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壮、岱、侬族在中越边境贸易中的作用

由于壮、岱、侬族人口多,分布在中越边境的面广,社会也比较发展,在语言上也有有利条件,因此,比其他跨境民族在边境贸易(以下简称边贸)中具有更有利的地位和作用。

宋代以后中越边贸就很兴旺,有陆路和水路两条线路,以陆路为主。水路主要是越南海宁省(今称广宁省)至中国广西的防城、钦州、北海、合浦等海港。远程的要在贸易点住宿,路途近的当天可以往返。中越边境的陆路有多如牛毛的羊肠小道通往中越双方的圩(北方称为集市)镇或街子(中国云南省对集市的称呼)贸易场所。为了方便民众商品的交换贸易,方圆几十里地的商品交换贸易场所,所谓的圩日或街子日,都会错开,如果是三天一圩,按农历计算,逢一、三、五、七、九日,是甲地开市日;逢二、四、六、八、十日,是乙地的开市日。也有隔四天或五天为开市日的。在中越边境的圩市绝大多数是壮族或越南一侧是岱族、侬族经营,处于主导地位,苗、瑶、彝等族参与。边境贸易范围大多以一天步行的里程加上交易和吃饭、休息的时间,民间称为两头黑,即黎明前天还黑就从家里出发,返回到家时天已黑定。因此,视路程行走的易难而定去某处,一般来说是在四五十公里的距离范围内行走交易。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交通便捷了,贸易范围有所扩大,可以达到百来公里范围内,先乘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再转步行。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前,边境两侧可行驶汽车的公路不多,平地也较少,大多是狭窄的崎岖山路,只能靠肩挑,条件略好的可以用马驮,数量有限,都是小额贸易。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边境两侧的交通有所改善,边贸额有所增长。越南一方需求的是中国的轻工业品,如家庭用品、生活用品,出售的是土特产。边民在边贸中有优惠条件,于是一些商人借用边民的证件大量出口中国商品,使边贸如火如荼,热闹了一段时间,边民受惠。有些人独自经营,靠边贸富裕起来,甚至整个村的人富裕,盖起了钢筋水泥的新房,买了汽车,如广西凭祥市的隘口村就是这样,该村全是壮族,距离友谊关边境仅5公里,又处于公路旁,他们与越南谅山省居民的语言相通,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们率先富裕起来。越南一侧,谅山省的同登镇,距离友谊关也是5公里,该镇居民也得益边贸。原来该镇的居民是岱族、侬族,由于很容易通过边贸赚到大钱,在远程居住的京族人也搬迁到同登。一般来说,边贸市场、边贸互市点,中越双方是对等的,中国一侧有,越南一侧也有,反之亦然。边贸的优惠条件取消后,大宗出口商品转为国际贸易,边贸降温,但边民仍然受益。越南谅山市设有一个叫东京市场的大型综合市场,有大量的中国商品,价格比较便宜,春节时河内人驱车来此采购。此外,也有越南的土特产品如砧板等出售给过往的中国人。

正常的边贸是互补有无,对促进两国各族边民、两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是有益的,但也存在非法的边贸,如贩毒、贩卖枪支弹药、拐卖妇女儿童等,应引起大家的注意,要严厉打击。

广西靖西县龙邦镇其龙村位于88号、89号旧界碑处,距离边界线约1公里,离国家级口岸龙邦街约20分钟的汽车路程,距离界碑约1公里是越南高平省茶岭县的一个公交屯。其龙村壮族边民与对面的越南边民交往密切,他们之间距离四五公里,有亲戚朋友关系。“文革”期间圩市中断了,2006年中国边防总队帮建爱民市场,次年开圩。主要是越南岱、侬、苗、瑶族边民过来买卖,越南边民不来,就不成圩了。来赶圩的人最多时有六千人。讲亲情时没有国界,没有国家观念。圩市恢复后,越南边民过边界来中国一侧购买碾米机、抽水机、脱粒机等农用机械,塑料制的盆、桶等日用百货,以及啤酒、烟等。其龙村的中国边民过边界去买越南的拖鞋、香水、白虎膏(类似中国的万金油)。婴儿满月要请越南高平省茶岭县的巫婆过来做法事,他们认为,越南的巫婆做法事最灵验。

笔者曾经到过越南高平省茶岭县赶圩,茶岭县城离中国广西靖西县龙邦口岸5公里,赶圩的人,大多数是越南高平省的京、岱、侬、赫蒙、瑶族,也有靖西县的汉、壮等族人,除交易当地产品外,大多数是中国制造的轻工业产品。可以用越盾,也可以用人民币。因为壮、岱、侬话没有太大差别,可以互相交流,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赫蒙人、瑶人也用。2013年7月,广西百色市至靖西县龙邦口岸的高速公路通车,会促进这一带边贸的发展、繁荣。


[1] 转引自〔越〕王全《谅山岱人和侬人在传统文化上的几点差异》,载〔越〕《民族学》杂志2010年第3期。

[2]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第13,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1989,第249页。

[3] (清)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殷伟等点校,卷4,广陵书社,2008,第239页。

[4] (清)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殷伟等点校,卷7,广陵书社,2008,第449页。

[5] (清)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殷伟等点校,卷8,广陵书社,2008,第519页。

[6] 〔越〕阮氏安:《岱侬族的民间信仰》,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越文版,第84页。

[7] 何良俊:《何谓侬人?——越南谅山嵩宏村万承侬社会文化调查》,《中国壮学》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10,第312页。

[8] 〔越〕阮氏安:《高平省下琅边境岱人的信仰与生活》,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0年越文版,第34页。

[9] 〔越〕谅山省人民委员会编《谅山地志》,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1999年越文版,第19页。

[10] 〔越〕阮氏安:《岱侬族的民间信仰》,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越文版,第39页,第50页。

[11] 〔越〕王全:《谅山岱人与侬人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载〔越〕《民族学》杂志2010年第3期。

[12] 〔越〕阮氏安:《高平省下琅边境岱人的信仰与生活》,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10年越文版,第31~32页。

[13] 〔越〕谅山省人民委员会编《谅山地志》,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1999年越文版。

[14] 越南共产党之名有多次更替,1930年2月3日,越南共产党诞生,同年10月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2月11~19日,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越南劳动党。1976年12月14~20日,越南劳动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为论述方便起见,以下均称越南共产党,简称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