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 洪千里
- 2483字
- 2021-02-08 14:23:51
兰溪长乐村 八行美德耀乡里
兰溪市长乐村位于兰溪、龙游、建德三县交界处,全村四周丘陵起伏,一条连接建德至兰溪的古驿道在村前蜿蜒而过。长乐村享有“长乐福地”的美名,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攻打浙江,大将常遇春率军路过兰溪、建德、龙游交界处的上坑庄,恰遇秋雨连绵,于是屯兵月余。只见村民纯朴厚道,勤于耕作,六畜兴旺,粮米丰盈,百姓喜乐融融。常将军由衷地感叹道:“此真常乐之村也!”于是,村民就将上坑庄改称为“常乐”。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常乐”演变成了“长乐”,村名由此而来。
长乐村最初为叶氏聚居地,村中叶氏村民是宋绍圣二年(1095)进士叶梦得的后裔。叶梦得原籍江苏吴县,传至叶元涛时迁至兰溪叶店垅,叶元涛就是叶氏迁居兰溪的始祖。到了南宋嘉定元年(1208),叶伯林又迁居至兰溪上坑庄(即今长乐村)。叶氏后人从此在这里生根繁衍,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今长乐全村共有2700余人,不过其中金姓占绝大多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叶氏与金氏两族的通婚说起。
据《瀫西长乐金氏宗谱》记载,金氏先祖被封于项地,因此以项为氏,后来项伯归汉,赐姓刘。至五代时,因避吴越国王钱镠之讳,改为金姓。传至宋代,金天原官至大中丞,迁居衢州桐山峡口。再传至陈公,徙居兰溪望云乡鸡鸣山下,这是金氏迁居兰溪的始祖。四代之后,金氏的一支由金展率领迁到兰溪西北部的桐山,称为桐山后金(今黄店镇桐山后金)。金氏在这里安居乐业,孝义治家,世代相承,家风朴茂。南宋绍兴初年(1131),赐六世祖金明卒为迪功郎,荣耀乡里。八世祖金景文“事亲笃孝,守墓致祥”,与同乡陈天隐、董少舒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闻名,有“一乡三八行者”之誉。郡守为表彰他们的义行,将本地改名为纯孝乡,里为循义里。十世祖金梦仙“明经博学”,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诏举为东宫太子讲师。十一世祖金履祥(1232—1303)是金梦仙的第三个儿子,因家住仁山之下,学者称之为仁山先生,受业于理学家王柏,是宋元时期著名的大儒、理学名家,与何基、王柏、许谦合称为“金华四先生”,后从祀于孔庙。金履祥有两个儿子,长子金颖,次子金预。金颖一支留桐山后,金预一支迁居檀村金家园,四传至金舍、金恭。由于金恭过继给叶氏落户长乐,便成了金氏迁居长乐的始祖。
据《叶氏家谱》记载,叶伯林定居上坑庄不久,便在上坑庄建造了余庆堂。叶氏在此生息繁衍,成为瀫西望族。但是到了宋元之际,上坑庄叶氏却人丁不兴,后继乏人。这时在距上坑庄不远的檀村(今属建德市大慈岩镇)金二仁娶上坑庄叶氏为妻,没有生子,又继娶何氏,生有二子,长子金舍,次子金恭。金二仁便把金恭过继给了上坑庄叶氏,并将金恭的排行改为叶氏辈曾一公,数代之后,人丁兴盛。然而檀村金氏至第十五世祖以后,却逐渐衰微,香火不继,以至无传。出继长乐叶氏的金氏后人,一直怀念着金姓祖先,檀村金氏失传之后,长乐金氏更是念念不忘复姓。到了明正德六年(1511),金华郡守赵鹤寻访名人之后裔以定春秋之祭,当寻访到仁山后裔时,得到兰溪章枫山先生的指点,说庠生叶瀚、叶渊和太学生叶英均为仁山之后。赵鹤让人取出《金氏宗谱》,“指示宗图流派,查考仁山世次,是为十一世祖,查至沤公后遂失其传,其重轻又将如何耶,某等咸无对”。赵鹤便命恢复金姓,并提出在桐山后金村天福山下建仁山书院(又称仁山公祠),以纪念金仁山先生,拥有三进两明堂建筑的书院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从此金叶两姓共居长乐。从明天顺至清初,金氏瓜瓞连绵,仕宦不绝,而叶氏更趋衰落,长乐逐渐形成了以金氏为主的血缘村落。
长乐金氏信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识草从医者颇多。金氏更以先祖的“八行”传世,村里流传着诸多德行善事,其中就有一则因孝敬母亲而感动逆子回头重新做人的故事。
本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金洙,字有义,号丽泉,是金陈公第二十三世孙,明弘治甲子年(1504)出生,嘉靖癸亥年(1563)去世。他家世代崇尚儒学,他的伯父金尚义、父亲金鸣远,都潜德弗跃,兄弟二人嗜好诗文,对金洙的影响极大。金洙为人性格和顺,对朋友讲信守义。金洙14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对母亲梅氏十分孝顺,早晚奉养母亲,竭力顺从母亲的意愿,从来没有一丝偷懒。每当母亲生病时,他就亲自熬汤煎药,尝药试温,衣不解带小心翼翼地服侍在母亲身边。在金洙的精心照料下,母亲每次生病都能慢慢地痊愈。
明嘉靖己酉年(1549)三月十五日,母亲梅氏因年老体衰而终,享年81岁。金洙按传统礼节祭祀母亲,早晚哀号,痛念不止,并在母亲墓前筑起茅草小屋而居,每天早晚用瓢钵瓦罐盛着稠粥、粗菜淡饭,跪在墓前供奉祭奠,像母亲活着一样地孝敬母亲。三年之内他从不开玩笑,也不嬉戏游乐,面容凄惨悲戚,晚上用土块当枕头睡觉,以表示对母亲去世的哀悼。有事情需要回家,也只是在中堂与妻子祝氏相见,叮咛妻子好好看家,从不入房中与妻子过夫妻生活。事情办完,就返回到母亲坟前的小茅屋中,严守礼法。
邻村的里叶,有一个做贩卖生意的年轻人叫贾幸仁,平时经常谩骂殴打母亲叶氏。两年后的一天傍晚,贾幸仁从外地做生意回来,经过金洙母亲的坟墓,见坟前筑有一座小茅屋,并听见悲悲凄凄的哭泣声,于是向前打听原因。金洙将自己因思慕母亲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心情告诉了贾幸仁,贾幸仁听了非常感动,明白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十分后悔平时对母亲的不孝行为,并下定决心从此悔过自新,好好孝顺赡养母亲。从此以后,贾幸仁十分孝顺母亲,他的母亲由此过上了安享人伦之乐的生活。贾幸仁母亲知道自己儿子变善是因为被金洙的孝顺行为所感化的,于是亲自前往小茅屋拜谢。从此,四邻八乡纷纷传颂金洙的孝道故事,家族亲朋也十分尊重他,并上报给县衙。万历年间程子鏊任兰溪县令,获知这事后,非常钦佩金洙的美德,亲自调查核实,赠给金洙一块“孝思”的牌匾,至今还悬挂在嘉会堂(象贤厅)中。
常言道:“人生百行,唯孝为先!”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像长乐村的金洙,既能自己做到对母亲尽其孝道,又能感化别人,这种诚心行孝的子孙,真不愧是人间真正的正人君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理应世代相传,发扬光大。金洙不愧为“八行”之一金景文的后代,他的孝行故事将会一直被传颂。
(文:吴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