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文化新方位:新疆现代文化研究篇
- 梁超
- 7700字
- 2020-12-10 18:43:16
三 新疆高校“文化育人”途径的建构
(一)高校要切实树立“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文化育人”是一种办学和教育理念,要真正内化理念、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处不在,散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校的各种决策,影响着学校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精神还是信念,只有在对学校各个层面“整体”发挥影响,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在学校每个角落都有所体现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文化育人”的灵魂体现在学生身上,校园文化的灵魂也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提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文、博、雅、序、活”。校园文化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出发,新疆高校应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以“以爱育爱”为核心,逐渐形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等文化。其中,“双主体育人”(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源头,“以爱育爱”(以自身的“爱”育出他人的“爱”)是基础与核心,“以学论教”是重要构成与补充,“以参与求体验”是重要途径,“以创新求发展”是根本追求[12]。
多样化人才观是教育领域践行多样化“文化育人”的生动体现。“文化育人”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求真,要实事求是。通过教育改革,推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现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这些恰恰是教育领域践行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生动的体现,是多样化“文化育人”的形象表达。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者的责任不外乎通过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要求学生勤思敏学善问,言行一致。孔子给世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和“文化育人”功能相协调的。任何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不顾学生个性差异的“模式教育”,都是违背“文化育人”规律的,都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
(二)“文化育人”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思潮,引导高校“文化育人”的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全过程。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的。广大师生员工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筑精神支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同“三股势力”言行作坚决的斗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我校的振兴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文化育人”要与“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
“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是“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加强体系建设,强化育人效果,首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启示了我们: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提出市场经济时,西方人表示怀疑;90年代,西方断言我国要迅速崩溃和垮台,因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垮台了,预言我们第四代、第五代可能要被演变;21世纪初,西方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发出感叹,用他们的理论很难解释中国的发展和很多现象。换句话说,他们的理论很难适应中国的现实。实践证明,中国模式对世界、对人类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国的实践证明,从怀疑到断言崩溃到预言要演变一直到大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难以解释,以前的老话说社会主义救中国,现在看来是中国能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能救社会主义,中国的模式说明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所坚持的理论支撑了我们整个的发展,我们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所以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增强决心。高校办学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们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
“文化育人”与“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在育人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高校在“文化育人”中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扎实提高教学效果。尽快扭转搞理论的不关心实践,搞实践的不提升理论的脱节现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的功能与理论的功能互相结合、相互关注。二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党团组织、社团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校给提供平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导向作用,学生干部应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业务上的素质,自身专业水平也应提高,要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对他们的学业情况应该时常过问,提醒他们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把学业落下。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要同时抓起来,这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从我们实习支教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有班主任老师、同学的帮助,实习支教时,问题出来了不习惯自己解决。实习支教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现实,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思考、研究、改进,并且实践到位。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建设一支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高素质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强化爱心教育,对于学生要有爱心,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责任感,让学生、学生家长放心。四是深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办高校就是办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是器物文化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气息。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完善,在反复的执行中使制度形成一种习惯,沉淀成一种传统,最后使得遵守制度变成一种素质。我们要关注学生,不只是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而是所有的教职工都有这个责任。要很好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时需要一定技巧,今后我们会加大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力度。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选也要认真对待,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完善,促进学风建设,通过评选能够使学生的境界得到提高、品德修养得到提升。解决评选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得到提高,通过一些辅助的办法、措施来公平、公正地解决评选中的问题,营造育人的氛围,使评选变为激励学生的动力,变为提升学生思想修养的重要渠道,变为促进学风建设的手段。处理学生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教育的纪律约束是粗暴的,没有纪律约束的教育是软弱的,必须把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处理学生的工作中,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公正公平,不能坏了学风,要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目的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最后更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最直接的就是校风建设。管理干部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是核心,结合我们的校训、校风,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贯穿到“四位一体”育人的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应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打实理论基础,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大学生还要积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胸怀理想、陶冶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之志,把握人生正确方向,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13]
(四)“文化育人”要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育人的主体,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表率、桥梁和主力军的作用。“文化育人”为教师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新内容、新坐标。
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文化素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一切新事业的开创,都有赖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前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体现,对人才规格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发奋求知,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使自己既有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既具有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具有创造意识、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师要把文化涵化到育人的全过程,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更好地为祖国人民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才能在为祖国奉献的同时又能在社会中立足,有所成就。
提升综合素质,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也决定了未来基础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在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进新疆社会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各族教师当前一定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安排部署,努力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努力为各族学生创造和谐、安定、平安的学习、生活环境。各族教师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做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表率;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楷模,做民族团结的有力践行者、忠实传播者、坚强捍卫者;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做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实践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建设和谐、繁荣、富裕新疆的推动者。
全体教师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文化人。要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文化育人”本领;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尊重。
(五)“文化育人”要重视高校精神塑造
教育文化的勃发,根源于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理念的使命,源自于教育文化的结晶。“文化育人”是文化天下的至要,“文化育人”拉开了文化兴校的序幕,文化兴校战略架构起了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天下是赢得教育文化不朽的境界。高校精神实际上是其文化精神,塑造一所高校精神的核心就是培育这所高校的文化。新疆高校“文化育人”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新疆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博、雅、序、活”,文化化人,润物无声,不仅化育学生,也要化育教师。校园的环境、课程的开设,都体现文化的意义。我们要在高校教育中进一步找到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切实做好“文化育人”这项系统工程的每一项工作,其核心就是涵养具有人文意识的创造、创新精神。
突出新疆高校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精神文化是指高校的传统精神,是由高校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5]高校“文化育人”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发挥高校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高校的文化环境是指其营造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文化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育人力量。通过美的校园环境展示高校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构筑高校校园的审美空间,通过高校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完成高校文化建设的体制保证。高校文化建设在培育师生员工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通过高校行为文化积极发挥教师和管理者的示范作用,身体力行,注重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六)“文化育人”贵在文化自觉
高校“文化育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高校大学生是选择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培育的主体。因此,“文化育人”就是给传递对象打上文化的烙印,高校要提高育人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文化自觉的主体。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14]文化自觉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新疆高校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通过自觉适应,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在国际化视野中,任何文化的生长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的,文化自觉也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产生的。良好的国际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国际文化生态。[15]“文化育人”要突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已成为一个亟须重视的紧迫任务,高校“文化育人”通过文化自觉性的确立,使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包容的胸怀,为“文化育人”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育人”要加强文化自觉性,提升文化自觉性,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遵循科学教育规律,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构建人才培养战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建设、政治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中,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为依托,推动高等教育走向更高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6]
“文化育人”要坚持融入国际化视野,引导学生培育文化自觉性意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具备更多精神追求,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打开大学生理解世界的不同途径,帮助学生以国际视野接纳多元纷呈的世界文化,为迎接挑战与机遇储备知识,为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夯实基础。国际化视野通过向国外学习,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必需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横向跨文化比较的基础。
“文化育人”要坚持融入文化认同,突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文化自觉性。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文化育人”要关注学生作为载体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与知识出发,进行广泛反思。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文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掌握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思索自我价值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文化认同过程,更好地定位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坐标,进一步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信念。
“文化育人”要坚持融入文化制度建设,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制度保障。文化自觉的培养,作为全面“文化育人”的具体目标,要求综合各种要素、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制度建设,就是通过制度的有效运行确保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包括新疆高校内部文化育人制度的完善,协调教学、管理、科研、后勤等部门的职责,从制度上完善各部门合作,使新疆高校与社会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联动,为新疆高校“文化育人”服务。
“文化育人”要坚持融入文化传承,重视现代文化引领。“文化育人”面对多元文化培育优秀人才,新疆高校“文化育人”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通过对传统的、单一的文化提出反思,加强对文化其他角度的理解与阐释,面对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现象,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应体现在既能够开放包容、接纳各民族多元文化,又能够强调一体,突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抵御狭义民族主义侵蚀,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觉地坚定地认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明的道德操守,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把握好中华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一体多元的关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2)。
[2]郭鹏群:《试论师范类高校教育中的“文化育人”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1)。
[4]韩萌:《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5]孙晓峰:《大学文化育人与国家软实力提升》,《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2日。
[6]何旭娟:《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理念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11期。
[8]程育兰:《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育人”为中心》,《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9]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0]敬枫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3期。
[11]李建军:《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国际视野是办学的三大方略——访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梁超》,《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贺新华、胡凯:《论高校文化的品牌战略及育人途径建构》,《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2期。
[13]张岂之:《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使命》,《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209~210页。
[15]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才智》2011年第11期。
[16]刘谦:《学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性的培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本文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1] 梁超,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