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新疆中亚留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教师在讲授中国文化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笔者于2011年11月对新疆师范大学的中亚留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学习与教学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笔者试图发现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文化教学策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比较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对外文化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笔者选择了新疆中亚留学生较多的学校——新疆师范大学为调查主体。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32人,占总人数的32%,男生68人,占总人数的68%。另外,笔者还选择了10名本校的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问卷设计了有关文化学习情况的9个选择题,有关文化教学的5个选择题,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教师问卷设计了有关文化教学的12道题目,共发放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问卷

(1)学生基本情况。

按照中亚留学生来疆学习时间的长短,参考其汉语水平,将中亚留学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0~6个月),中级阶段(6~12个月),高级阶段(1年以上)。各阶段男女人数及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亚留学生基本信息表

从问卷我们还可以得知,被试中约60%的学生在来中国之前曾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其中,38.8%的学生能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18.1%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中文材料,与中国人交流沟通基本不成问题;2.8%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中文。

(2)学生对开设文化课程的看法。

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30%的学生上过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见表2),其中初级阶段上过文化课程的人数明显小于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生,仅11.43%的初级阶段的学生上过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但他们所上的课程并不是用汉语进行传授的。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有些学生是在自己的国家学习的中国文化,这类文化课程大多是用他们的母语进行传授的,他们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来中国留学而做的准备。还有一些学生在来到中国后也接触到一些文化课,但都很难实现直接用汉语授课。这种通过中介语了解中国文化,自然难以深入。

表2 中亚留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情况

到了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学生们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逐渐增多,学校为留学生们开设的相应的文化课程或讲座也随之增多,然而留学生们对所开设的文化课程的满意度却没有随着阶段的升高而增加(见表3)。中级阶段对文化课程的满意程度高于高级阶段,认为“很满意”的比例为53.33%(高级阶段为36.36%),高级阶段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其比例占到54.54%。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先前开设的一些涉猎中国表层文化的文化课程已不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了。在留学生刚接触到中国文化时,他们对剪纸课、武术课等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并且对汉语的依赖不是很强,很容易接受,因此他们乐于学习,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有所收获,还能对中文的学习有所帮助。但后来,他们会觉得这种文化课程只是对中国表层文化一种鉴赏,仅仅依靠这些文化并不能避免文化冲突,也很难使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此时,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他们希望所开设的文化课程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

表3 各阶段中亚留学生对文化课程的满意度

研究表明,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中亚留学生选择文化课程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起初选择文化课程大多是凭兴趣,觉得有意思,后来,他们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目标性也更加明确,有人是为了留在中国工作,有人是为了回国当汉语老师,还有人是想继续在中国学习深造。他们会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文化课程。因此,教师在设置文化课程时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初级、中级阶段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一些涉及表层文化的课程,到了高级阶段,应迎合学生对文化的需求,开设一些涉及深层文化的课程。

(3)学生对文化教学的看法。

中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一则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动机;二则是出于中国文化的公用性,即学习中国文化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是外在动机。

从内在动机来看,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文化层面为“风俗人情”、“传统节日”等。因为新疆与中亚几个国家接壤,在民族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风俗人情以及传统节日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中亚几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和塔吉克族,新疆也有这两个民族;他们过肉孜节,我们新疆也过肉孜节。但在某些方面,双方又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吉尔吉斯斯坦有抢亲的习俗,而在中国,抢亲活动则是违法的。这些风俗差异正好成为留学生的兴奋点,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从他们最感兴趣到最不感兴趣的文化层面,我们可以排个序:风俗人情、历史、文学与艺术、政治经济、自然风光、衣食住行。这个排序,有利于我们选择文化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中亚留学生的内在兴趣。

从外在动机来看,大部分留学生首先认为学习中国文化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最大的帮助是能使他们在中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其次,中亚留学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能解决他们在中文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提高汉语水平,形成“文化学习—语言学习—文化学习”的良性循环,增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中亚留学生普遍认为文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既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又有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而文化教学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从这一点来看,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在文化课上,学生希望采用的教学方式。

在文化课堂中,4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单向传授型”这种教学方式,而选择其他几种教学方式的学生数量均未超过20%(见表4),但这并不能说明“教师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是最好的文化教学方式,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文化教学方式。因为中亚留学生在文化课堂上接触最多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最为熟悉,而其他几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较为陌生。另外,多数中亚留学生选择了“教师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可能是受汉语水平的影响。“学生问答型”和“互动交流型”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对汉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较好的文化教学方式,因学生汉语水平所限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表4 在文化课上中亚留学生希望采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初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选择“教师单向传授型”的比例为51.43%,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中亚留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中级阶段为43.90%,高级阶段为41.67%,而选择“实地考察型”和“互动交流型”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比例却随着阶段的提高而增加(见表4)。在这一过程中也蕴含着一种角色的转变。“教师单向传授型”和“学生问答型”教学中主角始终是教师。脱离教师,这种文化的传递就可能会中断,留学生作为接受者在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而还“实地考察型”和“互动交流型”这两种教学方式中,留学生成为文化教学的中心,开始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帮助学生寻找文化输入的路径,协助学生完成文化输入的过程。

(5)在文化课堂外,学生希望采用的文化输入方式。

中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文化,就等于置身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在他们的周围,充溢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文化,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会和感触着中国文化,因此文化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外的文化教学同样重要。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学中必须有教师,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所以课外知识输入通常被排除在教学之外。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容量是很有限的,而课外的教学则更为广泛。借助媒体、组织等为中亚留学生提供一定的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只是这种文化教学的概念更宽泛,可以理解为社会文化教学。事实上,我们获得的文化知识大部分也是来自于社会文化教学。

那么中亚留学生在课堂外,更希望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获得文化知识呢?首先,从统计数据来看,超过一半的留学生选择了与中文教师和中国朋友进行交流,他们认为通过交流可以更快地提高汉语水平,增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文化的获得更直接,更有效,更能为言语交际服务。另外,中亚国家的几个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其民族特点就是热情奔放、乐于交友,因此,他们能更好地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尤其是礼仪文化。其次,还有30%左右的中亚留学生选择了媒体,媒体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中亚留学生们接触最多的事物,发挥好媒体的传播作用,利用网络平台、报纸杂志等扩大文化教学范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中亚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当中(见图1)。

图1 在课外,中亚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6)目前文化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

从统计数据来看(见表5),教师采用最多的文化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单向传授型”,并且在初级至高级阶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使用“教师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的比例分别为51.43%和53.66%,到了高级阶段,使用此种教学方式的比例为50.00%。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使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式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这种变化不大。

表5 在文化课堂中教师常采用的教学策略

这说明,教师在对不同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实施文化教学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阶段中亚留学生的差异,没有针对中亚留学生的情况展开形式多样的文化教学,仅仅是凭经验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这不但不利于中亚留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中亚留学生在长时间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中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法上的弊端。

(7)在语言课堂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常采用的教学策略。

在讲授汉语时,大多数老师都会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49%的学生选择了“有时会讲”,37%的学生选择了“多数时间会讲”,14%的学生选择了“很少讲”,没有学生选择“几乎不讲”。只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授汉语时,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次数不一样,这说明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巧妙的文化渗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从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对于文化的渗透是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而不断加大的。教师“有时会讲”的比例由初级阶段的48.57%上升为高级阶段的50%,“多数时间会讲”的比例由初级阶段的31.42%上升为高级阶段的41.67%(见表6)。

表6 在讲授汉语课时,教师是否会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那么教师在讲授汉语课时,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渗透文化因素的呢?举例说明的方式用得最多,即在讲解汉语时,举例来说明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等。文化旁白的方式其次,即在讲述汉语前或讲授的过程中,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选择图解示意的方式最少。在讲解汉字时,我们可以用图解的方式来讲解汉字的来源、演变等过程。这种方式在初级阶段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是因为图解法具有直观、感性的优势,对于初级阶段汉语水平较低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可以跳过学习的障碍,轻松地完成文化信息的传递。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接下来,选择归类讲解法的人不是很多,这种方式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汉语水平,还要求留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对比和关联的能力,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在初级阶段不宜使用,到了高级阶段这种方式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

2.教师问卷

从教师的调查问卷来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8位老师在第6题“你认为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吗?”中选择了“非常重要”,另外2位选择了“重要”。一半以上的老师对现行的文化课程安排不是非常满意,觉得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科学化。第二,教师在讲解汉语课时都会相应地讲解文化知识。一半老师会经常讲解,一半老师有时会讲。教授“汉语教程”课的教师讲解文化知识的频率较高,教授“口语”课的教师只是在涉及相关文化时才会进行讲解。第三,从调查来看,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常采用举例说明、文化旁白和图片讲解的方式,但他们大多觉得教学效果一般。因为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单向传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些教师觉得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加沟通,使学生参与到文化知识传授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