、课程、新闻、互联网信息主体化的采编。 [注]
4.人才储备影响学术期刊数字化未来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期刊在社会定位、传播方式、编辑手段、出版发行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学术期刊编辑也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注]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结构配备不合理,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仍停留在传统编辑的结构特点上,缺乏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海量数字信息的抓取、表达能力;二是缺乏对数字媒介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缺少复合型人才。因此,从传统期刊向数字期刊发展,要求人才由专业型向跨媒体全能型发展。首先,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人才。依托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学术期刊具有天然的各类专业学术人才资源储备,加强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单位的交流合作,组织短期的数字出版培训或中长期的进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胆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其次,构建专业团队,全方位合作。复合型人才固然重要,期刊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善于合作的团队。如何提高数字出版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新型创新团队尤为重要。再次,创新体制机制,善于留住人才。期刊出版单位转变用人机制,建立数字人才统一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如上海大学期刊社对于编辑人才的管理已经形成了集约化的制度,包括学者型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新职工上岗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编辑业务竞赛制度等。
5.国际化是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化既可以促使中国文化和学术得到其他不同文化、学术的认同进而相互融入,又可以在融入中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丰富和更新自己,从而形成人类所需的智慧宝库和精神资源,以展示中华文化、学术的大国风貌。一方面,国家某些部门推出政策,鼓励创办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空白的英文期刊。如2017年中国科协组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申报工作。 [注]另一方面,集约联盟是期刊国际化的前提。荷兰的爱思唯尔出版学术期刊达到1800多种,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期刊700多种,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规模化的尝试,例如中国知网联合创办的高校专业网刊,打破校际界限,整合名校优势学科,借助网络传播管道,形成专业网络期刊,从而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及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