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文化新方位:新疆现代文化研究篇
- 梁超
- 5731字
- 2020-12-10 18:43:19
一 现代文化内涵的界定
(一)何为文化?
文化总是那样的深奥、神奇和扑朔迷离,以至于文化被雷蒙德·威廉斯称为“英语语言中两三个最复杂的词汇之一”[1];就是关于文化的研究也是那样的具体、特殊和变动不居,以至于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一直拒绝为文化研究下个简约的描述性定义,以至于安东尼奥·葛兰西把文化研究称为“结合知识”。但文化无论怎样复杂多样,却不妨碍研究者用各种视角和方法去界定它。
文化是一个复合、有机的系统和复杂的联结,具有不同的要素。区分文化,笔者认为可根据奥卡姆剃刀法,贯彻去繁就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
文化按照内容指称范围可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种是广义、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一词来自拉丁语,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物态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类型。狭义的“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包括宗教、信仰、思维、道德情操、价值观、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各种制度等。正如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
另一种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把文化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大文化和上文所说的广义文化相同,是覆盖面最大的文化。中文化是指不包括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等领域,对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做出反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宜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为依据)。小文化专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文化等。[3]
对文化概念的表述和区分世界上不下几百种,各有优长。如果从文化适用范围上来界定概念,可以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几大关系问题作为视点或出发点,把基本内容框定在人类的物质财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和生存方式等方面,是一种较为符合文化本质的综合性定义。
(二)何为现代?
根据搜搜百科的解释,在浩如烟海的西方思想文化史中,现代(modern)一词追根溯源最早可见于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为“modernus”。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缜密而具有开拓性的考证,姚斯认为它于10世纪末首次被使用,特指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划分古代与现代的边界。“现代”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解释则是指“现在这个时代”。在19世纪的西方,人们往往把“现代”悄悄装进“口袋”,因为它意味着要打破传统;而在20世纪,人们却又开始热烈拥抱“现代”,因为它代表着“崭新”和“发展”。由此看来,“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推移的,人人都经历过当时的那个时代,但当时的那个时代未必就会被后人称为现代。
(三)何为现代文化?
笔者认为,现代文化是指张扬人文理性精神的,为现在这个时代的整个社会和人的自身提供良性发展的主导文化形态和过程,也就是说,现代文化就是能促使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
以上规定性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去把握。
一是从历时态的角度来观察,现代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对应和参照的。
“现代”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意义是在与古代、中世纪或近代的区分和观照中被建构和赋予的,它不能是纯粹建立在传统—现代这样的二元分析结构(即“非此即彼”的理念型概念建构)上的,就像是在传统—现代之后还有后现代一样,就像历时态和共时态不是对立,而是交叉与共融的一样。
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整体的、本质的变化和转型。与传统文化所建构的农业文明的自在的、经验的、人情的、封闭的文化模式相比,现代文化是建构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理性的、契约的、主体的、创造的文化模式。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的那样,社会进入了一个“用理性审判一切的时代”,“科学不屈从任何宗教世俗的权威,不畏任何集团的私利,唯一服务于实证的结果和逻辑的推演”。其特征之一就是科学地“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理性是需要高扬的,但不能绝对化或凌驾于人文精神之上,工具、技术理性是实现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现代文化以现代性为核心,这种现代性的合理内核应是人文与理性精神的统一,科学理性与工具、技术理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关于何谓现代性后面将在“现代文化的特征”一节中作专门阐述。
无论何时,过去都是现在的一面镜子,现在又是未来的“梳妆镜”。现代文化发展是一个过程。正如汪晖所归纳的那样:“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4]几百年来各国现代化的丰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对文化传统和历史的珍视与呵护,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是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发达国家和新型转型国家的重要符号。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连接点、临界点、起点和超越点。
二是从社会发展具体形态和过程来考量,现代文化发展是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融为一体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社会有机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都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构成要件。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深刻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物质形态的生产和需要本身不属于精神文化,不能从根本上确定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理想和归属问题,它仅仅依归于马斯诺心理学中人生需要五个层次的底层或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基本需要。正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警告称,“经济资源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经济和文化从来不是鱼和熊掌的替代关系。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现代社会,要良性发展尤其要警惕“有增长无发展”现象。1996年联合国专门指出了几种“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一是“无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但就业不增加;二是“无情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但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增长;三是“无未来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但生态、资源和环境负增长;四是“无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但文化、教育等不增长。[5]有学者又加了第五种情况:“无声的增长”,即经济的发展使人变成了物质的工具和奴隶,使民众缺乏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热情与动力。这样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发展的意外状况,这样的“伊斯特林悖论”,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令人担忧和警觉。
社会发展本质上是科学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政治进步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制度保证,社会发展是现代文化发展实施的平台,生态平衡是现代文化发展的环境支持。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五位一体”的立体全面发展,现代文化发展是整体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力精神支撑。
三是从文化良性发展和进步意义上来看,现代文化实指现代的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文化发展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文化良性发展和文化变迁不同,文化变迁既包括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正向变迁,也涵盖文化倒退和衰落的负向变迁,因而文化良性发展是一种正向的文化变迁。这种正向变迁也就意味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必须是以先进文化、健康文化为内容、为指向。这种正向变迁也标示和实证着现代文化即现代的先进文化、健康文化,现代文化发展实指现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的发展。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也正是站在文化良性发展和进步意义上来看的,也正是站在文化建设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有着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这个战略高度来看的。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以现代的先进文化(包括健康文化)为引领,现代文化在这里具有狭义性和特指性。
先进文化习惯于与进步文化为邻,落后文化也时常同消极文化、没落文化相伴。文化先进与否的判断标准可套用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格式和部分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和解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括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现代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生产力标准,是从时间的维度衡量文化价值的最基本的共性尺度”[6]。促进社会进步则是从空间的维度去判断文化的价值标准。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也是根本内容,但不能忽视生产关系的性质,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水准、人居环境等的影响。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集中体现,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先进文化的总纲和总要求。
马修·阿诺德有句名言: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7];D.保罗·谢弗也在倾诉:“文化是未来的灯塔”。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与那个时代相对应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理应是进步的健康的和先进的文化,与落后、反动、腐朽、颓废的内容无缘,是对不健康、低俗文化的颠覆和消解。现代的先进文化既是理想目标,又是现实过程。
四是从文化发展的主体、格局来思考,现代文化就是现代的主导文化。
现代社会与人自身要良性发展,其文化必须以主导文化为支撑。
现代文化从发展的主体、格局来看,主要呈现出正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正统文化也谓之官方文化,属政治话语文化,它与一部分为统治者借鉴、改造和认可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同属于主导文化的范畴;不为统治者借鉴、改造和认可的一部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被称为亚文化形态。每个时代都有多样的文化类型和相对占优势地位的文化。这种主流或主导文化,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舆论所倡导的文化,居于文化核心和主导地位。精英文化是属于人文话语的文化,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自觉的文化,更富有理性和批判精神。当然,大众文化未必就是低俗文化、达不到高雅标准的剩余文化。我们对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应坚决予以回避,对于“众人喜好的文化”“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需加以鉴别,对于“群众首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则应倍加呵护和大力推崇,进行人文和品格的提升,使大众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生命力成为建构主流文化的合理内核。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的主流文化就是当下主流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五是从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来见证,现代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
现代社会与人自身要良性发展,其文化必须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全球性。
文化具有时代特点,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创造的,带有时代特色。文化的发展是围绕社会发展之轴呈上下曲线震荡之势,但从总体趋势上看还是渐进前行的。现代文化作为先进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它必须凸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高扬人文精神、科学理性的旗帜,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现代文明。中国的现代文化不是简单的与传统说“再见”,也不是对传统的“抱残守缺”,兼收并蓄,而是既要体现民族性,发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更要彰显时代性,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全球意义。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渊源”(渊源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根植”(根植于“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也昭示出国民要在实践中,在对传统的反思中,善于用世界的眼光,去体现这个时代的客观潮流,去标志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去彰显这个时代的主题思想,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现代文化,不能只是一种静态的本质主义的定义,它也是一个动词,是建构主义的,既塑造又被塑造着,表示动态的过程,是“文化动力学”。
六是从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终极意义来看,现代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现代文化指向的是每一个人,一切的人;关注的是每一个人,一切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文化的本质属性、目的、归宿,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和终极关怀,也是人理想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发展图式,凸显了人文理性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提出过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民只是个集合概念,而忽视了单个人的存在。民本最终也沦为了统治阶级的“美丽话语”,“官本位”仍大行其道。民本思想不是像人本思想那样主张人的平等、自由、人权,而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平等意识,把人的不平等视为常态和天经地义,等级和尊卑固化为社会合理的结构和秩序。按照现代文化理念来分析,所谓的“民为贵,君为轻”也毫无例外地是站在贵贱的立场上,把人分为上等和下等,人生来是应该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的,无所谓“民为贵,君为轻”,也无所谓“君为贵,民为轻”,民与君只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关系。
现在的社会,既要关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更要致力于人自身的现代化。“同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相比,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是更为深刻的历史进程,因此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与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现代文化不是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的文化,也不是少数人、极个别人的文化,它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共有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就应像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样。一要手拉手。甭管是谁的手,是何肤色的手,也莫问是左手还是右手(这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符号),都应像是自己的手一样去对待、给力,去充分体现双方的平等、自主、包容。两手相交,既可像恋人那样手牵手,手挽手;又可像朋友那样手握手,握紧手,不松手,向前走。二要心连心。既要心手相连,又要心心相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塑一个你,再造一个我,在真诚互动中共同成长,在和谐交融中体味快乐与幸福。这不是工具理性般的交往,而是主体间性、交往理性、“他者间性”(将他者作为他者,将自己也作为他者,即作为有限的主体——金惠敏语)的交往,这是以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为前提的。习惯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抑或是认识和理解自己,这样的换位思考就会形成“视界交融”或“视界融合”,理想的文化交往的认知图式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