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财政政策研究
- 黄波涛
- 3580字
- 2020-12-10 15:25:59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1]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始终是一项紧迫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同该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紧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还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
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高度提出的根本要求。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发展繁荣的文化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还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还不够深入,与当今先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还不配套,与当前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相比落后很多。作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发产业,中国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资本积累不足、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活力等问题,但这些困难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把文化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具有逆势而上的特点。[3]其次,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来自于人、服务于人的情智产业,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的特征。再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可以改善人文环境,具有循环累积的人文价值收益递增的特性。[4]而且,“文化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加快文化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5]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文化业态,不仅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发展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009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适应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在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0篇用3章篇幅提出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容,为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6]本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体措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二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三是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同时,“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二 世界范围内政治多极化深刻变革
美国在当今国际秩序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正是由于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充分对接,才造就了美国现在的强势。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单纯的经济总量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综合地位。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备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目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软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文化核心价值的影响力,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中国软实力的真正表现所在。文化产品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才能改变其他国家对中国偏颇和扭曲的印象,才能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 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传统产业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整体不振的局面。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产业与外贸出口的有机衔接,加大高科技附加值和高文化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协调文化内需与外贸的关系,制定出口导向的鼓励政策,把文化产业“走出去”作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才能形成生机勃勃运行良好的格局。
文化产业本身涵盖领域广泛,既结合传统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又融入了高科技因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的国际贸易,其商品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所有国家必须给予重视。但是,就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而言,文化出口的受众还主要是海外华人,非华人地区对中华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体现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产品和服务较少,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今国际文化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公司高度垄断着国际市场,目前,我国较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不仅仅代表着对外贸易的不对等,更代表着文化交流的不对等,久而久之也会削弱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四 世界范围内文化多样化方兴未艾
文化多样化又称文化多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在继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形成以本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多种文化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的局面。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以主流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各种文化体制机制、秩序的运行常态及其所标示的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及文化尊严的完整性、有机性不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干扰、妨碍、侵蚀与破坏。[7]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避免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颠覆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 全球化技术浪潮不可阻挡
从18世纪到21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在这两个阶段的进程中伴随着六次浪潮,即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生物经济和文化经济浪潮。目前,世界正处在现代化的第四次浪潮,而到21世纪中叶将迎来第六次现代化浪潮,那时将走进新物理学革命和文化经济阶段,建成文化经济社会。[8]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3G技术的推动下,广电、通信、手机上网和出版等行业出现联动。新技术方兴未艾,文化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技术色彩。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将极大程度地影响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建构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比较。
无论是积极推行自由贸易的美国,还是倡导“文化例外”的法国,其政府都是从财政、税收、法律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为本国的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扶持文化发展、支持本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核心利益,很少谈及中国的核心价值。而西方则相反,处处强调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核心价值观为链条联结起西方的核心利益。面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浪潮,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脉络;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和引导文化发展的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探索促进文化发展、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战略规划以及政府应采取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