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幻灭》发表

1927年9月10日、10月10日

茅盾《幻灭》(中篇小说),《小说月报》第18卷第9号、第10号连载。

稍后,作者本人在《从牯岭到东京》[13]的论文中,对《幻灭》的创作有所说明:《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它是1927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写的。“有人说这是描写恋爱与革命之冲突,又有人说这是写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动摇。我现在真诚的说:……题目是‘幻灭’,描写的主要点也就是幻灭。主人公静女士当然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女子,理智上是向光明,‘要革命的’,但感情上则每遭顿挫便灰心;她的灰心也是不能持久的,消沉之后感到寂寞便又要寻求光明,然后又幻灭;她是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在幻灭。她在中学校时代热心社会活动,后来幻灭,则以专心读书为逋逃薮,然而又不耐寂寞,终于跌入了恋爱,不料恋爱的幻灭更快,于是她逃进了医院;在医院中渐渐的将恋爱的幻灭的创伤平复了,她的理智又指引她再去追求,乃要投身革命事业。革命事业不是一方面,静女士是每处都感受了幻灭:她先想做政治工作,她做成了,但是幻灭;她又干妇女运动,她又在总工会办事,一切都幻灭。最后她逃进了后方病院,想做一件‘问心无愧’的事,然而实在是逃避,是退休了。然而她也不能退休寂寞到底,她的追求憧憬的本能再复活时,她又走进了恋爱。而这恋爱的结果又是幻灭——她的恋人强连长终于要去打仗,前途一片灰色。”1927年夏秋之交,一般人对于革命普遍感到幻灭。“这是幻灭,不是动摇!幻灭以后,也许消极,也许更积极,然而动摇是没有的。”

关键词:茅盾《幻灭》 1927年夏秋之交一般人普遍感到幻灭,但幻灭不是动摇。

1927年9月

成仿吾到上海。(见《创造月刊》第1卷第10期,第109页)

1927年10月3日

鲁迅与许广平从广州到上海。从此开始以创作与翻译为生的10年职业作家生涯。

至年底,先后与已经在上海的周建人、李小峰、林语堂、孙伏园、孙福熙、郁达夫、潘梓年、许钦文、茅盾、陈望道、夏丏尊、郑伯奇、蒋光慈、段可情、潘汉年等有来往。

关键词:鲁迅与许广平到上海

1927年10月9日

孙衣我《介绍苏俄诗人叶赛宁》,载《文学周报》第285期(第5卷第10期),第293~299页。

文章开篇说:“俄国文坛从1917年10月大革命以来,起了一个大变动。于是旧的诗人和画家都‘走’,‘失’,‘逃’,‘亡’了;然而他们应时而起的新战将,奋勇努力,前进,破坏了旧的文坛,另开了一个新路,在艺术的宫里,满布着绿意和馥气。”(第293页)

作者指出,俄国的诗人,有都会派和田园派的分别。布洛克是都会派的大将,“他的诗里充满着革命的神情和变动咆哮的声音”;叶赛宁则是田园诗人的大将,他是“文坛上有名的最同情于农民的青年诗人”。

叶赛宁生于1895年10月4日,1925年12月28日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自杀,终年30岁。

本文引了叶赛宁的自传和自杀当天早上写的一首绝命诗。

关键词: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文坛起了大变动 布洛克是都会派大将,叶赛宁是田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