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心身问题新解

导读

本编共有十一篇论述心身问题的论文,从不同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构成一个较系统的心身问题求解新方案,对此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逻辑和知识上的解答。但由于此解答是由数篇独立发表的论文所组成,故其内在联系欠紧密,而且各篇之间常有一些重复内容。所以有必要在此作一个总体梳理,以便于阅读。

综观之,心身问题之所以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乃在于人们都看到身体—物质与心理—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质的存在,一为呆滞的死物,一为灵明的生相,故实在难以想象心灵或心理可以从物质的身体中产生出来,同时也难以理解截然不同的心与身可以有效地相互作用、和谐并处。于是,一条巨大的“解释鸿沟”就横亘在心与身(或心与物)之间,合理过渡的桥梁迟迟架设不起来,因而形成了长期难解的“心身问题”。然而,寻求解释乃是人类不可遏止的愿望,在多种尝试皆不圆满之后,一种基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理的“突现论”给予了许多人以新的希望。因为该理论主张一结构或系统的整体功能可以产生其部分或元素原所没有的“全新性质”或“新质现象”,此即“突现”。由是,据此可推,大脑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也可以“突现”出其内物质元素原所没有的“新质现象”——心理现象,从而,突现论就为心理现象从大脑神经活动中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使许多人欢欣鼓舞,觉得久难解决的心身问题终于有了破解之方。从这些年来的书刊论述中也可以看到,认可和拥护突现论的论者真有不少,致使“突现”成为近几十年来的时髦概念。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时髦的突现论也有其问题。

本编的第一篇论文《心身问题的出路何在?》,具体论述了突现论的几个问题。该文评述了心身问题研究的当代进展之后指出,突现论虽然颇有新意,但它实际上是一个黑箱理论,并没有对于心理意识现象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具体产生机制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从逻辑上讲,毫无因果根据的全新突现实际上犹如“凭空创造”,这总有些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其次,若遵照性质与表现的关系和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机理来分析,将会看到,整体功能所突现的“新质现象”,实际上是整体结构的组成元素所内含的某种(平常不曾表现的)潜在性质在整体结构的条件下获得表现,它只是一种表现上的新现象,并非整体之元素原来根本没有的东西。即整体功能也是不能凭空创造的,一切产生必须有其内因根据(因为一个整体结构或系统只能突现某种特定的新质现象而不能任意突现别的东西,这表明“突现”也是有其内因根据的)。由是最后,遵照因果关系,心理意识在大脑中的产生也必须有其内因根据,这就要求大脑的物质元素中潜含某种类心性质,即某种思想属性或微觉。由此引出了“两面论”。该理论由斯宾诺莎所创立,主张物质实体同时具有广延属性和思想属性,前者表现为物理事件,后者表现出心理现象。两面论也遭受了许多批评,但从我们的研究中看到,这些批评意见都是可以化解的;其关于物质实体内含心性(思想属性)的原理,为心理意识从物质系统中的产生提供了因果根据,能使整体功能产生新质现象之事避免“凭空创造”的缺陷,给心身问题的最终解决指点了出路。

因果关系是事物变化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无因果性的运动变化有违于科学之道。所以,我们在相信整体功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事物的因果根据,但迄今为止,只有两面论能为心理意识的产生提供唯物论的因果根据。本编的第二篇论文《两面论的先声、成型与发展》对于两面论作了一个较系统的考查。虽然成型或经典的两面论体系是近代由斯宾诺莎所建立的,但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两面论思想的先声,泰勒士和阿那克西美尼都认为物质本原兼有灵魂之性。后来,法国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和普列汉诺夫等人也都持有两面论思想,恩格斯还明确肯定斯宾诺莎哲学“是完全对的”。当今,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有机论和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精神—物质关系理论则是两面论的现代发展。这表明,从古至今两面论一直不乏拥护者,它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唯物主义理论,因为它能够为心身—心物关系提供符合因果关系、科学规律和感受经验的说明(其他的心身关系理论则皆难同时符合这些要求),可作为当今心身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我们在此文中还概述了两面论的主旨与优势,回应了各种批评意见,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但由于受传统心物观的长期束缚,也有许多人并不看好两面论,笔者希能以此文宣传两面论的意义。

心身问题研究的又一明显特征是,它历来众说纷纭,一直难以达成公认结论。这是什么原因作祟呢?本编的第三篇论文《心身问题为何难以解决?》具体探究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不同派别之观点的形成原因分析发现,是由于论者的哲学立场、知识结构、对主观经验之体悟的深浅和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的差异而致使不同的人各持不同的观点与理论,互不认同,难有共识。再深一步追溯则看到,心身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的深层原因是传统的心物观念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以及人们的理论价值倾向不统一。例如,物理主义、二元论、突现论等派别,实际都是基于心理与物质(身体)截然分立的传统观念而衍生出的不同对待方式。并且也可想象,只要心与身(或物)是异类分存的东西,要使二者和谐相处,确有难以逾越的障碍。曾有一位名家预言过,是现有的传统观念体系把心身关系置于了两难困境之中,心身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人类基本观念的变革。此话确实言中了症结,必须变革基本观念才能有出路。这“基本观念”首先就是存在观—物质观,因此,要真正解决心身问题,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物质观。经多方面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众多理论方案中,变革传统物质观是一个困难最少的方案。

接下来,本编的第四篇论文《论传统物质观的变革》,具体论证了传统物质观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现行的传统物质观(和心灵观)并非天经地义的真理,它是先人在知识蒙昧的时代作出的迷信结论。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物质观(和心灵观)的不当性便逐渐显露,质疑和变革之声也慢慢产生,并有一些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和霍尔巴赫等,早就高举物质观变革的大旗了。另一方面,传统物质观的变革也是可能的,各种相关困难和异议实际都可以化解。一旦变革了旧物质观,心身问题便可(通过接受两面论的合理思想而)获得符合因果关系和科学知识的解决。以上四篇论文,构成了我们求解心身问题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据此来评论两个相关的理论。因为以往的心身关系理论的问题已在前四篇论文中相继评述过,这里再对两个新近面世的理论之问题作一评论。本编的第五、六两篇论文《内在知觉的主体与外在知觉的对象》和《感知的主体:心灵还是大脑?》是从不同角度对陈刚教授近年提出的“知觉二重论”(又名“知觉二元论”)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商榷。该理论提出一个心身关系的定义:物理事件是我们从外在的观点所观察到的外在知觉,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共的;精神事件是我们从内在的观点所感觉到的内在知觉,它本质上是个体隐私的。此定义从本质上分辨精神心理现象与物理事件,很有启发意义,但也包含可争议的内容。我们的第五篇论文认为,“内在知觉”不应是“洞中观壁”式活动,而应是脑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因而内在知觉的主体应是脑(而不是别的东西),这符合两面论的思想。故主张内在知觉之主体是心灵的观点是可商榷的。另一方面,物理事件乃是客观的外部存在,那么它就不应该是人的外在知觉本身(知觉是心理活动),而应该是外在知觉的意向对象,这是意向性理论的结论。我们的第六篇论文是结合比对拉兹洛的双透视理论,对感知的主体是大脑的观点作进一步论证,并通过两面论与突现论的原则较量而阐述两面论的合理性。

本编的第七篇论文《信息两面论质疑》是对D.J.查默斯十几年前提出的“信息两面论”的思想提出疑义。与确认物质实体具有物理—心理两面性的正统两面论不同,新出的信息两面论则主张“信息”具有心—物两面性,心理现象乃由信息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然而,“信息”并无独立实在性,它只能依存于载体结合理解而呈示,乃抽象无形的虚在东西。故虚在的抽象信息不能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的根据(心理现象乃真切感知的东西,为真实存在的具体现象)。再则,是大脑神经活动产生了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也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大脑神经活动所加工传递的信息,最终要以心理现象为载体而呈示出来),这表明心理现象比信息更基本,是信息依存于心理现象,而非反之。文章中着力论证了信息的抽象虚在性,心理现象不可能产生于信息。信息只是能分别以物质形体和心理现象为载体,而不是具有心—物两面性。换言之,是脑物质具有物理—心理两面性,信息可分别隐含于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之中,但它不具有心—物两面性;就像H原子可分存于水和气体中,但它本身并不具有液—气两态性一样。故“信息两面论”也不能为心物—心身关系提供正确的理论解释,不能真正解决心身问题。

根据以上几方面所述之理,我们现在可以(实体)两面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知识与观念,对心物—心身关系作出一个确切合理的界说。这正是本编第八、九两篇论文的内容。在第八篇论文《论内向感知与外向感知》中,我们把“心理现象”界定为“脑的内向感知的内容或状态”,物理事件或客观事物则为“脑的外向感知的(意向)对象”。该文由此对脑的内、外两向感知的由来、根据、内涵与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论证,使之成为一个自洽合理的理论。第九篇论文《脑的两向感知与心身关系》,内容与上篇类似,但对于脑的内、外两向感知的形成机制与事理逻辑进行了更具体、细致的论述,以对第八篇论文予以补充,使这一理论更坚实可靠。

到此,我们已经对心身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考查了它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以往各种相关理论的缺陷和失误、探究了心身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原因、论证了(实体)两面论的合理性和(传统)物质观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界说心物—心身关系的新理论。由是,本编的第十篇论文《心身关系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对于心身问题作了一个总结性论述,这也是一个较完整的求解方案与理论。文章首先从科学原理上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的正确性,确认了非物质的心理现象不能在脑内存在,否则将直接违反普遍存在的质能守恒定律。继而,我们从主观心象、知性和自我存在三个方面论证了心理现象存在的不可否认性和不可还原性。于是就出现了心理现象确实存在而又没有根据存在的极端矛盾局面,取消论、同一论、功能主义、突现论、二元论等都无力合理解决这个理论矛盾。究其原因,此乃传统的物质观(与心灵观)所铸成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变革传统物质观,接受(实体)两面论原理,以脑的内、外两向感知的观点来解决心身问题。文章据此建构了一个完整性的求解方案,这是一个逻辑自洽、符合科学规律和经验事实的理论方案,综合了以往各种相关理论的智慧与教益,展示了一条可行的出路。

然而,将心理现象或精神意识的实际产生机制与过程具体明示出来,乃是心物—心身关系研究的最终目标与任务,但迄今为止的各种心物—心身关系学说与理论都未能真正实现这个任务,长期处于推理和争论之中。我们经多年的致力研究,以两面论思想和上述的两向感知心身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细查大脑感觉区的独有结构特点,终于发现了一个能将心理意识具体产生出来的机制与过程,写出了本编内容的第十一篇论文《心理现象如何产生的大脑神经机制与过程》:首先,磁石生磁之理为心理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类比范例——神奇的磁性本存在于一切物质原子之中,只是由于磁石(和磁铁)具有原子同向排列的内部结构,才能将其内众多原子的微弱磁性加和集合成为宏观磁力。相应地,根据两面论原理,一切物质粒子也都含有微弱的心理知性或“微觉”;而大脑感觉区特别发展的星形细胞平行排列结构则可以产生大数量的同步神经电活动;现代物理学又证实,同步神经电活动(通过电磁振荡)可以产生大量的同态光子。因此,大脑感觉区的神经电活动就可以产生巨大数量的同态光子微觉的加和作用,由此形成明态的感觉现象;再通过大脑的综合功能而形成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意识的产生机制如此明示出来,这是一个符合因果逻辑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心物—心身关系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初步实现了。

也可想到,在这种只崇尚西方思想理论的学术氛围中,一个普通的中国论者试图求解西方诸家也未能真正解决的学术难题,定被视为好高骛远。其实,本编之论文中的许多内容也都是源自西方哲人的思想理论,我们的工作只是从对因果关系重视和对科学规律与经验事实确认的角度将诸多相关的思想理论作一重新梳理。这种梳理是必要的,因为以往的心身关系理论均有不完善之处,一旦重新梳理整合以后就会出现新的效果——借众家之长成就一个可行的新理论方案。当然,本编的求解方案也会存在种种问题,但它承借了诸多前人的教益,应该能有所进步,对心身问题的解决有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