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 伍安春
- 8892字
- 2021-01-05 14:19: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科学而全面地揭示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历史方位和奋斗方向,明确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根本方法和方向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内涵,对大学生应当承担哪些责任、履行何种义务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年的本质和特征、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培养、管理和评价、组织和运动等内容。
一 本质和特征
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首先要认清青年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把握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本质属性,从年龄层次上来看,我国将青年的年龄界限设置在14—28岁。这一时期的青年,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从身心变化的层次上来看,青年最为显著的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开始形成;最为明显的心理变化,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渴望摆脱依赖性,进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结合这两个层次的内容,我们可以将青年定义为:从少年过渡到青年,年龄为14—28岁,身心发生显著变化的人。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自然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中介,由以自然性为主的人向以社会性为主的人转化,是青年之为青年的社会基础。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研究对象,其首先具有属人性,即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而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青年同样是受到自然规律制约的社会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之所以能与动物相揖别,除了具有自然性外,还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从所建立的社会中感受生活的共同性。联结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中介,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即实践。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视为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还能够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三种属性,均具有社会关系的内容。青年具有属人性,其本质同样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各个时代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因而青年本质的内容和特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青年的本质既非抽象的,也非永恒不变的。青年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动态发展系统。社会环境能够改变青年,青年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青年肩负着发展自身及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此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生理机能发育旺盛,心理逐渐趋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青年既不同于前青年时期完全被教化与纯粹依赖性阶段,也不同于后青年时期自觉认识与能动改造社会阶段。随着青年参与社会事务机会的增加,其实践性也渐趋完善。因此,青年既具有人的一般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其本质可归结为急剧变化的自然属性、日益成熟的社会属性以及渐趋完善的实践属性的总和。[3]
青年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化等方面,均呈现出与其他年龄阶段群体不同的显著特征。从生理方面来看,青年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青年的肺活量、体重、胃容量、神经系统等迅速增长。青年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青年男女在性征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性意识逐渐形成。从心理方面来看,青年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次“断乳期”。青年要求独立的意识逐渐增强,青年的自我分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日渐凸显;个性逐渐形成。青年的独立意识,对于其认识并履行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列宁指出:“青年如果没有完全的独立性,他们就不能把自己锻炼成杰出的社会主义者,也不能锻炼自己引导社会主义前进。”[4]青年普遍对未来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渴望为社会贡献力量,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彰显人生的自我价值。青年马克思在塑造自己的个性时,就曾将选择职业的崇高理想,定位为“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牺牲”。青年处于一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显著增强。青年人较之于成年人,在思维和感觉等方面都更加敏锐。毛泽东就曾指出:“青年学生和一般人比,他们对事物具有更敏锐的感觉。”[5]青年在心理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情感比较强烈、情绪紧张程度高、对外部事物的反应较为敏感。对于青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引导,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反之,有可能对社会责任感的履行起到反面作用。从社会化方面来看,青年处于人生社会化的顶峰。政治社会化促使青年的民族精神逐渐强化,社会规范社会化促使青年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等。青年人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普遍有着较高的期望值。这对于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二 地位和作用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有一定差异的。青年时期既是人的一生中体力发展的旺盛期,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期。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于1866年9月,在第一国际召开的日内瓦代表大会上就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6]青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后代,具有先进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能够认识到青年的成长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紧密相连。列宁也认识到,青年能够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共产主义运动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列宁于1906年,在《孟什维主义的危机》中,痛斥孟什维克党认为青年工人成分太多的谬论。他直言:“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的。”[7]列宁很好地阐述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该群体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其乐于革新、勇于同旧事物作斗争。最为关键的是,青年能够与具有先行性的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也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8]毛泽东在分析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时,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9]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最富有朝气、最充满希望。以一天中最美的太阳比喻青年,彰显了毛泽东对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不仅中国的前途属于青年,世界的未来同样属于青年。老一代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老一代开创的事业,终将要由青年来继承。习近平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10]青年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智力水平,决定了其能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履行社会赋予自身的社会责任。因此,青年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其不仅是无产阶级事业蒸蒸日上的希望,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先锋队。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社会变革,均离不开青年的支持与参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是由青年组成的革命士兵和赤卫队攻下冬宫创建的。青年在我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风暴,就是由青年掀动的。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取决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工人”[11]。也就是说,青年一代在社会变革中,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斯大林曾高度评价过青年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青年问题现在在中国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必须注意,谁也不能像中国青年那样深刻而敏锐地体验到帝国主义的压迫,谁也不像中国青年那样尖锐而痛楚地感觉到必须和这种压迫作斗争”[12]。毛泽东也认为,青年在我国革命运动中,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青年是革命运动的先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证明,没有青年肩负起崇高的社会责任,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更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另一方面,青年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还面临着一个更为艰巨的社会任务——建设社会主义。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支有着冲劲和干劲的生力军。列宁曾盛赞青年是“处处都表现积极主动的突击队”[13]。斯大林也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向来都站在我们战士的前列,我从来没有听过青年团落后在我们革命生活事件的后面”。毛泽东认识到,“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是客观、公允的。因此,我们可以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归结为其不仅是变革社会的先锋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三 教育和培养
青年处于一生中受教育的关键期,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有一定的长处,也有一定的不足。对青年进行教育,就是要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青年多方面才能的发展,弥补并克服青年存在的不足,进而将之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将青年教育、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将青年教育、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塑造青年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政治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对于青年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列宁曾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应当使学校的教育、教养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的道德的事业。”青年唯有在思想道德上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才会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毛泽东也认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5]青年处在一生中思想道德塑造尤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后准备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乎青年未来成长为何种类型的人。二是对青年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青年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没有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实现的。列宁指出:“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16]青年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其个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之提出的基本要求。青年不能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很难为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贡献力量。三是对青年进行体育教育。青年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样无法担负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恩格斯认为:“教育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17]拥有强健的身体,与发展智力、适应社会生活同等重要。四是对青年进行审美教育。美能使人愉悦、促人向善。青年对何谓“美”,应有正确的认知。唯有正确理解“美”,才能拥有创造“美”的能力。五是对青年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劳动教育,另一部分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培养的是青年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点;技术教育增长的是青年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马克思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8]青年要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就一刻也不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
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应恪守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将青年实际状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外部灌输教育与青年自我教育相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出的青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来看,坚持共产主义的培养方向,是确保青年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社会脱胎于旧社会,一些陈腐、污浊、堕化的思想,对当代青年仍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国际上试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搞西化图谋的敌对势力从未止息。这些不良思想均在不同程度上对青年正确价值观形成构成威胁。坚定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崇高、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广大青年,能够提升其明白是非的能力,矢志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不能脱离其自身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对青年进行教育和培养,要有的放矢。而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深入青年的实际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青年的实际状况,目的是更好地将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脱离青年实际状况,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对之进行教育和培养,会弱化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仅考虑青年的客观实际状况,不将之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也是不行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背离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既要考虑青年的客观实际状况,又要将之与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既要靠灌输教育,又不能忽视自我教育。列宁指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这里的社会主义意识,在当今指的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与技能。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灌输教育。知识能否为青年吸收、技能可否为青年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接受灌输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青年除了接受灌输教育以外,还应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于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而言,是缺一不可的,二者应该有机统一起来。
四 管理和评价
青年在整个社会中,是最富有朝气、最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在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异于其他年龄群体的显著优点。在整个社会管理中,对青年的管理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对青年进行管理,青年的生活能够与整个社会的生活相协调、共发展。青年管理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青年的社会管理,另一种是青年的自我管理。所谓青年的社会管理,指的是依靠社会诸方力量,从外部对青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管理。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对青年生活的社会指导、社会服务、社会决策、社会组织、社会协调、社会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比如说,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组织化的渠道,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可以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制度化的渠道,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可以通过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化的渠道,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等。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的各渠道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其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对青年的社会管理施加影响。与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相对应的是青年的自我管理。青年的自我管理是青年从自我生活的内部对自己实施的管理。青年的自我管理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青年的自我管理虽然彰显了其自身的主观意志,可从根本上来看,其同样要受到社会的制约。青年的自我管理,从本质上看,是社会对青年进行一种具有间接性的管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对青年的有效管理,既离不开对青年的社会管理,也离不开青年的自我管理。较之于青年的自我管理,对青年的社会管理具有消极性与被动性。反之,较之于对青年的社会管理,青年的自我管理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但不是说,对青年的社会管理因之具有消极性与被动性就不重要。对青年的社会管理,能够为青年的自我管理提供外在保障;而对青年的社会管理,也只有通过青年的自我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将对青年的社会管理与青年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对青年的管理才能够富有成效。
对青年的评价是较之于青年的管理而言的,其同样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对青年的社会管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对青年自我管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无论对青年进行社会管理,还是青年的自我管理,均具有过程性。对青年管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既要从整体上对所取得的管理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又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管理阶段所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青年社会管理是由决策、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环节组成的。对青年社会管理所取得的成果,也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价。譬如说,青年生活的社会决策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作出的。评价青年生活的社会决策水平能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将青年生活纳入社会生活的轨道离不开社会组织。通过评价学校、家庭、社会等社会组织在青年管理中所取得的成效,能更广泛地动员社会组织关心、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上,存在诸如生活指导委员会、职业介绍所等对青年生活提供帮助的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之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对青年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为促进越轨青年的健康发展,我们还有必要对协调、控制青年的教育培养中心、工读学校进行合理评价。此外,我们还要对青年社会管理在组织化、制度化、意识形态化等渠道的畅通程度进行评价。对青年的自我管理进行评价,较之于社会管理评价而言,是一件相对困难的工作。但因之是社会对青年实施间接的管理,也应该从决策、组织、服务、控制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评价。但分析与评价的重点应更关注青年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对青年的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所得出的评价结果才具有真实性与有效性。[19]
五 组织和运动
青年唯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充分组织起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进步的、革命的作用。青年组织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先进青年组成的群众组织——共青团,另一种是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青年联合会。列宁为适应俄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倡导将先进青年充分地组织起来,与反革命势力作坚决、彻底的斗争。列宁于1905年3月在《新的力量和新的任务》中指出:“必须大力扩大一切党的和靠近党的组织,以便稍微跟得上百倍增长的人民革命魄力的洪流。”他着重强调:“需要更大胆、更广泛迅速地把年轻的战士吸引到我们的组织中来。”[20]在列宁的领导与支持下,俄国于1917年7月,通过了《关于青年团》的决议,该决议确定了将建立青年团作为党的重要工作之一。苏联共产党于次年10月组织召开俄国工农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将青年团命名为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列宁将之视为团结无产阶级青年广大阶层的群众性组织,斯大林将之誉为“连接阶级和党的第三根引带”[21]。我国先进的共产主义者,接受了苏联有关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经验。全国各地纷纷在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苏为鉴,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我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统一组织的正式建立,是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我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带有政治性的青年先进分子组织,是我们党的好帮手和后备军。青年组织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青年联合会。青年联合会作为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在我国最初是由周恩来于1948年10月提议,经毛泽东和党中央批准成立的。毛泽东于次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为大会题词“团结各界青年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工作”[22]。该次大会通过了全国青联章程,明确了全国青年联合会为全国各民主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需要联合的青年团体,具体有共产主义青年团、学生联合会、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等。全国青联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章程》规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核心力量的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我国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由此,也就明确了青联的四层含义和三项任务,所谓“四层含义”,分别是青联从属于党的领导、青联是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青联是我国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青联的核心力量是共青团;所谓“三项任务”,分别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新业绩、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与统一、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青年的友好往来。青年联合会对我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有关青年运动的思想。从广义的维度来看,青年运动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发生的一切与青年有关的运动。从狭义的维度来看,青年运动专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所发生的一切与青年有关的运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青年运动,分别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1945年的“一二·一”运动。深刻总结这三次具有历史意义青年运动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形成马克思主义有关青年运动的基本观点。我国青年运动之所以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异常活跃,源于近代后我国人民曾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野蛮的压迫与无情的奴役,而青年是被压迫、受奴役的主要对象。为寻求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青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纵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的历次青年运动,我们能够认识到每次革命的青年运动无不对反动势力进行了打击、推动了人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每次革命的青年运动无不为每一阶级的人民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舆论和干部准备。通过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历次青年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条基本经验:首先,青年运动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青年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唯有牢牢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动摇,青年运动才会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青年自身的角度而言,其社会阅历尚浅,缺乏必要的革命斗争经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青年“缺乏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可以避免青年误入歧途。其次,青年运动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组织。青年运动拥有自己的核心组织,是其斗争持续走向胜利的基本保障,而这一核心组织是由先进青年组成的群众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最后,青年运动必须和工农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23]也就是说,青年唯有与工农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