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1年珠三角东西两岸——后危机时代的区域弹性与集群转型

一般认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珠三角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下端,发展模式较为脆弱,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尚未成熟,并相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资源丰富的北京以及全球大企业研发资源相对集中的上海处于劣势。然而,珠三角在危机后经济复苏的背后,启示着一种经济结构的转型,其产业升级和转型策略有其独到之处。本次调查以珠三角东西两岸的电子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企业问卷调查,分析在后危机时代珠三角电子企业的企业战略及绩效、市场导向、生产特点、技术能力、人力资源以及创新模式,并重点通过对比东西两岸电子企业的异同而总结不同集群经济模式在后危机时代的转型路径和特征。

本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在2011年底完成的珠三角地区电子企业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送900份问卷,回收290份,回收率为32%。调查组首先在《珠江三角洲电子企业名录2010》和《广交会参展商名录》中随机抽取电子企业,通过电话方式咨询企业的调查意愿,在企业主管认可的情况下邮寄问卷给企业作答,回收问卷后对问卷遗漏问题进行检查,并再次联系企业进行相关补充。在调查企业中,200家企业位于东岸地区(深圳84家,东莞116家),90家企业位于西岸地区(佛山48家,中山42家),由于东岸的电子企业单位数比西岸企业大得多,因此样本的两岸地区企业数量比例符合概率抽样的原则。本次调查的企业平均成立时间约为10年,以中小型内资企业为主,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产业的特点基本相符。其中,97%的企业为中小企业,80%的企业为内资企业,内资中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余的58家为外资独有企业或合资企业。西岸的企业相对来说较东岸企业具有更大比例的内资企业(东岸内资企业77%,西岸内资企业88%),并且该差异在统计上显著,说明了西岸电子产业具有更大的内生性,但东西两岸企业在规模上并没有显著差别。

参考文献

[1]Amin,A. and Thrift,N.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

[2]Amin,A and Thrift,N.,Globalization,Institution,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Bathelt,H.,Malmberg,A.,Maskell,P.,“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4,28(1).

[4]Boschma,R.A.,“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Regional Studies,2005,39(1).

[5]French,S.,“Rescaling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Constructing Life Assurance Markets”,Geoforum,2000,31.

[6]Gertler,M.,Being there:Proximity,Organiz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Economic Geography,1995,71.

[7]Gertler,M.S.,“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or the Unde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 (ther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1).

[8]Howells,J. and Roberts,J.,From innovation systems to knowledge systems[J]. Prometheus,2000,18.

[9]Hudson,R.,“Resilient Regions in an Uncertain World:Wishful Thinking or A Practical Reality?,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3(1).

[10]Keeble.D,Lawson.C,Moore.B.,“Wilkinson.F.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Regional Studies,1999,33.

[11]MacKinnon,D.,Cumbers,A.,Chapman,K.,“Learning,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Recent Debat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2,26(3).

[12]MacLeod,G.,“New Regionalism Reconsidered:Globa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Political Economic Spa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1,25(4).

[13]MacLeod,G,“‘Institutional thickness’ and industrial Governance in Lowland Scotland”,Area,1997,29(4).

[14]Staber,U.,“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Industrial District Networks”,In Staber,U.,Schaefer,N. and Sharma,B.,editors,Business Networks:Prospec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Berlin:De Gruyter,1996.

[15]Storper,M.,“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Ten Years Later”,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995,2(3).

[16]Storper,M.,“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London:Guilford Press,1997.

[17]Yeung,H.W.-c.,“Rethinking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5,30(1).

[18]邓颖翔、朱桂龙:《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10期。

[19]符文颖、李郇:《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广州、东莞)电子企业问卷调查报告》,《南方经济》2010年第1期。

[20]符文颖、李郇:《后危机时代的区域弹性与集群转型——基于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电子企业的对比分析》,《南方经济》2013年第2期。

[21]李小金等:《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技术创新与扩散》,《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9期。

[22]李郇、丁行政:《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地理科学》2007年第5期。

[23]李郇、黎云:《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5年第7期。

[24]刘炜、李郇、欧俏珊:《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地理研究》2013年第3期。

[25]刘炜、刘逸、李郇:《全球化下珠三角本土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顺德东菱凯琴集团和珠海德豪润达集团的对比实证》,《经济地理》2010年第8期。

[26]丘海雄、杨玲丽:《珠三角地方政府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3期。

[27]谢洪明:《市场导向、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8]谢洪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中国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9]许学强、李郇:《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人文地理》2009年第1期。

[30]王珺:《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31]王珺:《产业集群中的地方技术组织行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2]王珺、岳芳敏:《技术服务组织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为例》,《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

[33]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的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3期。

[34]曾萍等:《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35]朱彬钰:《集群企业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