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功能定位

1. 文化功能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着所在地区的发展脉络,表现出该地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同类型的遗址(如聚落遗址、城垣遗址、宫殿及建筑遗址、陵墓遗址、宗教文化及苑囿遗址等),既是城市及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也是影响城市及地区发展的重要基因;城市历史文化遗址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文明的依托,也是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源泉。总之,历史遗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历史记忆与精神象征,也是城市文化之魂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园地。

2. 教育与研究功能

每一个遗址都是城市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一个断面,是所在地区文化积淀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遗址当年人们的认知、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水平,储存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活教材。例如:古代都城及陵寝遗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选址、布局、礼法的传统思维和哲学理念;古建筑遗址除表现了古人对宗法、礼制的遵循外,还涵盖了有关建筑美学、建筑工艺、建筑材料的大量信息;古工程遗址(如水利工程、桥梁、栈道及驰道、仓储等)则包括了古人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信息等。这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科学研究都是非常难得的素材。

3. 旅游功能

西安以历史文化灿烂著称于世,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西安古城墙、汉阳陵、汉茂陵、大雁塔、大明宫遗址公园、半坡博物馆、曲江、大唐西市及秦岭沿山宗教寺院等重要遗址也已成为西安旅游产品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尤其是五陵原、昆明池、少陵原、汉长安城等遗址区)以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遗址森林公园等品牌进入古城观光、历史文化游学及休闲度假的旅游市场。因此,旅游功能也是历史文化遗址在保护与利用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之一。

4. 生态功能

西安地区大遗址的规模小者数平方千米,大者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在这些遗址区,严禁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使它们成为城市发展的天然隔离带。遗址区内(尤其是陵寝、苑囿、文化遗址)除文物勘察及保护工作外,主要的建设活动应是在不影响文物遗址安全的前提下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活动。近年来,在西安一些重要遗址进行的生态和绿地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围绕西安古城墙进行的护城河治理及环城林带建设、杜陵万亩生态林地建设、唐城墙遗址公园林带建设及秦始皇陵林地建设等。另外,西安地区还存在不少苑囿及古水利工程遗址,如上林苑—昆明池遗址,郑国渠、成国渠、沣惠渠、黄渠、漕渠、泾惠渠等,这些遗址的恢复和利用也将对西安地区河湖水系的调整和湿地系统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历史文化遗址对城市的生态系统及绿地网络将起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5. 城乡社会调控功能

西安大遗址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村落、乡镇和田地。不少村落、乡镇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被称为“山河三辅壮,烟树五陵深”的五陵邑;拥有“三班(班超、班固、班昭)故里”的安陵邑;发生过“人面桃花”故事的桃汐堡;被咏为“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的皇子陂及“高秋最爱樊川景,稻穗初黄柿叶红”的樊川,等等。因此,在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结合遗址区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从规划层面,进行科学的土地功能、产业结构、村庄布局、特色定位、人口规模的研究与调整工作。此外,为了达到环境整体保护的目标,还须保护和发掘隐性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保护遗址地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村古镇。

6. 形象功能

西安的遗产文化和遗址景观必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构成和城市设计的主要基因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西安城墙、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遗址已成为西安地区的会客厅和城市名片;昆明池、五陵原、少陵原、樊川及终南山等遗址区也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的形象亮点,它们将共同构成古都长安的历史画卷,也展示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