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本教材是在为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国际关系理论课的课程讲义基础上撰写的,可作为国际关系专业本科国际关系理论课程的教材,或者作为本科为非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入门参考书。

我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目前国内的国际关系理论书籍大都难以完全契合本专业本科生“通识性”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的需要。一部分理论著作的确展现出作者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造诣,但内容有时过于抽象艰涩,不太适合作为本科生的理论入门教材。还有一些教材从形式上看是专题式的文集,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完成,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每个理论专题都能讲得相对深入和前沿,但在理论观点、语言表述等方面有时难免会欠缺一定的一致性,有时会引起学生不必要的困惑。当然,使用英文原版或翻译版教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视角宏大、资料丰富、论述深入,但所举的例子中国学生相对不太熟悉,这增加了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的难度。与现有教材相比,本书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用案例阐释理论背后的原理。在众多国际关系理论经典著作中,可读性相对较强,或者说比较容易让学生读懂而不产生畏难情绪的代表性著作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这并不是说其他理论著作不够专业,而是说对于国际关系的初学者而言,其他著作的理解门槛更高。这除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本身所存在的知识积累效应以外,也与不同著作的写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几乎在提出每一个观点之后,摩根索都会列举与其有关的具体案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读者建立抽象理论与经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受他的影响和启发,我在授课中会特别注意用国际关系实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来阐释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这种授课方式也直接体现在了本书的表达方式中。书中提及的例子既包括了国际关系史中的经典案例,如三十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也包括了近期发生的热点时事,比如乌克兰危机、朝核问题等。此外还包括了许多鲜活的生活案例,比如婆媳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等,还涉及了其他学科的例子,比如物理学的自由落体运动、经济学的经济适用房问题等。希望通过将这些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同学们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兼顾主流理论和多元理论认知。由于是面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学者,因此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个主流范式的主干性知识,重点讲解了各范式代表性学者的经典理论陈述,包括古典现实主义的摩根索的理论,结构现实主义的华尔兹的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欧汉的理论等。同时,本书也对各理论流派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分支进行了适当扩展,介绍了相关代表性学者的理论成果。比如新古典现实主义部分介绍了沃尔福斯、柯庆生以及施维勒等人的观点,建构主义部分除重点讲述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之外,还介绍了江忆恩、费丽莫等人的学术观点。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如本书第二章里讲到的,学习国际关系理论,除了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学习那些创造了这些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们那种不迷信、不盲从、勇于挑战前辈权威的批判精神。因为由于这种可贵的批判精神,才有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那一次次伟大的论战,才有了不断进步和拓展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才因此而变得充满活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书各章在讲述完各理论相关知识点之后,都安排了理论评价部分,从概念界定、推演逻辑、经验事实等角度对所介绍的理论进行了简要批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同学们对经典理论的盲目崇拜,提高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前两章讲述了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何为理论。一门学科究竟属于哪一个大的学科分类,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学科应该如何构建、评价和学习理论,为此,第一章首先明确了国际关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第二章讨论了理论的定义,介绍了评价和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

第三章从宏观视角介绍了自1919年国际关系学科创立至今一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这部百年学科发展史无疑也是一部不同理论范式流派之间的论战史。迄今为止,国际关系理论界一共发生过四次大的论战,每次论战都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科的进步。

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对现实主义范式的介绍。这四章以现实主义范式内部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重点讲解了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介绍了自由主义范式的三个主要理论,分别是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第十二章介绍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成果。除此之外,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补充讲述了联盟理论和国际规范理论这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中层理论。之所以把联盟理论单独作为一章加以讨论,是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国家间所能实现的高政治领域最高水平的合作,联盟政治对于我们理解国家间的合作问题至关重要。国际规范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它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在关注和研究的议题。对国际规范相关理论的剖析,可以很好地展示各理论范式是如何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一相同而重要的议题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理论范式思想的理解。

最后一章介绍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如今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已经进入初步理论创新阶段。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批判性地继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其他学科知识,已经开始提出原创性的宏观理论。本章介绍了其中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

在教学和撰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以下学者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从不敢缺失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他们是阎学通、孙学峰、漆海霞、刘丰、周建仁和齐皓等师友。

感谢杨原博士。从决定写这本书起,杨原博士就与笔者讨论教材的基本架构和教材的写作方向。写作过程中,对有争议的知识点,我们也进行了反复讨论。初稿完成后,他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校阅,这增强了我对本书知识点准确性的信心。

感谢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对课程教学改革和本教材出版的大力支持。

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和课程容量,本书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英国学派的相关内容。好在这两个领域目前已经有很好的梳理性著作,可以作为本教材的补充。本书的所有错漏由笔者负责,欢迎读者朋友帮助指出。国际关系理论分支众多、头绪繁杂,要想学好国际关系理论,强烈建议同学们在使用本教材的同时,广泛涉猎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专著。

曹玮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