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产业用水效率研究
- 李静
- 1870字
- 2021-02-08 14:21:31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产业转变用水方式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虽然淡水总量列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地级城市中有约2/3的城市缺水,约1/4的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为此,国务院2012年1月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该文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我国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基于此为政府及时出台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使节水和生产相互协调并促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建设“美丽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推动节约用水和治理水污染并举,提高产业用水效率的需要
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一方面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用水效率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特别是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阶段之后,工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性逐步增大。以工业为例,“十二五”末期比“十一五”初期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5%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38%,用水占比也从20.7%上升到24.4%;而同期我国供水总量年均增速不足1%(《中国统计年鉴(2016)》)。我国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60%以上,但农业用水的粗放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田灌溉的有效用水系数不足0.50,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0.7—0.8。同时,我国水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1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2017年也仅提高到49.3%。38.6%的河床劣于三类水,2/3的湖泊富营养化。在工业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逐渐凸显出来,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当前我国工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和水污染双重约束,要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约束“瓶颈”,科学高效地利用水资源,逐步提高产业用水效率是解决中长期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书并非单纯地研究产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是在当前农业和工业所面临的水资源约束和严重水污染两大背景下,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用水效率状况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用水效率问题,这对于认识产业用水效率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 改变产业粗放式发展,真正转变产业增长方式的需要
与煤、电等直接能源的使用不同,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的状态。各地在GDP竞争中,争先恐后地上马各种高耗能和高耗水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虽然各地把能耗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之中,但用水量和用水效率指标都是非强制考核项目,一些地方甚至免费提供工业用水,或任由企业无节制抽取地下水。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工艺老化,企业一方面对水需求量加大,另一方面又排放大量的废水,工业的粗放经营也带来了用水的不可持续性。相比工业,农业更是处于粗放经营态势,灌溉用水系数各地均不足0.5,由于农业用水几乎是免费的,农业节水的潜力巨大。
本书不仅研究工农业的用水效率问题,也同时把用水效率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探讨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双重约束下,工业和农业发展能否突破技术和环境瓶颈,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四 制定合理的产业用水价格体系,真正体现水资源稀缺程度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用水是由政府定价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0—2012年全国地级市工业用水价格平均不足2.5元/立方米。低廉的价格一方面不能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程度,另一方面导致了企业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此外,由于价格低廉,工业用水循环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废水不经治理直接排放的现象较为严重。相较于工业用水配置,农业用水一直占到用水总量的60%,且长期低价甚至免费用水;另外,大量不合理使用化肥等生产资料,使农业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需制定合理的产业用水价格体系,发挥水资源市场的配置作用。
本书将着重讨论产业水价在工农业用水效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比现行水价的影响力,探讨制定合理的、能反映工农业用水稀缺性的水价方案,实现产业用水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