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灵感溯源:顿悟及其对孩子学习的启示

(一)顿悟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是换个环境,放松一下,答案不经意地出现在了脑海里,就好像不需要经过意识思考一样。这种现象人们常称为灵感来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顿悟,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在停顿后,在不经意间顿时明白。

在阅读、解决、写作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从被问题难住、无话可说、百思不得其解、毫无思路到恍然大悟的时候。以孩子的学习为例,顿悟就是孩子在学习、解题过程中,从不明白到顿时明白、豁然开朗的过程。顿悟的特点是思维停顿后产生飞跃。如果孩子在看题后没有停顿直接有了解题思路或看题后通过苦苦思索始终未获得解题思路,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称为顿悟。

顿悟出现时,伴随着问题解决或困惑消除,在情绪上表现为学习者积极情绪高涨,不知疲倦、兴奋不已,思路潮水般涌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如果孩子经常有这种顿悟状态,对于他内在学习兴趣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所以顿悟是培养孩子内在学习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产生顿悟的条件

顿悟既不是天助我也,也不是随时随地产生的。顿悟可以通过练习得到,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顿悟时刻。要产生顿悟,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知识的整体表征

最早用心理学实验的方式对顿悟进行研究的是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孩子解题或把不明白的困惑搞懂,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只有解决该问题的所有知识都清晰、完整、稳定地呈现在孩子的大脑中了,孩子才能对问题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构,从而正确解题,即实现顿悟。如何才能把解决问题的知识清晰、完整、稳定地呈现在大脑中呢?就要遇到问题不放弃,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的企业家、哲学家,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其实,稻盛和夫人生的前23年非常不顺。直到加入一个制造电瓷瓶的小公司(世界500强公司京瓷的前身),并且经受一些挫折后,稻盛和夫做了一个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先埋头工作。当时,稻盛和夫的工作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作为一个只学了一点无机化学的非专业毕业生,稻盛和夫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并且订购了美国最专业的陶瓷杂志,一边翻译一边研究。这样几年下来,不但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感觉。

在研发公司的重要项目“镁橄榄石”的时候,最棘手的问题是原材料粉末如何成形。过去都是用黏土做黏合剂的,但是黏土里有大量杂质。稻盛和夫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被实验室里某个容器绊了一下,鞋上沾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正当他抱怨着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是它!”他用松香替代黏土作为黏合剂,重大的技术难题被突破了。这一产品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让公司赚到了很多钱。

稻盛和夫说:“这是神看到我那样拼命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可怜我,赋予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这样解释。”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是稻盛和夫脑袋里面天天在想“如何制造镁橄榄石”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知识检索,当松香这个材料出现在他面前时,所有的知识就像拼图一样,完整地呈现在他面前了,他才会有“就是它”这样的顿悟。

2.放松心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解决不了的困惑时,先放下,放松一下,过一段时间后再看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十几年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两种思维网络模式,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科学家将之称为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这两种模式对学习都非常重要。在日常活动中,大脑会频繁地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

当我们进行一项学习任务或解决问题时,进入专注模式是必须的。因为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当我们注意力集中时,才能深度地学习和思考一项任务。

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注意力也放松下来,这时就进入发散模式了。在发散模式下,松弛状态让大脑不同的区域开始联结起来,并且让我们产生灵感。

针对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奥克利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让我们想象从手电筒发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光的强度会降低。所以如果我们想发现更全局的信息,对知识进行整体表征,让自己放松一下,进入发散模式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要想学习某学科知识,同时又保持创造力和灵感,两种思维模式都需要用到,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模式进行强化训练——要让自己专注,同时也要让自己学会全然地放松。

(三)思维出现停顿的原因

思维停顿是顿悟的重要特点之一,下面介绍思维出现停顿的原因(见图1-3)。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促进顿悟的方法。

图1-3 思维出现停顿的原因

1.尝试知识建构的过程会导致思维出现停顿

知识就如一颗颗零散的珍珠,我们只有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才能串成漂亮的珠链。但是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人脑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地将知识以各种方式组合、排列。这一工作在大脑中从未间断,但表现出来的是思维的停顿。

很多家长或孩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以为自己解决不了,从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殊不知,焦虑情绪会降低自信、降低自我能力评价,进而放弃继续学习或解决问题。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只要孩子坚持学习,哪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进步,其实这时孩子的大脑正在发生对知识的重构。放下焦虑,放松一下,也许灵感会突然来临。

2.知识不熟练、概念理解不清晰会导致思维停顿

知识是促进顿悟完成的根本因素。知识在大脑中的巩固、清晰和自动化程度影响顿悟完成。比如,有的学生被提问时回答不出来,但是给他提示一下就能答出来,这说明学生大脑中具备相关的知识,但未达到熟练、巩固的程度。还有一些学生,做题的时候偶尔能做对,但稍微改变一点形式就不会了,这说明他的知识掌握得不清晰,对概念、原理理解得不透彻,只理解了表面含义,不理解本质,答题成功有一些碰运气的成分,就出现了时而正常、时而错误的局面。

3.人的心理状态对顿悟有影响

在生活中,经常会经历越着急越想不出办法或越着急越忘记重要事情的情况,这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对思维影响的例子。

(1)紧张、焦虑情绪对顿悟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焦虑能够提高熟练掌握的、自动化行为的表现,但是在有挑战性的新任务中,高水平的焦虑却可能妨碍我们的表现。例如,人们一般在高度焦虑时跑得更快,因为奔跑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技能,但高水平的焦虑会妨碍较复杂的运动,如打高尔夫球。考试过程中的高度焦虑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人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很难产生顿悟,这种情况下思维停顿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2)人的信念系统对顿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信念对学习结果影响很大。当遇到难题时,有的学生会暗示自己:“这题这么难,我肯定解答不出来。”有的学生会对自己说:“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最后的两道大题一般都很难,我看就算了吧,把前面的做了就行。”这些负面的信念一般来自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的影响。

相反,有的学生却在遇到困难时,会暗示自己:“我要再试一试,我一定能解出来。”“我先转移一下思路,等下再看,说不定就能有思路。”通常,给自己积极暗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顿悟思维。

4.知识的检索过程有时是漫长的

之所以出现思维停顿,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知识缺陷,没想到某个知识的其他意义、功能或形式;头脑中暂时缺少解决问题的知识;知识表征不合理;某知识暂时遗忘等。为了让思维继续下去并解决问题,思维者需要进行知识检索。这个过程有时是漫长的,所以会导致暂时或长期的思维停顿。

在稻盛和夫发现镁橄榄石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稻盛和夫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停顿,最终靠锁定目标、持续探索,才取得顿悟性的成功。

(四)顿悟对孩子学习的启示

顿悟对孩子学习的启示有以下六点(见图1-4)。

图1-4 顿悟对孩子学习的启示

1.接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习过程中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惑是正常的,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困惑,家长不仅不能焦躁,还需要提醒孩子接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要让孩子认识到困惑的原因是新知识和旧知识正在整合,这个过程在学习中非常有益,是通向顿悟的必经之路。

2.将知识的表征做到清晰、牢固和自动运行的程度

要做到知识的表征清晰、牢固和自动运行,首先,要对知识有牢固的记忆。现在有些孩子会陷入不爱记忆的误区,一个原因是如果记东西不得法的话的确比较辛苦。特别是到了初中、高中,知识复杂性增加,不花点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的话,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这也让一些孩子对于“自己是个聪明孩子”的信念有点幻灭,所以干脆找借口不去记。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有“死记硬背”被人看不起的想法,所以一些孩子一提到记东西、背东西就有抵触情绪。其实,把知识记住是学习必需的。在本书第八章详细介绍了记忆的规律以及提升记忆效果的方法。

其次,给知识赋予意义,了解知识背后的含义,想到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关联,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也是清晰表征知识,让知识牢固和自动运行的好方法。

最后,对一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题目,做出来之后也要反复思考其程序性知识,使程序性知识熟练到可自动运行的程度。

3.给孩子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人在放松状态下,学习效率较高,也更容易出现顿悟。

现在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比较多,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在旁边指手画脚,不停地指出孩子各种学习习惯上的问题、知识上的欠缺。当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改掉毛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这种不停地批评指责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反应和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孩子在紧张和抵触的情绪下,吸收和转化知识的效率将大大被影响。更有甚者,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断地批评指责,一旦孩子的厌烦、抵触情绪与学习或家长建立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就会让孩子产成学习障碍或者抵触家长的问题。

所以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特别是不要在孩子正在学习的时候批评指责孩子。如果真的有什么要说,也要专门找个时间和孩子敞开心扉好好谈一次,并且同一个问题谈一次就好,谈多了也会引起孩子抵触。

4.引导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长期探索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发现松香可替代黏土作为黏合剂,取得了重大的科技突破,就是因为他树立了一定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并且长期坚持探索。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象棋大师、科学家,也是从小或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目标,并且依据这个目标长期刻意练习,最终在某专业领域成为杰出人物。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类学生,一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很主动、很自觉,即使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小诱惑他们也能克服,如玩游戏、看电视等。还有一类学生没有自己的目标。这类学生要么是刚开始被家长推着学的,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后逐渐会出现学习障碍和学习问题;要么干脆从来就不想学习,一心只想着玩。所以有学习目标和没有学习目标的孩子差距非常大。

另外,有了目标之后,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也需要刻意练习和长期探索,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孩子取得正向的学习成绩和爱学习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因为好的成绩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本身也能激发孩子更努力地学习,两者之间互相促进。

5.关于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启示

根据对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研究,人们发现专注一段时间再放松一下是更高效、更利于学习的方式。长时间的练习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创造力。

专注地学习或工作之后,做哪些事情可以快速地将大脑切换到发散模式呢?运动、跳舞、开车兜风、绘画或涂鸦、泡个澡、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冥想和睡觉(芭芭拉·奥克利称其为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非常巧的是,在我构想本书内容的时候,一个学霸的家长联系我,说孩子受学校邀请要给全校同学分享自己如何进入高效学习状态的方法,想让我看一下孩子准备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孩子太有潜力了。初二的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把握非常到位,难怪学业上的表现这么优秀。孩子提到的方法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切换。例如,在学习之前,先用冥想的腹式呼吸清空自己大脑的想法,让自己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早上起来用身体运动唤醒大脑;下课后不浪费精力,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也不玩手机,而是运动一会儿,通过运动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晚上睡个好觉。

关于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本书第六章时间管理部分将会详细讲解。

6.帮助孩子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那些遇到挫折不气馁、复原力强、情绪更稳定的孩子更容易在思维停顿之后产生顿悟,所以帮助孩子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孩子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孩子也要学会一些放松心情的小技巧。例如,简单的运动之后再学习,因为人在运动之后情绪会更平静甚至达到一个小小的巅峰状态,大脑更灵活,这个时候去学习,容易产生灵感和顿悟。另外,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放一放,先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甚至干脆让大脑休息一下,等过一段时间再看,也许就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会在本书第五章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