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
- 赵娅军
- 937字
- 2020-11-30 10:47:13
第二章 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环境分析
参与建构当代中国电视身份的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是在一定的外围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从历时性层面来看,传统文化是在“现在”而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其他时间参与电视文化身份建构,这一时间的特殊性必然带来传播内容和方式呈现与之匹配的特殊性。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既包含着个体修身养德的内容,也包含着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的内容,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那么在“现在”电视传播中,就需要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遴选过程,使其符合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要求,扬长避短方能古为今用。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当下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与改革开放之前对此进行传播的立场和态度会有明显的差别。所以说,这一时间节点的特殊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共时性层面来看,传统文化参与建构电视文化身份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共同发展的当下发生的,因此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不可能不受全球化带来的异质文化的些许影响,亦或者为了“回应”外来文化对我们自身电视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避免我们的电视成为西方文化的“东方试验场”,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比如面对西方世界针对中国经济崛起而忧心忡忡的“中国威胁”论时,我们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国的“和而不同”与“和谐共处”的观念,宣传中国历来不独立强调“武功”。所以,只有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展示和显现我们文化的真实面貌,我们才能被认识并减少“误读”的出现。我们知道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很多外国人了解一个国家的主要渠道。从窗口看进来时看到什么风景,他们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如果这一印象反复强化,他们便会得出“就是这样”的结论。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外传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电视的文化身份塑造关系着“中国形象”的塑造,而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塑造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接触时,必须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底色”,中国媒体也必须有自己的身份意识。所以从共时性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也必然要考虑“现在时态”中身份建构的环境。
本章就来分析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环境,即当前的电视媒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