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
- 方朝晖
- 855字
- 2020-11-23 17:16:52
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多都在35~55岁。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有的只有30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呢?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不良而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占40%~50%。一份调查指出,北京市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对京沪穗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因生活方式问题而患病的年龄正在明显提前,相当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工作较忙碌的年轻人,患有腰椎病、脊椎病、颈椎病、心血管病和糖尿病。(1)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等几乎是导致上述一系列疾病及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
现代人往往过分投入于工作,忘记了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事业或其他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事事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以孟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学者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养”是保养。今天我们读古人的书,发现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生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并用自己的生活来探究和理解这门艺术。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生命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