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舍小说语言的研究现状

老舍(1899—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从20世纪20年代以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登上文坛开始,在长达40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总共为社会奉献了约800万字的作品,荣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创作的体裁非常广泛,除了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外还有散文、诗词、鼓词、相声、坠子等,还写了很多有关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可谓著作等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共19卷,800万字,是老舍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集成,汇总了近年来对老舍作品挖掘、搜集、整理的全部成果。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正红旗下》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还有专论文学语言的文章,如《关于文学语言问题》《语言与生活》,语言理论专著《老牛破车》和《出口成章》。

老舍作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老舍研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发展中成果最多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从1928年开始至今,对老舍的研究进行了将近90年的时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拓展,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范围涉及老舍创作的中外渊源、人物系列、美学风格、地方色彩、个性气质、文化心理、宗教意识等等。近年来,研究成果卓著,史料类著作有老舍年谱四部、老舍研究资料汇编、老舍研究教学资料等;传记类著作有王慧云、苏庆昌的《老舍评传》(1985),刘明、石兴泽的《人民艺术家老舍》(1997),关纪新的《老舍评传》(1998)等;研究类的专著有佟家桓的《老舍小说研究》(1982)、宋永毅的《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1988)、王晓琴的《老舍新论》(1999)等;辞书类有《老舍文学词典》(2000)、《简明老舍词典》(2000)等。中国老舍研究会曾举办过纪念老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若干次,建立了老舍学网站(http://www.laoshexue.com/)。

在国内的老舍研究如火如荼之时,国外的老舍研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日本、韩国、俄罗斯、斯洛伐克、法国、美国等国家,老舍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日本有一支庞大而活跃的老舍研究队伍,史料搜集和考释是其研究的长项。绪方昭的《试论老舍文学的“大众性”》、高桥由利子的《〈老张的哲学〉和老舍所想的当时中国社会情况》都是其代表成果。[14]布施直子的《老舍在日本被接纳之状况》(2015)整理了老舍作品在日本的翻译、接受和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详细介绍了日本老舍研究会的研究记录。俄罗斯的老舍研究颇有成就,在作品分析、提炼概括、理论抽象等方面颇有深度,司格林的《老舍与幽默》细致分析了老舍创作的幽默手法,并与英美作家进行比照,指出老舍的借鉴和创造,使得文章增添了比较和探源的多重色彩。[15]奥·彼·博洛京娜的《火车驶向何方?》从语体学角度分析老舍抗战前夕的小说《“火”车》的思想艺术特色。[16]韩国的朴宰雨的《老舍研究与作品译介在韩国》把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和译介情况,包括研究内容、成就、特点、重要研究者及其成果等进行了客观公正、言简意赅的评述。[17]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保尔·巴迪教授被誉为“巴黎的老舍专家”,其专著《小说家老舍》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老舍创作。他主持的“老舍国际友人会”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知名度。[18]在斯洛伐克、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老舍研究成果也颇多。

老舍的小说语言俗白凝练、幽默风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下面将根据搜集到的材料,对当前老舍小说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一 老舍小说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

王建华的专著《老舍的语言艺术》(1996)是研究老舍语言的一部力著。这部专著从口语艺术、遣词艺术、描写艺术、修辞艺术、幽默艺术等五个角度全面地描写了老舍语言的特色并进行了提炼总结。孙钧政的专著《老舍的艺术世界》(1992)用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剖析了老舍的“语言指纹”,从方言土语、词语句式等方面分析得较为细致。谢昭新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1994)用一章的内容分析了老舍小说语言的心理功能,分析了老舍的语言艺术观、语言的地方色彩、语言的心灵旋律与音乐美还有语言的文化因素。王晓琴的专著《老舍新论》(1999)中有《把白话真正的香味烧出来——老舍的语言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老舍的京味儿》两篇文章分析了老舍语言的俗、白、地方色彩。王行之的《老舍语言艺术初探》(1981)不仅深入地分析了老舍语言艺术的独特风格,还指出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理论家。章罗生的《论老舍语言的艺术特色》(1989)认为老舍语言俗白、清浅、形象、准确、细腻、鲜明、优美动人和具有诗情画意、幽默、风趣。安红岩的《以小见大——老舍小说语言艺术析》(1999)则认为老舍先生的每一部“大制作”几乎都是从“小”处入手,融小短句、小词语于不经意之中,将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放大,在幽默中施以讽刺,于嬉笑中藏匿悲情。李秀彦、邹燕的《北平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2003)从艺术特色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认为作家采用幽默喜剧艺术表现手法去启迪和激发缺失了灵性的人们,用北京的方言俗语写人物及日常生活,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刘志强的《欧化汉语在老舍作品中的体现》(2011)从老舍作品中欧化汉语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欧化汉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李攻明的《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分析》(2012)认为老舍早期作品中欧化语言的运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欧化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詹开第的《骆驼祥子语言的两大特色》(1982)、项文泉的《〈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1982)、郑月蓉的《〈正红旗下〉的风格和语言》(1983)、许卫的《试论〈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1984)、夏齐富的《犀利精辟含蓄——谈〈四世同堂〉讽刺语言特色》(1987)、《动作是无声的言语——〈四世同堂〉语言艺术侧评》(1988),还有宁义辉的《〈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1987)等论文都以单篇小说为例,分析了老舍小说语言中地道的北京味儿以及辛辣俏皮的幽默艺术。史锡尧的《〈骆驼祥子〉的词语选用》(1990)、于盛庭的《老舍作品中“语急省”的现象》(1982)、王建华的《〈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1988)、马尔华的《〈离婚〉中北京口语的运用》(2002)等论文都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周关东的专著《老舍小说比喻撷英》(1987)将老舍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全面地搜罗和整理。他的论文《谈谈老舍文学语言中的比喻》(1987)通过统计用翔实的数据证实了老舍小说浅近的风格。史锡尧的《老舍关于人物的比喻》(1989)分析了老舍关于人物的比喻充满时代气息、富有社会色彩、渗透作者情感。夏齐富的《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谈老舍运用比喻》(1998)认为老舍运用比喻的精彩在于善于着色、善于绘声、善于摹状、善于传神、善于引申、善于把运用比喻和炼字结合起来、善于变换句式。许明炎的《运筹语言的巨擘——老舍设喻艺术初探》(2006)认为老舍设喻工于形似,又精于神似,善于拟声、绘色,又长于炼字、造句。梁华《〈骆驼祥子〉的比喻营构模式探析》(2010)整理出该书中的比喻句有130多条,带有浓郁“中国味儿”和“京味儿”。

冯广艺的《联合结构的变异运用——以老舍作品语言为例》(1997)分析了联合结构的变异情况。钟秋香的《奇巧见深蕴 反常出幽默——老舍〈离婚〉的语言变异艺术》(2006)分析了《离婚》中对所指和能指对应关系的消解、对语符线性组合规律的解构、叙述言语中的哲理变异等三个方面的变异情况。刘学明、陈义东的《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巧》(2007)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邓小宁的《论〈老张的哲学〉之语言变异艺术》(2009)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五个方面讨论了超常规的变异语言。

陶长坤的《试论老舍长篇小说的幽默特色》(1982)和《老舍幽默探源》(1985)、黄循洛的《试论老舍的幽默》(1983)、张中良的《浅谈老舍〈离婚〉的喜剧特色》(1984)、沈振煜的《老舍幽默艺术探》(1986)、伍瑞祥的《老舍幽默风格的发展轨迹——兼与刘诚言同志商榷》(1987)、章罗生的《特定时代的讽刺与特殊心态的幽默》(1990)等论文,或探幽发微、或爬梳整理、或追根溯源、或比较整合,对老舍的幽默艺术进行了多角度考察。刘诚言的专著《老舍幽默论》(1989)对老舍作品的幽默形式、幽默技巧、人物性格、情节及语言都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宋青林的《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2003)认为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喜感因素与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李姃宣(法)、吴永平译《论老舍的幽默》(2012)指出老舍的幽默与作家的自身因素及各种文学传统密切相关。杨玉花的《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及其成因》(2012)主要从笑中含泪、婉而多讽、寓情于谐三个方面探讨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二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

老舍写过很多关于文学语言理论方面的专著,同时他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语言提炼和加工。关于他的语言观念的研究,成果颇多。王建华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修辞理论的实践》(1984)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修辞理论的实践:有魔力的活生生的话语;高度凝练的语言功力;形象、精彩的比喻。孙钧政的《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释》(1988)剖析了老舍的文学语言理论的内涵,包括:语言的根基在于生活、白话文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言文要一致、音义要双美、话语要幽默精炼等。王惠云的《曲高和众——老舍语言观评析》(1994)认为老舍的语言观包括:文学语言大众化、文学语言个性化、文学语言的俗与白、追求语言的京味、利用北京方言提高艺术表现力、幽默。该文还特别指出“俗白、京味、幽默”构成了老舍语言观的本体内涵。胡佑章《老舍通俗修辞主张论略》(2005)分析了老舍“从俗话中掏出来珍珠”的修辞主张。刘东方的两篇文章《现代语言学意义上老舍的白话语言观》(2007)、《论老舍的民族化语言观》(2007)指出老舍以强烈的民族意识、俗白的语言风格和民族语言的多元审美追求为核心的语言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王永兵的《老舍对桐城派的继承与创新》(2013)认为老舍的文学创作与桐城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在文学语言方面,老舍谙熟于桐城派的“质朴自然”“格律声色”形式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清浅简练”“音乐美”等主张。

三 语篇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凝练,又是典型的北京话,常常被语篇研究者作为典型语料来研究汉语的句式特征、话题结构、主述结构等问题。

郑庆君的《汉语话语研究新探》(2003)是一部以《骆驼祥子》为语料的专书话语研究著作,对小说中的关系系统、照应系统、描写系统和比较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陈晓的《汉语日语话题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以中日版〈骆驼祥子〉里的话题现象为例》(2014)依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体系对中日版《骆驼祥子》中话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金贤姬《汉韩话题省略和语篇衔接性的对比分析》(2014)将韩译本《骆驼祥子》与中文本进行对照,比较汉韩语料在主语省略方面的差异。这些论著的侧重点在于以老舍小说语料管窥现代汉语的语篇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老舍作品的研究价值。

从以上对老舍小说语言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的研究焦点普遍集中于老舍小说俗白简练、幽默风趣的特色以及口语化、京味儿的特点。语篇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成果则重在对话题结构、主述结构等的研究,其目的是由老舍小说的特点去探究现代汉语的特点。

由此可见,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老舍小说的语言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综观当前的研究现状,从修辞学视角来研究老舍小说的成果较少,而从语篇修辞视角来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对于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修辞性语境差、照应、衔接与连贯、标题艺术、开头艺术、结尾艺术等方面尚缺少相关成果,所以,从语篇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老舍小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