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第23辑/2015年·夏)
- 周宪 陶东风 周计武 胡疆锋
- 2336字
- 2020-12-10 19:31:20
主编的话
周宪 周计武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工人阶级与青年亚文化研究,还是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化研究一直强调跨学科方法的重要性。首先,在议题设定上,文化研究不仅打破了雅、俗文化的界限,而且积极介入社会,从文本分析转向社会生活意义的探索,聚焦于性别、族裔、阶层、种族等文化身份的研究;其次,在研究路径上,以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抵制学术合法性,视自身为智力游击运动的一部分,广泛借鉴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分析、传媒研究、符号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话语。这种多元、多视角的跨学科整合研究及其隐含的批判精神,不仅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学术品性,而且促使文化理论不断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文化转向”。一方面,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相继开设文化研究课程,建立文化研究系或成立带有跨学科性质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另一方面,交叉学科的整合研究越来越吸引中青年学者的加盟,不断促使新兴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出现,如视觉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文化符号学等。基于这种想法,本辑《文化研究》旨在聚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阐释新兴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议题,为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做一点学术上的探索。
第一个专题,我们翻译、介绍了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杰弗里·C.亚历山大的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理论。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重估,亚历山大不仅拓展了帕森斯、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传统,而且创造性地引入了文化自主性的维度,重建了行动与秩序、冲突与稳定、结构与文化之间的理论话语联系。他主张,文化具有区别于政治、经济力量的相对独立性,成功的先锋戏剧表演与艺术图像经验有助于社会心理的融合与共同体的团结,重建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文化社会学的“强范式”认可文化的自主性和意义的中心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行动者与文化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在亚历山大的理论话语中,文化不是一个因变量,而是自变量,是指导行动的意义之网。人们分配爱、美、财富、权利以达到美好生活的文化观念不可能被抽象地厘清,只有通过分析意义之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结构。这里推荐给读者的两篇译文与访谈,通过对先锋戏剧表演、艺术图像经验的“深描”和文化强范式理论的阐释,重建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戏剧、艺术等文化结构内在于行动者的本体论意义,而周怡与赵静蓉的两篇回应性文章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梳理,探讨了“表演与权力”和“表征危机与文化创伤”之间的内在文化逻辑。
赵毅衡主持的“符合学文化研究”专题,在“符号学转向”的视野中,从理论分析与个案解读两个方面论证了符号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为更好地阐释文化的意义提供了路标。卡西尔早在《人论》中指出,人不仅生活在纯粹的物理世界之中,而且生活在由历史、哲学、神话、艺术等文化符号编织的意义之网中;文化就是社会的人编织而成的意义之网,织网的材料就是符号文本。在此意义上,如果说文化是用符号编码而成的意义文本,那么文化研究则是解码文化符号和阐释文化意义的一种符号学分析。赵毅衡的《意义标准:探索社群与解释社群》一文,围绕皮尔斯的“探索社群”和费什的“解释社群”理论重新讨论了解释学中“意义标准”的问题。文章认为,解释社群理论既摆脱了“作者意图论”,也摆脱了“文本意义”的绝对性,为文化符号学的解读提供了理论资源。另外,陆正兰的文章用音乐符号的“双重分节”理论分析了音乐形式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刘小波的文章用符号标出性理论分析了当代流行音乐中的“神曲”现象及其隐含的反讽精神;赵宝明的文章从符号理据性入手,分析了禅宗诗学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两篇对电影个案的符号学解读也非常有趣。
“界面文化”问题属于文化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国内尚没有人系统分析过。“界面”既是新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意义交往、实践、传播与消费的平台,也是人机互动、文化展演的动态空间;作为一种技术装置,“界面”文化不仅改变了文化表征的方式、文化生成的过程,而且改变了当代文化的格局,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观念。在社会交往与生活意义日益碎片化的文化时代,“界面文化”的研究适逢其时。本专题由三篇理论性的“界面文化”译文和三篇回应性的文章构成,三篇译文从界面文化研究的方法、界面展演与界面现实主义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界面文化”理论,在话语模式上无疑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构成了挑战。祁林的《界面革命》、朱丽丽、徐靓的《虚拟亚文化族群的界面文化展演》和高薪的《美学在界面中的复兴》分别结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界面文化个案,对界面文化理论进行了针对性回应;可以说,祁林对界面技术的功能机制的探讨,朱丽丽、徐靓对界面展演中虚拟情境与文化消费的阐释,高薪对界面设计和美学运算中感性经验模式的分析,都从不同视角丰富和完善了界面文化理论。
最后一个专题则对“文化的视觉表征”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视觉表征研究旨在分析种种文化现象是如何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呈现并建构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视觉意义的生产,影响文化的表意实践与主体的观看模式的。本专题选取的四篇文章涉及了小说、戏曲、画报、音乐几种不同的审美形态,从图像学、图文关系、视觉模式、情境体验等不同视角阐释了视觉表征问题,很有启发性。
本辑刊发的其他四篇文章也都对文化研究中的一些议题,如哈尼族的“情感空间禁忌”、儒教秩序中的礼乐身体、美国电影中的文化偶像和视觉艺术中的“风景如画”命题,进行了颇有意义的研究。我们欢迎更多有志于解读当代中国文化的中青年学者参与进来,针对不断出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以文化批评或理论阐释的方式设置议题,为建构我们的文化理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