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的开头,且以五言古今体诗的兴盛为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的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出现的又一思想和文学的解放与繁荣时期。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时间段内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著作丰富,个性鲜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文学审美趋向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相互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正始诗歌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嵇康诗亦“多抒感愤”。
面对混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活中,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他在诗中常常赞美算由、夷齐、邵平、四皓等隐士,而讽刺苏秦、李斯等人因贪恋利禄而导致杀身之祸。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他其实是颇有济世之志的。阮籍主要诗歌作品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咏怀诗》内容广泛,于时势、人生诸多方面,凡有所怀,无所不咏。
嵇康(223~263)字叔夜,曾为魏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他与魏宋室有婚姻关系,所以坚决维护魏国的利益,对司马氏集团甚为不满,公开拒绝与之合作,后来,他在司马昭的亲信吕巽与其弟吕安的家庭纠纷中,为吕安作正义辩护与吕安一同被捕,被杀,年39岁。在中国文学史上,嵇康属于最具魅力人物之列。“竹林七贤”以嵇康为核心。嵇康临刑前,太学生千人上书司马昭,请赦康,愿以为师,甚至有“豪俊皆随康入狱”。
就文学贡献而言,嵇康与阮籍为曹魏后期的双子星座,除文学性格差异外,二人在文学所长方面亦不同。总的看,嵇阮各体兼善,但阮长于诗赋,嵇长于文。就诗而言,阮籍五言最优,《咏怀诗》八十二首为五言诗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嵇康五言虽成就不突出,其四言诗则独步当时,上承曹操,亦称大家。
关于嵇康诗歌的总体风格,前人曾指出“峻切”之意。所谓“峻切”,是指诗旨显露,少含蓄蕴籍。嵇康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代表作。山涛是嵇康的好友,后被司马昭收买,当了大官,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就写了这封信,表示自己坚决不肯做官。他说若做官,“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七不堪”与“二不可”表现了他放荡不羁、疾恶如仇的性格,也表现了他对司马氏集团的极度不满。
太康文学
太康时期,江南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文学也比较繁荣,诗坛上出现了一批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渊、一左。太康诗坛控制在士族文人手中,文学创作有模拟古人和追求词藻华丽、对偶工整的不良倾向。潘岳、陆机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而左思则继承了建安正始传统,而成为杰出的诗人。
陆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就文学创作来说,他的作品代表了太康文学的主要倾向;就文学理论说,所作《文赋》乃是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代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思其貌不扬,口才也不好,但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以闲居为事。”大约在19岁时,左思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其妹左荣因文才入宫,成为贵人,全家搬至洛阳,入洛阳后,开始构思《三都赋》,历十年而成,门庭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使疏之。“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三都赋》初未尝重视,后得到司空张华叹赏,于是一时名声鹊起,许多文坛宿儒为《三都》作注作序,左思名重京师。豪贵之家竞相传写,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局面。
左思的创作,留存下来的不多,仅有赋三篇,诗十四首,他绝大多数作品,靠《文选》和《玉台新咏》得以保存下来。左思的诗歌,在西晋文士中不算多,但成就颇为突出,《咏史诗》为其代表作。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词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所以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在刚刚归隐田园的时候,生活还可以。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德安县吴山乡蔡河村)失火,迁至栗里(今德安县吴山乡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也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被他用手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