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里寿延长

静坐的真谛在于思,思的目的又在于一个“悟”字。悟的境界是追求对人生、宇宙的价值、意义的深刻把握。这种终极追求的实现,就是解脱,而解脱也就是自由。禅宗追求的自由,是人心的自由,或者说是自由的心态。静坐,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生活,体会生活。我们每天来来回回匆忙地奔走,大街上到处晃动着行色匆匆的路人。日子,在奔忙中驶过……

相信每个人都有寂寞而无处言说的时光,或者每个人也都有卧床不起,两眼直望天花板的经历。静卧越久,人变得越慵懒,而思维则越动越勤快。平日里不曾想到过的人和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平时无暇思索的问题,有如海浪,一波接一波,在思维中撞击;平时不曾有过的情感,像雷电一样,震撼着接近麻木的心灵。

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份宁静的空间去思考。一个人静静地独坐、沉思。在寂静中聆听寂寞,聆听心灵最真实的回音。生活需要回味,需要咀嚼。生活中能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已越来越少。静思中,往事如咖啡,点点滴滴地溶化。静思中,人世间的一切庸俗、浅薄、虚伪、喧闹都被过滤掉,留下的只有完美和永恒。静思中方能显现完美,静思中方能体味幸福,静思中方能沉淀情感,静思中方能洁净心灵。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静心,那么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静静地、悠闲地完成。我只希望自己不要活得太仓促,希望能拥有一颗静的心,静静找寻生活中的美丽,用心细细品尝,并能把喜悦的刹那、感动的瞬间,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去勾勒,用跳动的音符——文字去描绘。闭上双眼,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幻想,去体味那些感动的瞬间。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必定会说出静语,说出自己的感动。静心,静语。暂时摆脱一切繁杂,专心于自己的所喜所好、所作所为,让智慧在孤独的星空中闪烁光芒,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与风度——我一直觉得,若能找一静僻之地,静心,静悟,静静思考,时而看看美丽的苍穹,时而品品手中的香茗,时而挥洒手中的笔墨,时而让钢笔在纸上舞动,再配以安静的乐曲,静静的,静静的,想想白天,想想生活,想想每一个人,那就好了。

悟,能够给人留下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悟是一种幸福,它给生活增添了一个美丽的港湾。佛陀说:人生有108种烦恼。于是,念珠有108颗,需要捻过108颗念珠,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人生必定要经历108种烦恼;念佛要108遍,意味着人生在经历这108种烦恼的同时,也要学会认识、了悟它们;而那钟要敲108下,也许佛陀是要告诉我们,在经历了那108种烦恼,并认识和了悟了它们之后,还要学会释放它们,忘记它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和享用那个“静”字。突然想到了南宗六祖慧能的那首:菩提本无树……

以上是一位名叫孙宁的同学谈他的静中之思。

静坐可以不局限于任何时间、地点、场合,任何时候只要你真的想静坐,就可以立即尝试。情绪纷扰的时候就静坐一下。最好是每天坚持静坐一段时间。在地铁里,在候车室,在公交车站,在课间休息时,在卫生间里……在所有这些场合,我们也许都可以使自己静坐或半静坐,我们要使自己的心永远处于随时可以静下来的状态。不过要注意,静坐并无统一的方法,每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时刻,遭遇到不同的生活问题时,需要解答的心灵问题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该怎样静坐,从什么角度进入静坐。

有些人静坐时感觉甚好,但一回到现实意境全消。应该说,静坐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有很多问题单靠静坐是不能解决的。同时,静坐的成效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我们平时读书以及对古人修身思想领会的程度,正视自己性格缺陷的程度,对自我审查解剖的程度,等等。如何使自己的静坐真正有成效,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探讨,历代学者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天我们看《二程遗书》《二程粹言》《朱子语类》《传习录》《明儒学案》这一类儒学论著,时常为当时人在静坐、修身、践履方面的努力而感动。难道千百年来古人在静坐修身方面积累的大量经验,不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借鉴的宝贵财富吗?

亲爱的朋友,听了上面所讲的这么多,你是否愿意尝试一次10分钟的静坐?时间长短不是绝对的,关键是静坐时要专心一意,不可有丝毫懒散或懈怠。每次静坐前最好事先略加准备,让自己的每一次静坐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想一想在静坐时如何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或者针对自己性格中的一个缺陷而思,或者想一想如何解决自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期望你能把静坐这个功夫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固然,对于修身来说,仅仅静坐是远远不够的,但没有静坐又绝对不行。不能肯定每一次静坐都能给你带来收获,但可以肯定,保持静坐的良好习惯,对自己的人生利莫大焉。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围炉夜话》)在平淡中建立持久的感情,在宁静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但愿我们通过静坐,从过去的梦中醒来。当黎明到来、太阳再次升起时,我们能以更清醒的头脑、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中。


(1) 南香红,师欣.精英症[N].南方周末,2005-05-05.

(2) 取自《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