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要处理好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现代民族主义起初以“同文同种”为宗旨,要求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要一致,“异族”要么同化,要么“消失”,要么走人。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殖民地独立运动,又经过苏联东欧剧变,历史和事实一再证明,多民族共生于一国,一个民族分属于多个国家,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纯粹的“一族一国”反倒罕见。语言、文化、宗教和国家的边界互不一致,这是人类学者早已熟知的常态。

中国古代,帝王垂直统治,以中心定边缘,以文分野,以礼定制;中国现代,横向发展,以边缘定中央,主权在握,领土完整。如果过去用语言文化为人群分类,教化外族,怀柔远人,那么现在则是多族共生,语言文化多元,国家制度一体。所以,看待中国历史,古代眼光和现代眼光不同,有的方面还会大相径庭。例如,元代是外族所建,用古代眼光看是“历史断裂”,而用现代眼光看是“兄弟阋于墙”,是“国史”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两种不同眼光混同起来,就会出现难以厘清的纠葛,再加上感情投入,围绕“外族入侵”还是“兄弟阋于墙”的争论,便会陷入剑拔弩张的境地,即便不爆粗口,拳脚相加,也会无果而终。所以,区分古代眼光还是现代眼光就很重要。

当代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事实,也是对多族共生的最好解释。各民族之间是生态关系,即包容差异、承认差异、重叠共识的互补共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个吃掉一个,不是一个同化一个,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用,互相融入的关系。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物质支持要配合精神尊重;另一方面,单向“支边”是不存在的,“地方支援中央”是不争的事实,少数民族地区以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援了内地,支援了国家。

民族不仅涉及形物,如民居、服饰、图案、音乐、舞蹈,还涉及心神,如尊严、正义、价值、信仰、“天理”。人不分中外,群不分古今,都讲面子,都讲感情,都讲礼仪。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角度看,从互补共生的立场出发,各民族要珍惜感情,守望尊严,和睦相处。需要强调,感情珍惜是彼此的,尊严守望是互相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彼此”和“互相”,通过互信、互动和交流,才能在政治上达到高度认同。只有在语言文化上平等交流,在感情上彼此爱护,在尊严上互相守望,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共同繁荣发展就能够进一步落到实处,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中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精彩纷呈,民间智慧博大精深,是多元一体格局的活态根基,也是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气脉所在。祝愿未来中国千灯互照,光光交彻,民族共生,百姓和睦。

纳日碧力戈

谨识于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