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

陶孟和,男,原名履恭,字孟和,以字行,祖籍浙江绍兴,1888年11月5日生于天津。1926年7月1日,陶孟和被聘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专任秘书(即负责人),1929年7月1日,任社会调查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前身)所长。

陶孟和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社会学、社会教育学的奠基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

1906年,陶孟和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其间与同学杨文洵搜集大量资料,编译《中外地理大全》二卷,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内容周详,广受欢迎,多次重版,至1934年8月出版了第十一版。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得科学学士(经济学)学位。在此期间与梁宇皋(Y.K.Leong)合著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1915年在伦敦出版,1923年再版。此书为陶孟和论述我国社会组织和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研究社会学最早的一部著作。2015年12月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这部著作,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1913年陶孟和回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并任历史地理学部教务主任兼预科哲学教授。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任哲学系和政治系、社会系主任、教务长等,为哲学系、中国文学系、法律系、政治学系讲授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现代政治、社会问题、社会学等课程。1924年,陶孟和又兼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五四”前后,陶孟和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人物之一,在《新青年》《新教育》等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极力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改革社会制度,提倡研究社会问题和调查社会实际情况,主张改革和发展大学教育,拥护平民教育运动。“五四”前后陶孟和有关这些思想的文章,大多收录于《孟和文存》和《社会与教育》等著作中。1914—1915年,陶孟和还参与了北平人力车夫生活与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

1926年至1934年,陶孟和主持社会调查部(所),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最初着重于劳动问题与农产品贩运研究,后逐渐扩大至经济史、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劳动问题、对外贸易、财政、金融、人口、统计等。其中许多研究都具有开创性。陶孟和本人在国内首次采用记账法开展了北平生活费调查,出版《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1934年7月,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名,1945年改名为社会研究所,陶孟和长期担任该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社会经济史、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金融、国际贸易、财政、人口、行政及统计等领域,其中有很多当时属于学术前沿的研究。抗日战争期间,陶孟和及时组织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展战时经济、沦陷区经济、抗战损失、国民所得及中国经济的新设施和新发展、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等方面的研究。1946年陶孟和并担任国民政府抗战损失赔偿调查委员会委员。

陶孟和在组织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和研究外,并与同事共同创办主编了《社会科学杂志》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7年3月第五卷起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社会科学杂志》于1930年3月创刊,至1948年共出版10卷。《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从1932年11月至1949年1月,共断续出版8卷。这是第一份以经济史为名的学术刊物,其创刊时间比美国经济史学会的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41年5月创刊)还早8年。[1]

陶孟和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第一、第二届评议会的当然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陶孟和并曾担任国民参政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参政员。

1948年冬,陶孟和坚决抵制国民党政府的迁台计划,将社会研究所全部人员及图书资料完整地留在了南京。

1949年9月,陶孟和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0月,陶孟和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分工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四个研究所,兼任社会研究所所长。1952年辞去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联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还兼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陶孟和正直无私,敢于仗义诤言。1957年9月,陶孟和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最后一次“反右”批判会上发言时疾呼:“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当受到敌视”,他还指出,“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在当时的与会者中引起了震动。[2]

1960年4月,陶孟和以衰病之躯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抵上海后第三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月17日中午逝世,享年73岁。4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公祭。

陶孟和主要著作有: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与Y.K.Leong梁宇皋合著,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15)、《中外地理大全》(与杨文洵合编,中华书局,1916年)、《社会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22年)、《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24年)、《孟和文存》(亚东图书馆,1925年)、Livelihood in Peking(Peiping: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1928)、《北平生活费之分析》(社会调查所,1930年)、《中国社会之研究》(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讲稿,1944年)等,另有报刊散篇论文甚多。译著有《欧洲和议后之经济》(英国坎斯J.M.Keynes原著,今译为凯恩斯,与沈性仁合译,新青年社,1920年)、《现代心理学》(日本速水滉原著,北京大学出版部,1922年)、《公民教育》(美国斯纳藤D. Snedden原著,商务印书馆,1923年)、《社会进化史》(德国米勒利尔原著,与沈怡、梁纶才合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


[1] 刘翠溶:《导言》,见于宗先等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11—12页。

[2] 巫宝三:《纪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经济研究事业的开拓者陶孟和先生》,载《近代中国》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