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发作为基本国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前,海洋渔业捕捞量少,基本上对渔业资源构不成威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渔业捕捞逐渐脱离了时空上的限制,扩大了捕捞的品种和数量。人类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对海洋资源进行过度利用和开发,致使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失衡,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些鱼类的繁殖、生长与恢复受到损害,鱼类资源衰减,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渔业服务业及海洋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不可否认,我国海洋渔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的生态影响。海洋渔业活动可以引起海洋物种品质的下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并影响到食物链的传递,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种类的灭绝,从而使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第一,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失衡。一方面,人类在发展经济和开发渔业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对有限的渔业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捕捞活动对目标和非目标物种产生的危害、对渔业资源栖息地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这些影响都会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1]。由此,“必然影响到生态系统内的群落结构,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强烈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能流,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必将导致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回复能力的降低”[2]。另一方面,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排放到海洋环境中,使脆弱的海洋渔业生态系统急剧退化或受损。“我国海洋渔业生态面临的失衡威胁有逐渐增强的趋势。”[3]

第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海洋水域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趋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以及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工程建设项目对鱼类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再加上高密度的海水养殖生产自身污染严重,致使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损害,天然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业都面临威胁,特别是污染破坏了部分经济鱼类的近岸产卵场和养殖水域,使鱼类繁殖能力严重下降,部分水域渔场出现“荒漠化”现象。过去以近海捕捞和传统养殖为主的用海格局被逐渐打破。部分传统渔民被迫转产转业,面临失去自己长期赖以生存的滩涂及海域的困境。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许多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但非法建造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捕捞强度并未得到根本控制,政府在渔业资源和渔船管理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第三,海洋渔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以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即使在第一产业内部,也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比如,从海水养殖结构看,普遍存在养殖品种单一,结构雷同,养殖方式落后,新的优良品种少,名、特、优产品的养殖比例低,养殖病害和污染严重,等等。从海洋捕捞结构看,捕捞渔船增长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开发公海渔业资源为主的大洋性渔业、远洋渔业比重还很小。从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结构看,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老化,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产供销一体化还未形成,严重制约了海洋渔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海洋渔业管理和市场流通结构看,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手段单一,渔政管理人员渔业执法工作中,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分级管理有余,统一领导不足”。这些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深刻分析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台风、海洋自然灾害等;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包括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海洋开发活动等。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失衡、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是制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类对海洋渔业生态系统造成的最严重冲击是不合理捕捞。”[4]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洋生物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或者洄游路线,对其进行捕捞可以迅速减少海洋中目标种类的生物量,有针对性地、高强度地从事海洋捕捞往往会使目标生物迅速减少以致趋于枯竭。在我国,由于比较利益驱动,加之渔业管理的不规范,我国海洋捕捞渔船一直呈增长趋势,导致海洋鱼类年龄种群结构失衡,生长周期遭到破坏,造成海洋食物链顶层生物遭受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急剧衰减甚至枯竭。与此同时,海水养殖与沿岸渔业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掠夺性使用养殖海域,致使养殖量严重超过海洋渔业环境容量,造成养殖排泄物累积,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提高,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严重退化。”[5]如果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环境恶化,渔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必然降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和回复能力减弱,生产能力降低,分解速度和物质循环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城市治污设施老化导致超标排放是制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聚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垃圾迅速增加,成为陆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一是治污企业设施老化,能力建设投入明显滞后。部分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治污设施陈旧,治污能力弱,直接导致超标排放。二是城市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三是排污单位的治污设施都由排污单位进行管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其他原因,有的排污单位不顾对环境的污染,而采取污染治理设施空转、停转,减少污染治理药剂投放量,污染物偷排,甚至采取“游击战术”,逃避环保部门的执法监察,违法排污现象频发。[6]

第三,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制约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7]传统的发展观和经济增长理论忽视了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把增长本义仅限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财富的增加,无视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生态破坏而造成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财富的浪费和减少不被统计在内,而且GDP或人均GDP只是物质产品或劳务产品的总和,不包含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伤害、子孙后代不能正常发育成长的损害,特别是一些无形污染(比如大气污染)更被完全忽视,经济理论研究存在“盲点”。[8]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盲目追求GDP,进而形成“GDP崇拜”症。GDP上去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政绩显示了,就大功告成,从而导致海岸带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海岸带规划滞后造成的海岸带资源被无序开发,海岸带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海岸湿地被侵占,沿海重要项目及产业布局缺乏协调,致使海岸带生态趋于恶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