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20世纪非殖民化政策研究:以东南亚为个案
- 孙建党
- 1345字
- 2020-11-30 10:29:05
第二章 塑造一种模式:美国在菲律宾的非殖民化实践
1946年7月4日清晨,在马尼拉的卢塔纳广场,在27 个国家的外交使节等高官显贵的目睹下,菲律宾共和国宣布成立。上午9 点钟,美国驻菲律宾最后一位高级专员,也是美国第一任驻菲律宾大使保罗·麦克努特(Paul McNutt)宣读了菲律宾独立宣言书。之后,在星条旗的歌声中,麦克努特缓缓降下了美国国旗,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罗哈斯(Manuel A.Roxas)在菲律宾国歌声中升起了菲律宾国旗。当旗子升起,在晨风中傲然飘扬的那一时刻,一艘军舰鸣响了21声庄严的礼炮,教堂的钟声骤然敲响,30万菲律宾民众欢呼雀跃,一支由1000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着菲律宾独立赞歌,马尼拉的民众开始进行游行,庆贺新的共和国的诞生。从此,菲律宾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特地从日本赶来参加独立仪式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在仪式结束后对战时曾担任其助手的卡洛斯·罗慕洛(Carlos P.Romulo)慨叹道:“卡洛斯,美国今天在这里埋葬了帝国主义。”[164] 菲律宾的独立对菲律宾和美国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对菲律宾人来说,其民族自豪感是由衷的,从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时期就开始渴求,后来在美国统治下亦不断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终于实现了。而对美国人来说,在二战刚刚结束后的整个东南亚地区,欧洲殖民列强正试图重建其殖民统治,只有在菲律宾,美国在征服该群岛半个世纪之后,终于遵守最初的诺言把主权和平移交给了菲律宾政府,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由宗主国自愿放弃了对殖民地的主权。
19世纪后期,在国内外各种扩张因素的驱动下,美国突破了传统孤立主义的束缚和西半球的范围局限,发动并取得了美西战争的胜利。1899年2月6日,美国参议院正式批准巴黎条约,决定占领菲律宾。这个一向以反殖民主义先驱自居的国家步入了世界强权之列,拥有了自己正式的殖民地。但是,美国人很快就认识到了其“帝国梦”实现的复杂性和所要付出的政治和道义代价,转而认为占领菲律宾是美国外交的一种历史性的“偏差”。美国自身的殖民地经历使其社会意识深层一直存在对殖民主义的反感;国内不断激荡着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呼声和对殖民政策的舆论抨击;美国人的那种“白人的负担”式的种族优越感和“天定命运”的观念,使美国在缔造其霸权的过程中,除了开拓边疆和扩张经济利益的动机之外,还夹带着向殖民地移植美国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传播基督教文明的冲动;再加上由于美国政府内部以及国会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所导致的政策分歧等,这些都表明美国不可能像欧洲殖民主义者那样采取传统的殖民统治方式。美国在占领菲律宾八年之后,参议院通过了一个决议,声明美国并非永久性地兼并菲律宾群岛,美国最终将以一种最有利于促进美国和菲律宾人民利益的方式处理该群岛的前途问题。[165] 在塑造其“理想主义”新帝国的冲动下,美国在对菲律宾殖民化的同时,就开始向其灌输美国式的民主原则,并试图把这些原则付诸实践。从威廉·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时代到弗朗西斯·哈里森(Francis Harrison)任总督时期,菲律宾经历了从殖民化到菲律宾化的过渡,1916年,威尔逊政府颁布了“菲律宾独立法案”,拉开了菲律宾非殖民化的序幕。1934年,罗斯福总统签署“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正式为菲律宾的独立确定了日期,非殖民化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无论其初衷和最后的动机如何,美国最终在1946年从形式上完成了在菲律宾非殖民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