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料来源、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语料来源

老舍小说篇目众多、数量极大,有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二马》等,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短篇小说《断魂枪》《马裤先生》等等。这些作品的发表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60年代,时间跨度约50年,题材丰富,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语料保障。书中的语料都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19卷)中的第一至七卷以及第十三卷中的部分篇目。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北京人,其作品都是典型的白话文著作,可以称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代表。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述语体,不同于方言性较强的戏剧作品,也不需要考虑口语交际中存在的一些语音因素,如语调、语气、轻重音等,在语料分析中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小说中既有叙述部分的书面语言,也有对话部分的口头语言,是一种具有口头语和书面语双重性质的语言形式。同时,老舍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求新求变,对小说语言、叙事方式、小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和突破,适合用来做语篇修辞的文本分析。

二 研究内容

本书以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三大纯理功能”为基础,结合语篇的性质,以聂仁发提出的语篇具有情境性、交际性和有序性为出发点,在修辞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老舍小说进行语境差分析、微观修辞功能分析和宏观修辞功能分析。本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围绕语篇的情境性分析老舍小说语境的审美特点,着眼于小说语篇的整体上的语言之美。第二章至第四章依次分析老舍小说中的词际照应、句子调配、段落衔接等微观结构的修辞功能,着眼于小说语篇的有序性。第五章分析老舍小说的结构修辞,主要分析其标题、开头及结尾的艺术,着眼于小说语篇的交际性。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语境角度考察老舍小说语篇特色。语境与语篇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语篇的创制和解读都离不开语境,而语境差是老舍小说语境的重要特点。语境差的直接表现是语境各因素间呈现出颠覆状态,却使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章主要考察语境差在语篇生成中的修辞效应,着重突出小说话语各语境因素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及由此引起的小说语言之美。

第二章从语篇的最小单位词语出发,论述老舍小说中的词际照应。从名词照应、代词照应、零形照应等方面分析老舍小说中词际照应系统的表现形式、分布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三种照应形式的修辞功能。

第三章从语篇的句子单位出发,论述老舍小说中的句式调配。从句子的选择与使用方面分析老舍小说的特点,并分析了句间的修辞衔接方式。

第四章从语篇的段落单位出发,论述老舍小说中的段落关系。主要从独句段、多句段及段落间的衔接方式入手,着重分析老舍处理段落结构的方式及修辞效果。

第五章从语篇整体出发,论述老舍小说的结构布局。主要探讨老舍小说结构中标题、开头和结尾的修辞艺术。

三 研究方法

本书属于多学科交融研究视角,以语篇语言学、修辞学为理论基点,结合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美学等相关理论,选取老舍小说的典型语料,对老舍小说语篇修辞作较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采用描写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动态和静态、宏观和微观、定量和定性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大量实证材料的考察,把描写与分析结合起来,以期得出较为可靠的语篇修辞结论。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小说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构成要素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相互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一旦构成一个系统,便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采用动态方法对构建语篇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维脉络、交际主旨、创作意图等,从而更加确切地阐释小说中语言手段的修辞功能。另外,小说语篇是一个成型的言语产品,对其表达手段进行静态分析,可以探讨出语篇结构的一般修辞规律。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分析,可以把握小说语篇整体结构和构成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语篇表层和深层的相互协调关系,准确地理解和研究语篇的修辞特点。

(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小说语篇是一个由语言单位构成的整体。本书既有对语篇生成语境、结构等的宏观分析,又有对语篇构成单位词语、句子、段落等语料的微观考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有利于对老舍语篇的细读品味,又有利于对语篇的整体把握。

(三)替换比较法

将小说语篇中词语、句子等进行替换,通过对比研究来分析话语形式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领悟其修辞作用。

(四)定量分析法

对老舍小说中的句子、段落等进行抽样统计,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其句子、段落等的衔接方式与修辞功能。


[1]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2] 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页。

[3] 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载《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5] 倪宝元主编:《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页。

[6] 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7] 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8] 吴启主:《汉语构件语篇学》,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0页。

[9] 参见廖秋忠《〈语篇语言学导论〉(简介)》,《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2期。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11] 王琼文:《篇章修辞学概说》,《福建外语》1993年第1—2期合刊。

[12] 肖敏:《篇章修辞学概述》,《中国俄语教学》1986年第3期。

[13]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9页。

[14] 参见成梅《老舍与二十世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 参见石兴泽《1999年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综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6] 参见石兴泽《1999年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综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7] 参见石兴泽《1999年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综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8] 保尔·巴迪教授的老舍研究的相关成果见老舍学网站(http://www.laosh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