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统文化

“传统”一词是从拉丁语动词“tradere”一词派生出来的,从文化社会学角度阐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代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绪论中指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9]且认为文化之“自有”与“外来”不可分。但为详谈“中国之文化”,以区别于他国文化,又说“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所受变于西洋者太大,几尽失其故步,故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如是而已”。[10]其实梁先生这一界定不仅从地域上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分开,而且在时间上也做了一个界定,“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梁先生撰写《中国文化要义》为20世纪40年代(具体为1941—1949年),“此间的百年前”就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抵就是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间。所以从时间上我们也可以说梁先生所指的文化是未受西方太多影响、自生于中国,发展成熟于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赵洪恩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有类似的表达,他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1]。本文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时间界定遵从梁漱溟等先生的说法,以鸦片战争爆发为下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重心,在今天仍意义重大。这与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从地域特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属于大陆型文化,不同于海洋文化,属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以农业文化为主导的农业文化与畜牧文化场次并存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使中国人形成了勤劳朴实的美德,但也产生中国人往往乐土重迁、缺乏竞争意识、目光短浅等负面影响;从社会形态、阶级属性上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在类型上的这种归属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为: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的思维模式。[12]

当然如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狭隘、落后的成分,也存在着大量糟粕,比如重农抑商、比如对女性地位的压制、比如愚孝、比如“忠君”的无条件遵从,等等,这些显然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如若继承,则为倒行逆施之举,非但不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反倒可能引起社会的倒退或停滞。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本文所谈论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优秀成分。至于如何界定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和糟粕成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但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著名学者朱大可认为:“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广泛的价值谱系,它包括博爱、自由、独立、和谐、和平、公正、平等、民主、正义、尊严、诚信、教养等等。”[13]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就要予以抛弃。本文强调的是21世纪电视依靠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这当中应该自觉厘清和抵制传统文化中负面、消极、落后的内容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