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居留芳(纵横精华·第一辑)
- 刘未鸣 刘剑主编
- 2836字
- 2022-06-20 20:54:11
周恩来在两淮的故居
淮阴是江苏北部腹地的中心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区清江浦,明代中叶以后为漕运要津、南船北马交会之所,曾有“九省通衢”之称。清乾隆间始为清河县治,河道总督署也设置在这里。所属淮安市在其东南15公里,清时为淮安府及山阳县治,并置有漕运总督署。这里就是被人民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幼年时生活过的地方。周恩来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故乡:“淮阴古之名郡。……清时海运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飞飞漫墨》)
周恩来在淮安的故居
周恩来在淮安的故居即出生处,位于淮安市区镇淮楼之西北隅,由东西相连的两所宅院组成,均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东院临驸马巷,是周恩来诞生和幼年生活过的地方;西院临曲巷,现辟为“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
周恩来淮安故居内景
周恩来的曾祖父名周樵水,本居浙江绍兴宝玉桥百岁堂。他生子五人,四子攀龙(字殿魁,号云门)便是周恩来的祖父。
周攀龙兄弟先后都定居苏北,他本人曾任山阳县令,在任所,与他二哥合买下驸马巷的一处房屋作为居所。这房屋便是周恩来的出生处。
周攀龙有子四人。长子贻庚,字曼青,在东北奉天(辽宁旧称)度支司担任过科长一类的职务。次子贻能,后改名劭纲,字懋臣,即是周恩来的父亲。他学“师爷”不成,只得背井离乡外出工作,曾在湖北、河北、齐齐哈尔等地做过小职员,薪俸微薄,无法赡养家庭。周恩来八岁那年(时居清江浦),周劭纲经人介绍到湖北做事,月薪只16元。周恩来的母亲临终前,他都没来得及回来见面。
周恩来生母万氏,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1877年生于淮阴。她在同宗族中排行第十二,人称“十二姑”。她从小性情开朗,聪敏能干,未出嫁时就主持万府的家务,20岁到周家,又勉力支撑起这个破落大家庭的家务,因而也使之得以于开朗直爽之中,养成精明果断的处事能力。这对少年恩来才干的增长,当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周恩来淮安故居外景
周恩来养母陈氏,亦是淮阴清江浦人,出生在书香门第。她自幼善书画,好诗文,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她是周恩来的小婶母,嫁到周家仅一年,周恩来的小叔父周簪臣便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出生刚八个月的周恩来便被过继到他名下作为嗣子。小叔父死后,婶母陈氏便把大鸾(周恩来的乳名)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她既是慈母,又是良师。在周恩来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启蒙教育,教他读书写字。五岁左右,就教他学习唐诗宋词,熟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周恩来后来说:“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 《再生缘》。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性格爽朗,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六岁时,周恩来进入淮安的一家私塾开始读书。
进入周恩来故居大门,右首就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左转跨过一道方形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过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首一间为周恩来父母居室,即周恩来诞生处。屋里的铜脸盆、油灯、被褥等简朴陈设,仍按当年的原样陈放。
横穿一条狭长的走廊,便见周家主屋,是周恩来祖父的住处。南边有两间亭子间,分别为周恩来养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的住屋。
周恩来出生时生母因病无奶哺育,家中特请了乳母蒋江氏,周恩来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她住在淮安城东郊,家境清寒,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她不光常常带周恩来走门串户、访亲拜友、逛庙会、赶集市,使周恩来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而且还不时手把手地教幼年周恩来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和生产劳动。
院内有幼年周恩来劳动过的菜园。他从这里最初接触到农业生产知识,从收获大白菜的过程中,享受到丰收的喜悦。菜地附近有水井,周恩来当年使用过的小木桶还留在井栏边。井沿的石栏上,有一道道棕绳磨出的痕迹,那是周氏族人长年汲水留下的印记。1958年,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曾亲切地询问:“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地下水位很高,只要系上几米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西宅院(周恩来二叔祖父周亥祥住房)现辟为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陈列室、周恩来外祖父家字画展室、周恩来外交风采展览室、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周恩来生前曾一再要求淮安县委将自己的童年住房拆掉,他从不愿意宣传自己。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自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以来的20年间,已有近千万中外宾客走过这条古老而幽深的小巷,来到故居,寻觅伟人的足迹,寄托他们思念的情怀。
周恩来在淮阴的故居
周恩来在淮阴的故居(又称周恩来读书处)在淮阴市清河区十里西长街,坐北朝南,面对大运河,隔河即是清江浦楼。
周恩来的外祖父曾任清河县令,居于此。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在生活困难的境况下,常带着孩子在娘家居住。周恩来六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居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不久即搬出,在外祖父家西边不远的地方租赁了14间屋定居下来。
这14间屋便是周恩来总理在淮阴的故居。有主堂屋两进,其间有厢房,后面还有一处精致的小花园。父亲不在家时,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住堂屋,周恩来便跟着过继母住下堂屋,而东厢房就是他的书房,厢房门前的那株腊梅,便伴着他在此晨昏攻读。
周恩来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除读“四书”、“五经”外,更爱看多种传记、小说、游记、诗词。他自己说过:“12岁以前,我受的完全是封建教育……我的知识,许多都是从看小说得来的。她(指养母陈氏)总让我看小说。”当时,周恩来找小说看极为方便,因为他外祖父家里藏书很多,从诗词歌赋、通鉴野史,到古今小说、说唱文学都可以找到。像《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等书,他更是读得津津有味。
今天,我们来到这梅花树下,厢房门前,还可以依稀想见周恩来童年临窗就读的情景。
周恩来童年在淮阴时,常过河登清江浦楼,观楚天风云,览运河水色,他对河上终日往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船夫,以及背着纤绳、沿大运河堤艰难躜行的纤夫,寄予着深切的同情。他仰慕爱国英雄,常去凭吊岳飞祠庙。后来在南开读中学时,他还在《敬业》学报上撰文,讲童年在淮阴的岳飞祠庙中看到有人题诗说:“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血泪洒英雄。奇冤长恨埋三字(即‘莫须有’),和虏终惭失两宫。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低徊往事成千古,祠宇空余夕照红。”深感“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不落窠臼,少陵太白殆兼而有之”(周恩来所著《飞飞漫墨》,曾发表于《敬业》杂志)。这说明他童年读诗文小说绝不浮泛,而且在思想上有着很深的感受。
1907年,周恩来九岁,母亲、过继母相继因病去世。当时父亲在湖北未归,母亲的灵柩暂厝于离家不远的古庙中,周恩来曾护送过继母之灵赴淮安使与叔父周簪臣合葬。由于父亲谋生在外,不能养家糊口,周恩来遂与两弟迁回淮安自家祖屋居住。
周恩来童年在淮阴度过了三四年时间,他在这里接受了早期教育,对他后来的生活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8年,淮阴市政府对周恩来在淮阴的14间故居进行了整修,并于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以“周恩来读书处”为名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