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主题

本书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其一,对中国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内涵进行解析,精炼概括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外在表征;其二,阐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性的教育价值;其三,针对中国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表象,提出文化性重构的具体理路。

(二)研究思路

武术教育的文化性研究,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课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内涵及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其次,以文化学、历史学和教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时空的武术教育思想与制度等进行比较,进而发掘其演变规律。最后,在对当前我国武术教育文化性缺失予以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原则和路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外在表征、教育价值、缺失原因以及重构思路进行系统分析。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资料的收集:以“武术教育”“武术教育文化性”“文化传承”“教育与文化”为关键词,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EBSCO 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网络数据库资源进行检索,收集与“教育文化性”“武术教育文化性”“武术教育”及“教育与文化”等主题有关的学术期刊共计189篇,优秀博士论文87部;通过查阅图书馆、馆藏书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资料,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通过对搜索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读和梳理,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由课题组织者拟定调查表,按照课题研究顺序,以邮件的方式分别向课题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高度准确率的判断结果。

对武术理论研究者和民间武术家的访谈是丰富本书的一个主要方法。对于武术这种流派广泛、内涵深邃的文化形式,民间武术家往往会保留最原始、最本真、最生态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教育主体的访谈,将有利于深度发掘传统武术文化的本质,进而使本书更加丰富、更加真实。

首先,根据本书的实际需要,选择15位社会学、体育学以及文化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论题进行了两轮专家访谈后,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观点方案与理论假设进行两轮的推断选择,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删除不能较好反映预测结果的观点方案与理论假设,确保预测观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最终保留专家认可的观点及方案。其次,根据专家方案进行问题阐释与论证。

3.田野调查法

根据“理论—概念—操作”的研究顺序,在征询武术教育领域相关专家以后设计出与本书研究相关的访谈提纲。之后,对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专家深度访谈,并对本书所涉及的理论假设进行一一验证,进而明确研究思路,推导出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对武术理论研究者和民间武术家的田野调查也是丰富本书的一个主要方法。对于武术这种流派广泛、内涵深邃的文化形式,民间武术家往往会保留最原始、最本真、最生态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教育主体的访谈,将有利于深度发掘传统武术文化的本质,进而使本书更加丰富、更加真实。

4.逻辑推理法

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和哲学基础部分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这部分研究也是本书的重点,为此笔者在查阅大量权威、经典参考文献的前提下,运用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收集的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剖析,以探索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深层次内涵,以及从理论层面深度把握武术教育发展过程与规律,为本书的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5.比较研究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基本的观点——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较是确立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辨别,就不能区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发展与变化等。没有比较,对任何问题进行事实和价值判断也许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比较方法乃是认识事物的最一般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一切科学都无一例外要运用比较方法。俗语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研究过程中,将对不同时期的武术教育思想、制度等内容进行比较,以期通过比较发现武术教育的演变规律,从而对当今及未来的武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对于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比较也是本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武术文化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与文化记忆的表达方式。此外,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横向比较,也是本书所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