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富有智慧和爱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仁爱。以仁爱为核心,衍发出很多方面的内容。大的方面,包括治国安邦平天下;小的方面,包括读书学习修身齐家。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大的方面源自小的方面,而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在孝养父母。
由此而推出适合多种情况的普遍真理。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正所谓“圣之时者也”,即任何事物都应做到与时俱进。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处理现实生活的智慧,增强对亲人朋友以及社会的感恩之情。
我们首先选取了“为人处事”和“交际礼仪”这两个方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是体现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面。其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够被不同的社会言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宗教信仰所接受,能够跨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成为全世界各国民众郡能认可的道德准则,被誉为“金科玉律”。可见,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优秀之后,我们选取了“立志成才”和“品行修养”
这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在讲,如何通过改进自已的内在素质,提高内在的品行修养,从而实现外在的事业成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点,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勃勃不息的动力可能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会中断的原因所在。
而个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人生,必能铸造出辉煌的未来。通过不懈的奋斗,达到“刚健而文明”的人生状态孝养父母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中国是最重视这点的国家,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以孝治国的时期。在国外,很多老年人非常羡慕中国人,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照顾父母。而他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少能回家看望他们。孩子们如果在圣诞节,能够为父母郎寄来一张贺卡,就让父母高兴坏了!
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便开始强调与父母分家等孩子长大后,便不再与父母住一起,使得老年人
“空巢症”越来越严重。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再次把父母接到身边悉心照顾,而不是仅仅给父母钱而已。因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曾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家庭生活自然就会和睦,因为自己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自已孝养父母了,孩子将来也必定孝养我们;自己如果虐待父母了,就不要指望未来孩子能够有好的表现。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担忧,我们便会努力地学习上进,并与兄弟妻子和睦相处,保持亲戚之间的友好往来,尊重他人的父母,克勤克俭,万事兴旺。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也。
除了亲人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朋友。
所以,才有人说:如果你看不清一个人的品质,可以看他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就知道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也是非常重视,并且以种种比喻,来表明朋友的品质。例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等。
大教育家孔子,也指明了很多交友的道理,值得我们从中学习。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教育的国家。奠定中国人心理基础的是《论语》,而《论语》开篇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后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国的田间地头、山野村落,朗朗的读书声,从未间断。并且历代都有贤士,鼓励自己的弟子们,勤学上进。
在学问道德都有了巨大提升的基础上,古圣先贤鼓励读书人要经世致用。控制情绪、保健养生、关心百姓、赢得竞争、获取富贵、掌握命运,都源自于个人学问道德的提升。如果放弃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而直接去追求功名富贵,无异于水中捞月,自寻烦恼。
但愿读者朋友,能够从这本书里,寻找到人生智慧,从而为自己的幸福打下根基,为民族的未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