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舍小说词际照应链中的语篇衔接

老舍在《戏剧语言》中曾经指出:“我要求自己用词造句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单纯地孤立地去用一字、造一句,句与句全挂上钩,如下棋之布子。这样,我就能够写得比较简练,意思贯通,前后呼应,就能说的少,而包括得多。”[1]意思是说老舍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一字一句的表达效果,而是在语篇的整体中把握词句的运用。一个完整的语篇要求由整体到局部,由标题到正文,由开头到结尾都要贯通一致,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词与词都要相互衔接照应。

小说语篇往往不止一个层次,篇下还有章,章下有节,节下有段落。各层次间总要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利用相应的衔接手段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所以,语篇内部各级层次间的衔接手段也是语篇修辞研究的重要内容。

陈满铭认为“连贯”,是就材料先后的衔接或呼应来说的,也叫衔接[2]。他还认为,无论哪一种章法,都可以由局部的调和与对比,形成衔接或呼应,而达到连贯的效果。这也就是说,陈满铭认为就材料间的联系看,衔接与连贯是相同的;就使用材料的过程看,衔接是手段,连贯是目标。当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衔接是能够把各级语篇要素连接起来,使语篇上下语意贯通的重要方式或手段。衔接是语篇中使用的手段,注重语篇的表层结构。连贯是语篇的各级单位衔接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它注重语篇的底层结构。衔接是手段,连贯是目标,并且连贯有程度上的差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说:“通顺是关于语言伦次上的事。语无伦次,固然不成其语,便有伦次,而不免紊乱、脱节、龃龉,也总不是语言的常态。所以寻常修辞,都不可不依顺序,不可不相衔接,并且不可没有照应。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就称为通顺。”[3]这里的通顺指的就是连贯。由此可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修辞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词与词之间的照应则是语篇的衔接手段之一。

照应指的是在语篇中,某个成分无法从该成分本身得到解释,而必须从该成分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的一种语言现象。照应是一种典型的语篇现象,它归根结底是一种语义关系的反映,体现的是话语与话语间相互解释的关系。更确切地说,照应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所指的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4]照应可以分为外部照应和内部照应。外部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内,必须要从语篇的外部即外部的语言情景中寻求答案。外部照应通过建立语篇与外部语言情景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语篇建构,不能建立语篇内部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故本书不将此类现象纳入考察范围。内部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某个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在语篇内部,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其中从上文中找到参照点、得到解释的称作回指(又叫前指、复指),从下文中找到参照点、得到解释的称作下指(又叫反指、后指、预指)。语篇中的照应关系虽然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表达出来的,但实际上照应语与先行语之间是通过语义联系来构成照应关系的。也就是说,照应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采取的语言形式的变换方法。

先行语是文中第一次出现或第一次被提到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小句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先行语在前文中出现,照应语在后文中出现,同先行语具有指同关系或者呼应关系的语言现象是回指。照应语在前文中出现,先行语在后文中出现,二者构成指同关系或者呼应关系的语言现象是下指。例如:

瑞宣和四大妈都感到极度的不安:天已快黑了,送殡的人们还没有回来!四大妈早已把屋中收拾好,ø只等他们回来,她好家去休息。[5]

《四世同堂》

例句中第一个小句引入人物“四大妈”后,第四个小句的主语“四大妈”、第五个小句的主语“ø”、第六个小句的主语“她”都回指“四大妈”。三个小句中的“四大妈”“ø”“她”分别成为“名词照应”“零形照应”和“代词照应”。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由词、句到段落、语篇的构造过程实际上是作者从纷繁复杂的语言手段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再通过加工、提炼,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的创作过程。”[6]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各式词语手段的选择。词语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根据语境的需要在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基础上选择不同词语是修辞活动的关键内容,也是语篇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石。照应同样建立在词语的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基础之上,言语意义相同、能够相互指称是其存在的前提。照应从形式上将不同的言语表达式连接起来,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同时还能体现一定的修辞价值。

衔接与连贯都是语篇修辞的重要研究内容,照应是衔接的一种方式,是实现连贯的有效手段,所以也属于语篇修辞的研究范围。言说者用简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将多个信息模块整合成一个信息模块,一方面可以使语言表达简单明了,避免烦琐累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表达形式多样化和丰富化,避免单调乏味。如果在一段话中重复出现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会显得啰唆冗长,还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同理,如果一个语言成分需要反复出现或者多次涉及时,言说者运用了其他表达形式来代替,就会使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语篇的结构紧凑完整,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大多数时候,如果脱离语篇环境,换用其他类型的照应语,就会导致表达不顺畅,让读者感觉不恰当,所以,选用适当的照应形式实际上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选用的照应语形式,如果同社会大体认同的原则相一致,表意准确,属于消极修辞;如果同社会大体认同的原则不一致,则是故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理解,属于积极修辞。本章在修辞学研究视角内,借鉴语篇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名词照应、代词照应、零形照应的角度,描写老舍小说中照应形式的使用情况,探索其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