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建构作用

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国际话语权的制定、国际议程的设置等除了需要国家硬实力之外,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可以说想成功地走向国际舞台,必须要有文化软实力的助力。因为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增强文化话语权,展示我国积极的文化外交形象,塑造我国国民的文明形象和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风采,中华文化能在世界之林绽放光芒。

一 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特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们的治国理政、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有益启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矛盾,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在新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继续弘扬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52]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153] 其中,文化的生命力既指民族文化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传承至今,又指它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文化自信不是自恋,不是自傲,也不是自负,而是在十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判断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状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相应地也没有发展的动力与后劲。文化自信对内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加强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外关乎中国的文化安全和话语权,可以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具内在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54]“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55]

(一)中华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文化突出的资源优势

第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在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延续中华文明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以及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第二,中国红色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文化范畴,它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崇高的文化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精神、破旧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价值取向等,是新形势下主流文化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第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红色文化的优质基因,并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实现了创新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方法。第四,中华文化对世界持续性的贡献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支持上,还体现在中国特色文化和价值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上。一个民族要赢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尊重,不是看它向世界索取了多少,而是看它对世界贡献了多少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中华文化创造力的增强,既提升了国内成员的生活水平,又促进了其他民族人民的幸福。以上四个方面,既属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56]

(二)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设的过程

一方面,先进的文化必须通过高水平的文化建设来实现。因为文化不是平空产生的,而是依靠文化主体艰苦奋斗的建设取得的。可以说,文化主体在文化建设上付出的努力程度,势必会影响到产出文化的质量和品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主体也体验到了高水平、高质量文化成果产出后的成就感,从而收获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需要持续的文化建设来保持。文化自信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只有让这种自信的状态保持下去,才能发挥文化的巨大作用。中华文化建设在近代历史当中遭遇过挫折,那个时期人们不再以中华文化为傲,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文化自信重建则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付出的代价过大,这是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持续性的文化建设才能保证人们对民族文化持久的热情。[157]

文化自信形成于文化建设的过程,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建设。一方面,文化自信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准备。[158] 文化自信展现了文化主体对自己创造的先进文化的热情,意味着文化主体已经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涵盖内容、当代价值、未来趋势等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文化主体感到其从事的文化建设事业是有意义的,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力争上游,这便为新一轮的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为文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159]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没有持久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建设状态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程,而自信就是一种持久的精神动力。总之,文化建设产生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反作用于文化建设。在这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中,实现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自信的提升。[160]

二 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对国家合理权益的获得、国际活动的参与以及国际形势的走向都有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没有完全建立,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掌握了话语权,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就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证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而失去了国际话语权或话语权不强,就会削弱自己的文化软实力,降低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损害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国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导权,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话语权建立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基础之上。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在话语权的建构中,其作用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话语权既关系到世界各国利益的分量和分配,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对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作用不同。在物质硬实力主导国际关系格局的时代,强权即真理,强权就是话语权。在和平与发展仍然作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背景下,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建设对话语权的构建作用则越来越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硬实力的影响。如果一味强调硬实力的作用,就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和抵触。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违背国际关系中公平化、民主化的发展潮流,其给世界带来的伤害人人皆知。所以,国家要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来增强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可以说,谁掌握了先进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加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力,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特别是文化话语权。如同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一样,文化话语权则是国际话语权中的核心。所谓文化话语权就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里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出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自主地提出、表达、传播、交流文化话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的权利,它包括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和文化发展的自主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161]。文化软实力越强,文化话语权也就越强。因为首先,话语的本质是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当中创造出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文化,也创造出了用于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交流的语言。其中,文化精神决定了语言的特征,文化的性质决定了话语的价值意义和表达方式。文化要表现出去,就得通过话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话语就是它展示自己文化价值观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工具。其次,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话语主体的素养。话语是通过话语主体(既指国家,也指个人)来表达的,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人。人在文化氛围当中,会不自觉地受到文化当中蕴含的价值观、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制约着人的行为举止。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话语主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甚至决定了本民族人的处世行为和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性格。话语主体在良好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话语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让更多的人认同自己的话语和文化。最后,话语权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文化的先进性。话语权是在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较量中产生的,它通过各种引导力量使他人的价值偏好趋向于它背后的文化。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不同国家的话语是一样的,就不会有冲突,就无所谓话语权了。事实上,不同话语主体的话语权作用效果不一样,有的作用范围广、影响力强、持续时间长,有的就相反。这和话语主体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息息相关。文化是话语权的战略依托,文化有深度、有品质,话语权才有力度、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上站得住脚。

中国要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增强话语权的影响力,就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一方面,促使中国话语体系与不同领域的世界话语体系接轨,注意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实现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的统一;另一方面,开发本土话语体系,推广带有中国独特魅力的话语体系,努力使之转变成世界话语体系。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汉语在世界的用途与影响,不能在国际事务上都是“英语说了算”,如多设置相关的汉语活动和会议,在国际事务中不再总是用西方的思维和标准去评判事物,而是要多表明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及时反驳歪曲中国事实的报道。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尽快摆脱盲目照搬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词语、概念、逻辑来分析中国现状的状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敏锐把握时代特征,推动话语创新,切实承担起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乃至世界的责任。[162]

因为我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所以提升话语权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国家和世界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这与某些西方国家通过提升话语权服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截然不同。最初,西方国家赢得世界并不是因为其思想、价值观、文化多有吸引力,而是经常把坚船利炮停放在别国的家门口耀武扬威,把飞机坦克开进别国领土肆意践踏,通过制造恐惧心理强迫别国认同它们建立起来的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关系秩序。除此之外,为了巩固它们取得的“成果”,掩饰、粉饰霸权强权行为的本质,西方国家还要提出一套蕴含自身价值理念的话语体系来为自己开脱,并逐步强化这种话语体系在全世界的存在使之成为“真理”。中国提高话语权的目的与一些推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的话语权与我们和平发展的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活动相适应,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谐世界”等,强调的是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世界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能量,而不是制造麻烦,不是通过损害他国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软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钱)来促进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及为实现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163]

三 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展示我国积极的文化外交形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64] 积极的文化外交形象,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发挥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展示正面的、值得国际社会肯定的国家形象。因为文化影响一个国家表述自己、参与国际事务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方式;文化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视野、外交原则和对外政策。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和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相关。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既不同于殖民强权政治,也不同于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政治,而是一个强调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时代[165]。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化解现有国际格局的压力,适应和建设国际新秩序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是带着傲慢、偏见和警惕的态度看待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事实。它们不把中国的逐步富强看成有利于世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是将“中国崛起”“中国复兴”当作威胁他们制定的现有国际规则及霸占国际话语权的阻碍和挑战。西方某些国家甚至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这些包含着抹黑、嫉妒、猜忌情绪的词语来描述中国的正常发展和走向世界大国舞台的事实。此外,我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日益壮大也抱有复杂的情绪和诸多疑虑。

所以,我国必须更加积极有效地融入并改造当前的国际体系,化解由于自身实力增长所引发的现有国际格局对我国的巨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我国的外交水平,如何丰富我国的文化外交内涵,如何有效地化解其他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如何正确地宣传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应当呈现什么样的大国形象,应当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性作用,需要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文化软实力是建构中国积极文化外交形象的重要资源和手段

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其成功的文化外交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通过积极推动日本文化(如日本动漫、日语教育)“走出去”,极大地提升了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跃成了仅次于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强国。与美国强势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相比,日本的文化外交方式及内容显得更加隐蔽和含蓄,也更容易感染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使他们乐于接受。不得不说,日本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日本文化走出去,改善日本之前的不良形象和建构当代日本积极的文化外交形象功不可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和世界性大国来说,更应该利用好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外交。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国际格局形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最为深刻。大国崛起是否顺利和成功,与其自身能否妥善处理国际关系有很大关系。从经济上来说,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影响;从政治上来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我们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从文化上来说,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社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中西方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引起世界的强烈聚焦。

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感到紧张和不适,产生了对我国的结构性压力。要化解这些压力,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优势、政治优势、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地调动一切文化因素,增强文化软实力,将提升我国文化外交形象融入外交策略和内容当中。加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与外界的了解和互动,通过积极地化解纠纷,构建共同的利益认同和战略认知;通过释放善意与平等协商争取信任和支持,最终消除外界疑虑,融入国际政治体系,成为“建设性的合作者”。[166] 总之,国家强大之后更要注重外交策略和智慧。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积极文化外交形象,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赢得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

四 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展现我国国民的文明形象

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既是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力资源保障。首先来说,中国庞大的出国人口数量可以成为我们宣传中华文化的优势。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167] 留学出国人员一般都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是在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除了留学生,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境旅游的中国公民,(如图2—2所示)2018年全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4972万人次,同比增长达14.7%,与2017年7%的增速相比大幅提升。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出境消费群体,是中国形象的最直接宣传者。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家形象其实就是无数公民个体形象的总和。中国境内庞大的国外游客,则是感受中国文明风貌的直接见证者,2017年外国人入境游客量为2916.53万人次,同比增长64.15%。前者中国人是外地的客人,后者中国人是本地的主人,但无论作为主人还是客人,中国公民都是中国形象的宣传者,都应该表现出中国的亲和力。此外,海外华人华侨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蓝皮书显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体数量已经超过5000万人,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截至2014年,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接近400万人规模,其中超过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分布地主要在发达国家,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很大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168]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有传统优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专业人士集中在发达国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对华人的形容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是典型的为西方社会打工的下层劳动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人成了“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和“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坛上都有华人的身影。这些转变表明华侨华人的形象越来越好,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他们既是国家“硬实力”的载体,如进行投资经商、创新创业等经济活动,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如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发挥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经济上,他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进出口贸易、投资生产等,密切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政治上,华侨华人具有华夏民族的血脉,他们身在海外,心忧祖国。无论是在政坛上发出呼声维护华人利益,还是在民间组织活动加强中外沟通,都表明了华侨华人这个庞大群体能够在关乎中国荣誉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事情上提供有力的支持;文化上,他们在国外长期生活并传播中华文化。华侨华人保持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和传统习俗,在和当地人的长期交流和生活中,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当地人,如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和当地的华侨华人共同庆祝中国春节。华侨华人通过中华文化加深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进而影响当地的社会文化[169]

图2—2 1992—2018年出境游人数及同比[170]

在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公民个体来说就是提高个人软实力,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公民文化修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的话语主体已突破了过往单一的国家主体,人人都有成为文化交流使者的机会,因而作为一个国家话语承载者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家话语权的争夺者,这些个体言行举止的集合就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的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文化素养不仅影响着话语主体,也再造文化受体。通过文化的教育,提高话语主体的文化素质以适应话语权争夺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成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问题。[171]

公民个体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微观基础,公民个体文化软实力的普遍提高意味着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部分公民文化水平的下降和道德素养的欠缺则会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微观基础。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公民文明素养是为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的应然之举。要长期在全社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使之融入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地实现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国公民具备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与教养、责任与义务。努力铲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为公民提升个体文化软实力提供健康可靠的社会环境。

五 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大国形象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属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内涵的体现,在国际上是否被其他国家接受,被接受程度的大小,都能体现其国家形象在世界上的被认可度。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获得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认知的总和,是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良好的国家形象往往代表着一国在国际上遵守国际规则、维护公正秩序、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等,因此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从而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主动,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最终维护了国际利益。所谓“得道者多助”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和崛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同时,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风险和挑战。只有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民族文化为底蕴,建构起“爱和平”“有实力”“有担当”的国际大国形象,才能回应这些现实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国家形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基础主要是获得国际社会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认知。良好国家形象的获得靠的不是基于物质性实力强制、压迫或威胁对方使其屈服,而是依靠国格魅力对他国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获得对方主动积极的认同。这种认同基于道义而不是强力。国家是文化性的组织,国家文化软实力越强,国家形象越好。因为,首先文化蕴含着一国的优秀品质,能向国际社会展示国家最内在的东西。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单位和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往往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国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能只靠硬实力,还要靠软实力,而且要多发挥自身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角度来讲,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来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优秀先进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国际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华文化的积极认可以及对中国形象的正面评价。其次,文化展示了一国的价值观。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交融,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利用文化来宣传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展示国家形象,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从而扩大国家影响力。例如,美、日、韩三国通过推广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的经验就值得我们参考。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它的好莱坞文化在世界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其大量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感觉到美国“民主”“自由”“博爱”等价值观和“强大”“富有”“正义”的正面形象,让其他国家的很大一部分人心存向往。而日韩两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则把文化摆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振兴本国经济,提升国家形象,尤其是借助地缘优势,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快速传到中国。日韩文化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如昔日疯狂的“哈韩”和“哈日”一族。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打造硬实力,还必须建设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塑造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身份。建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国际大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整体认知与综合评价。国家形象是相对于国际社会或他国民众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他形象”。虽然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具有客观性,但国家形象既然是国际公众对某国的一种主观认知,那么,受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感知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始终贯穿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建构等机制,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歪曲地反映客体,因而国家形象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的真实状况[17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保持高速度增长?为什么中国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很多国家都对中国持有浓厚的兴趣,想深入了解全新面貌的中国。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充满敌视味道的偏见也愈演愈烈,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这其中既有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也有一些别有用心、居心叵测的论调。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一要坚决同这些抹黑歪曲中国的谣言和观点作斗争,及时辟谣;二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全面、自信的中国。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传递中国声音,其意图都是向世界宣介中国、展示中国。最终目的就是让世界尊重中国、认同中国,从而构建中国良好的国际大国形象[173]。近几年,随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外部世界所了解,海外对中国的认知更加符合实际(见图2—3和图2—4)。

图2—3 中国海外形象整体得分(2016—2017年)

说明: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与2015年相比,对中国形象打分涨幅最大的三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意大利(上升0.5 分)、加拿大(上升0.4 分)、英国(上升0.4分)。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总体好于发达国家。[174]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是否良好,最终还是取决于它在国际上的实际表现、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该国的真实行为与它宣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一致。但国家的表现、贡献和成就的对外展示需要好的方法和技巧,科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客观地描述国家形象,还能有效地打破流言蜚语,消除化解不同文化主体的误解。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达出去。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75]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绝不能是自圆其说和自说自话,更不能依赖西方的评判甚至屈从于西方社会的话语体系。我们需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人类共同价值中寻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和价值理念,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积极形象与中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康形象,把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内健康发展和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的发展绝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同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越发展,世界就越发展。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中国的各方面制度会更加完善,社会越来越自由、公正和法治化;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中国今后会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会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2—4 中国文化代表元素(单位%)

说明:谈及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访者首选中餐(52%),其次是中医药(47%)和武术(44%)。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在孔儒思想、文化典籍、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化方面,海外受访者对其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认可度明显低于国内受访者,而在中国产品、科技发明等元素方面则要高于国内受访者。[176]