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术沙龙辑录(第3辑)
- 梁景和 李志成 芦玮
- 577字
- 2020-11-29 16:49:25
三 释“仪”(儀)
“仪”与“义”有所关联,但“仪”的含义明确而单一,“义”的意涵则丰富而广大。段玉裁认为“义”是“仪”的古文。《说文解字注》云:“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说文解字》释“义”(義)曰:“己之威仪也。从我、羊。”释“仪”(儀)曰:“仪,度也。”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
由上可知,“仪”是“义”的后起字,其意义指向十分清楚而单一,即仪容风度,也就是具体的礼节和仪式,如揖让、鞠躬、衣着的讲究、辞令的尊卑等。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太子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可见“礼”和“仪”分得很清楚,礼是原则和制度;仪是礼的表现和内容,即具体的礼节。再如《诗·大雅·文王之什》:“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荡之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又如《荀子·正论》:“上者,下之仪也。”《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六知礼仪。”这些“仪”字的含义都是明确而一致的,不会产生歧义。因而,古书中凡出现“仪”或与“仪”连属的词组,都与礼节仪容有关,如“仪轨”“仪仗”“仪表”“仪容”“仪范”“仪态”“仪式”“礼仪”“威仪”“令仪”“司仪”“贺仪”“谢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