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湟方言文化与民俗学特质研究
- 张筠
- 1030字
- 2020-11-30 11:11:26
第一节 生态语境
河湟,“河”指黄河,“湟”指湟水,“湟水”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宋时称其为宗曲、宗河、宗哥川等;明清时期又称博罗充克克河、西宁水、湟河等;清代至今,湟源西石峡西口至西宁河段被称为西川河。湟水发源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河水自西北流向东南,途经三角城、湟源县、湟中县,经西宁市区,沿途接纳药水河、西川河、西宁南北川河,东穿平安、乐都、民和三县,在享堂接纳大通河,于下川口村出省境,在甘肃兰州的红固区汇入黄河,全长373.9公里。“河湟地区”在历史上原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主要是“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据说在唐朝,河西、陇右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当时有“天下称富庶者无陇右”之称,它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西倚戈尕山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南面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交接,北倚达坂山、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接壤。
因河湟地处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土层厚而肥沃,地势平坦开阔,属川水农耕区,故称其为“河湟谷地”。河湟地区的地域范围:东起日月山以东,西倚青藏高原,属于中原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地处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与甘肃定西、甘南,青海海南、海北等地区相临[2]。河湟地区的地貌形态:河湟谷地属于平行岭谷地貌,包括大通丘陵盆地、哈拉古山地带、湟水谷地、拉脊山、黄河谷地等。河湟地区的地形分区:它属于统一的地理单元,是黄河、湟水流经地。湟水谷地的地质构造:属于祁连山结晶岩轴,除个别山峰外,很少有现代冰川和积雪,以外营力侵蚀为主。
本书涉及的“河湟地区”,主要是除甘肃河州(临夏)之外的、青海境内的河湟地区,属于青海东部中低山地和河谷地区。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城镇分布集中、经济相对发达。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青海东部逐渐纳入中央王朝郡县体系,许多汉族民众迁居河湟地区进行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圈。这里气候适宜,雨水充盈,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不仅适宜牧业发展,还适宜农业耕种。同时,河湟地区地处中原,在前往西藏和中亚的通道上,交通发达,故而此处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汇点,涵纳了中原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另外,河湟地区寺院和庙宇众多,宗教特色甚浓,相比起西北其他地区,这里的人文特色丰富、历史积淀厚重。现在的河湟地区早已成为青藏高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事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