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历史学一直享有特殊地位,因为它具有坚守正义,秉笔直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谓“史”,一些情况下是亲身经历或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更多情况下是史家记载下来的文字“历史”,也就是有记载有分析、人们阅读后希冀有所得的史学作品。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学的尊敬,在一定意义上出于对历史记载者的信任,信任他的良知及功力。今天,对历史学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有本国历史,还有他国历史,世界历史。不但国家的治理依然需要从历史学中获取经验,而且几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社会组织,甚至每一个希望有所成就的人,客观上都有着对历史学的需求,也就是说,历史学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要是政府,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人们从历史获得启迪和灵感,也获得心理归宿。显然,时下历史学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功能,并且对史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标准。

有鉴于此,史学研究者和史学教师必须对历史心怀虔敬,必须有道德坚守,既要表达历史学的时代性,愈要守护历史学的历史性,即作为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自身固有的专业规则,强调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决不人云亦云。然而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过去,我国史学界曾经长期受到“以论带史” (或“以论代史”)研究模式的影响,以原则为先导,先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漫无边际地选择“史例”,甚至不惜“剪裁”史料,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到后来也弄不清哪一种描述是事实真相了,史学失去了自身的面貌,失去了尊严。一些西方学者,例如某些后现代史学学者,为了追求自己预定的观念或“模式”,同样出现损害或虚无历史事实的问题。列奥·施特劳斯被认为是20世纪颇有深度的思想家,曾经对西方近代以来“政治的哲学化”和“哲学的政治化”两种倾向提出批评。其实,同样存在史学政治化的现象。在那样的情况下,历史研究不是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本身出发,而是让史料成为人为“模式”或“哲学图式”的填充物和证明物,于是,历史被概念化、简单化,乃至标签化,史学本身的地位被极大地矮化了。这是极其有害的。

依凭证据说话是历史学的根本属性,失去真实,史学也就失去生命。对于史学工作者而言,追求真理与追求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真实性具有同等价值。史实失真,何以问道?失真的史实,势必导致扭曲的认知,假设限于书斋论道,不过自生自灭罢了;要是作为规范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国民,客观上已是欺骗;倘若不期然而然地形成对国计民生的误导时,便是一场灾难!历史学离我们很近。所以,对历史应当心存敬畏,史学工作者应谨遵职业操守,维护史学尊严,承担起这份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欧洲文明探索》是欧洲文明研究院部分同仁的论文集结。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2014年批准为实体研究机构,是独立的二级学院。除科研工作外,还承担本校世界史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职责,参加“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教学以及世界史本科教学,以及主办专业学术期刊《经济社会史评论》。2012年我们承担了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欧洲文明进程研究”,以欧洲文明研究院为平台,联合国内外12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组成课题组,现已结项,最终成果《欧洲文明进程》(十七卷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的部分文章是这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书出版过程中,欧洲文明研究院徐滨教授以及陈太宝博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湉女士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侯建新

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