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始皇功过:千古一帝还是旷世暴君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两个万世不朽的时代里,中华民族首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出现了第一个盛世,全民族的文化得以统一和发展,科技发展也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旷世暴君,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下》);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对秦始皇的功过,怎样评价才算客观呢?

秦始皇的政绩

秦始皇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统一的大业,二是维护统一的建制。

秦王嬴政亲政期间,不仅善于用人,像李斯、王翦、尉缭、蒙恬等人,作为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不遗余力地为统一效劳;而且他善于改过,如郑国渠修成之后,暴露了郑国的阴谋,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宾客,但得到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马上收回成命,还提拔李斯为廷尉。又如对楚国的战争,因为误用李信遭致失败,就亲自请求王翦挂帅,并且根据王翦的意见,调动兵力和指挥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秦始皇与山东六国君主相比,的确有许多过人之处。所以,无论怎么说,秦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始皇功不可没。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称做“玺”。

政治上,秦始皇厉行中央集权,规定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秦朝实施严刑峻法,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法律,颁行于全国。

军事上,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经济上,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计算长短、大小、轻重的标准。秦自从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的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

交通上,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的基础上,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于公元前214年,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文化上,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命令李斯把原来秦国的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于全国。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的基础。

秦始皇暴政

第一,征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第二,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70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第三,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第四,钳制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在秦始皇的各种举措中,“焚书坑儒”最为后人诟病。历代学者众口一词,无不斥责这一行为,更有诗人抒发感慨:“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一种无情的历史嘲讽。“焚书”毁掉了数以千计的典籍,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文化浩劫;“坑儒”戕害了四百多人的生命,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暴行。

历史存在的真实价值,就在于它被反复地解释。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有关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不仅现在有着不同的看法,将来还会继续讨论下去,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